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青天

後記

字體:16+-

——關於《包青天》小說

包拯是中國曆史上的著名人物。他在世時已經是婦孺皆知,有口皆碑,去世後更是號稱“杲杲清名,萬古不磨”,形成了奇特的包公文化。後人有詩雲:“千古包家有陂澤,更無人說宋山河。”縱觀中國曆史,還沒有哪一位官吏能像包公這樣深入人心,贏得人們發自內心的尊敬和愛戴。

包拯少年老成,早在少年時期就胸懷大誌,“公幼則挺然若成人,不為戲狎,長彌勖厲操守”,立誌學習前賢,盡忠報國。他曾自述道:“生於草茅,早從宦學,盡信前書之載,竊慕古人之為,知事君行己之方,有竭忠死義之分,確以素守,期以勉循。”他待人處事嚴肅認真,在日後的仕宦生涯中一直秉承了這種端正持重的天性。

本書講述的是包拯“早從宦學”時期的一段故事。我個人的寫作習慣,動筆之前不寫故事大綱,隻是腦海中大概有個計劃,當故事展開後,情節都是順勢而為。在原先的計劃中,是要在一本書中寫盡包拯一生,平分為四個部分:從父宦遊、汴京科考、廬州盡孝及重入仕途。“宦遊”在計劃中就是重頭戲,因為當時的包拯風華正茂,隨父親包令儀來到南京(河南商丘),而南京交通發達,學風濃厚,晏殊、範仲淹等名士執教於天下第一學府應天書院中,日後崛起於曆史舞台的名臣如文彥博、張方平、宋祁兄弟都於這一段時期在書院讀書,在這樣的曆史背景下,勢必有許多精彩故事發生。然而故事的複雜程度最終超過了作者本人的預期,僅是“宦遊”一部分,便占據了一本大書的篇幅。為了不影響到後麵的寫作計劃,隻得忍痛終結於包父辭官回鄉之處。但從根本上來說,本書是一個完全獨立的故事,有可能會有續集,會在我完成手頭的寫作計劃後再作決定。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