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子夺嫡,我开局就杀了八皇子

第一百零四章 郭淮的任务,逛青楼

字体:16+-

青楼。

郭淮立即来到了这里。

此处的青楼叫做飘香怡红院。

之所以取这个名字,飘香,意味着女孩子的体香,而怡红二字,则意味着处子之身。

飘香怡红院和其他的青楼不同,这里算是比较文雅的高档场所了。

其他的青楼,客人们只要路过了,就会有姑娘们上前拉客。

飘香怡红院的姑娘,每一个都有一技之长。

有的姑娘会弹琴。

有的姑娘会作画。

有的姑娘能跳舞唱歌。

有的姑娘能吟诗作对。

在飘香怡红院里找姑娘,是有最低消费门槛的。

因此,来到这里的乡绅贵胄,不仅仅是满足自身的生理需求,更多的是为了满足心理需求。

郭淮一进门,便听到了天籁般的歌声。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

啪啪啪!

客人们一阵鼓掌。

在一楼,几个姑娘,穿着一袭红衣,正在翩翩作舞。

在二楼,还有一个姑娘,穿着半透明的丝绸,一边跳舞,一边唱歌。

一位客人见此情此景,忍不住诗兴大发,道:“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小,晓风残月。”

“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二楼的姑娘正在听闻此言后,也顺势话音一转,歌唱了下去。

随着这位姑娘的变奏,其他配奏的姑娘们,也都开始即兴发挥起来。

在飘香怡红院的姑娘们,都是可以根据客人的喜好,临时改变原定计划。

这给客人们带来了一种天涯遇知音的感觉。

“多情!”姑娘话语一顿,接着唱道:“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后世的词,其实是古代的歌词。

每一首词,都是可以用唱的方法表述出来的。

词人写的词,再配上宫商角徵羽的韵律,便可以千古流传下来。

可以这么说,但凡是写过词的词人,几乎都逛过窑子。

因此词,主要就是在青楼里唱的。

“如烟姑娘,你今晚,我包了!”

“你滚一边去,我出十两银子!”

“十两银子也敢来这里显摆?滚一边去,我出一百两银子!”

刚刚说出一百两银子的人,正是郭淮!

普通人一年的收入,也就是三十三两银子左右。

郭淮一出手,就是普通人家三年的全部收入。

全场鸦雀无声。

方才即兴写词的客人,怒斥郭淮:“有几个臭钱就了不起啊,我和如烟姑娘才是惺惺相惜。”

郭淮转过身,望着旁边瘦弱的男人,“没错,有钱就是了不起!”

“这里是青楼,是消费场所,你没钱,你滚蛋。我有钱,我留下来。”

“如烟姑娘今天晚上是我的了!”

此刻,怡红院里的其他客人们,也都注意到了郭淮。

他们一眼就认出了郭淮,郭淮可是这里的常客。

郭淮作为郭家之子,郭家乃是整个江南、河东的首富。

众人想要在财力上胜过对方,无异于痴人说梦。

也便悻悻的离去。

……

夜晚到来。

郭淮和如烟战斗了一番后,便拿出了三个金元宝。

“公子,您这是?”

如烟不知何意。

郭淮道:“你收下这三个金元宝,我只有一个要求。”

“你向其他客人们多多宣传河东之地的甘蔗要涨价之事。”

如烟每一晚上的价格,最低也是五十两白银。

如烟能够接触这么多的有钱人,自然也是郭淮想要找的对象。

“甘蔗?”如烟不明所以。

如烟觉得,自己好歹也是飘香怡红院的头牌。

给那些有钱的乡绅们和官老爷们推销甘蔗。

这怎么想,怎么觉得掉身份。

“你到底愿不愿意干?”郭淮将三个金元宝收了回来,“你不愿意干,我相信,自然会有姑娘愿意干。”

眼见三颗金灿灿的元宝,就要离自己而去了,如烟姑娘一把将其揽在了怀里。

如烟姑娘一脸的陪笑,道:“愿意,怎么会不愿意呢。”

“你放心吧,有我在,我保证郭公子的甘蔗生意能够办的红红火火。”

“不过,郭公子你怎么想着要去倒腾甘蔗生意了呢?”

为了让如烟真心实意的帮自己做事,郭淮将今日以来,甘蔗的涨价之事说了出来。

平日里甘蔗的市场价不过两文钱一根,如今的甘蔗市场价已经逼近五文钱一根了,而且涨势凶猛,必然可以冲破十文钱一根的大关。

在跟飘香怡红院的头牌如烟,交代了这些事儿之后,郭淮起身走出房门,喊来了老鸨。

如烟作为头牌,能够跟她过一晚上的,都是顶级的有钱人。

所以是郭淮重点的照顾对象。

至于飘香怡红院的其他姑娘们,郭淮并不打算逐一的找她们。

只需要找到老鸨,跟老鸨交代好这事儿便可以了。

“郭公子,您这是要干吗……”老鸨惊讶道。

只见,郭淮掏出了五个金灿灿的元宝,交给了老鸨。

为的不是找其他的姑娘,而是专门找她。

“你想多了。”

“我希望你能够让你的姑娘们,在接客的时候,跟那些客人们透漏一些甘蔗涨价的事情。”

“五个金元宝,这还只是定金而已,等事成之后,我给你十个金元宝!”

“我只是希望你给我郭家的甘蔗生意,打一个广告,举手之劳,你应该不会拒绝吧?”

“不会拒绝,当然不会了。”

老鸨笑逐颜开,急忙将五个金元宝揣到自己的兜里。

做完这一切后,郭淮松了一口气。

……

与此同时。

赵家和郭家的家仆们,分散到了河东各个农村里,逢人便问,有没有甘蔗卖。

一开始,地主们还只当成是坊间收甘蔗的普通贩子而已。

可是,随着询问有没有甘蔗卖的商贩,越来越多。

不少的地主们,也都参与了进来,希望从别处倒腾甘蔗,然后卖给郭家和赵家。

平常两文钱一根的甘蔗,在短短几天的时间里,就被炒到了四文钱一根。

那些原本种植甘蔗的地主们,看见那么多人都过来买,于是坐地起价,“五文钱一根,买不买?”

“我买!成交!”郭家的仆人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