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逢大戰過後,明智的統治者就會馬上安撫將士和百姓,減輕賦稅、休養生息,以減少戰爭引起的民怨。
安撫好了將士,李恪就想著百姓的生活質量弄起來。
以這個時代零工業、零電力、零科技的現狀來看,柴、米、油、鹽、醬、醋、茶,明顯更容易被唐朝人接受,也更易於商品買賣。
從雜交水稻的種植、推廣,以及桂州官員對純鹽的狂熱追求便可以看得出這一點。
要是在這時買賣自行車或搞快遞,反而還需要很長一段時間才能讓百姓們接受。
但雜交水稻的種植卻無需太多的磨合,在十人中有七人是 ,誰家不會種地、種菜阿!
所以,在鼓勵全民加固城牆期間,李恪還不忘利用好這股萬眾一心的力量,將雜交水稻的種植,連同預防、治療瘧疾一起,在廣州城全麵的推廣!
經過百姓們日夜辛勞,整個廣州城在備戰的過程中,還將廣州城內外的’退林還耕‘這一大項目基本完成,並都種植上了雜交水稻。
李恪將兩萬多畝的農田按‘均田製’,分產到戶,期間由官府提供資金、技術以及種子,接受者,暫時實行農戶拿二成,八成納稅。
製度頒布時,少部分人雖然表麵礙於情麵和時局,還是選擇順從,但是私底下卻有不少的怨言。
“又是一個貪官!”
“哎呀,要俺說,這個皇子李恪也不是什麽好東西!強製俺們必須種他的水稻就算了,還要繳八成的稅!不都跟那姓楊的一樣黑嘛!”
“唉!可不是嘛!天下的烏鴉不都一般黑嘛!”
“以我看,這個皇子也在廣州蹦彈不了多久,就想在這裏先撈一筆,鍍層金再回去!”
“人家是皇室貴族,不從我們這些貧窮老百姓身上剝削些東西,他們怎麽顯得自己高貴、與眾不同啊!”
從製度頒布的那天起,質疑聲、怨聲從來就沒斷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