羋月傳

慧眼識英才

字體:16+-

常言道:一朝天子一朝臣。對古代的那些臣子來說,最悲傷的時刻應該就是君王的駕崩了。對君王的惋惜與哀悼是一方麵,但是最重要的一方麵,是自己的仕途將會受到極大的影響。所以一些知趣的老臣直接告老還鄉,以免哪一天一個莫須有的罪名扣在頭上,怎麽把性命丟掉的都不知道。

隻有足夠賢明的君王才敢任用上一輩留下來的臣子,而秦昭襄王,正是其中一個。當然,這個美名雖在嬴稷頭上,實際上卻要歸功於他的母親羋月。

當年羋月和魏冉擁立嬴稷為王的時候,曾遭到朝中一股支持王後和嬴壯勢力的反對。而這一股勢力中,就包括一些跟隨了嬴駟多年的老臣,司馬錯便是其中一個。

司馬錯是一員老將,曾跟隨嬴駟南征北戰,為大秦國的崛起立下了汗馬功勞。曆史上關於司馬錯的記載,筆墨用得最多的要數司馬錯與張儀的那段爭論了,這也是對後世影響最深的一個故事。

秦惠文王更元九年(公元前316年),巴國與蜀國激戰,兩個小國紛紛向秦國求援,都希望秦國能支持己方。

嬴駟向朝臣們征求意見,一時間引起了大家的激烈討論。司馬錯主張出征蜀國,借著這個天賜良機一舉滅掉蜀國。但是張儀卻提出了不同的觀點,他認為,與其征蜀,不如伐韓。

聽到這個新穎的提議,嬴駟饒有興致地說道:“願聞其詳。”

前文中我們提到過,張儀與嬴駟是一對非常默契的君臣,因為張儀的存在,嬴駟統治時期的秦國得到了迅速發展與壯大。張儀見引起了嬴駟的興趣,不緊不慢地道出了那段千年流傳的論斷:

親魏善楚,下兵三川,塞轘轅、緱氏之口,當屯留之道,魏絕南陽,楚臨南鄭,秦攻新城、宜陽,以臨二周之郊,誅周主之罪,侵楚、魏之地。周自知不救,九鼎寶器必出。據九鼎,按圖籍,挾天子以令天下,天下莫敢不聽,此王業也。今夫蜀,西僻之國,而戎狄之長也,敝兵勞眾不足以成名,得其地不足以為利。臣聞:“爭名者於朝,爭利者於市。”今三川、周室,天下之市朝也,而王不爭焉,顧爭於戎狄,去王業遠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