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世間:梁曉聲小說精選集(套裝共10冊)

變成海綿

字體:16+-

許多朋友,不僅是文學界的朋友——各行各業的朋友總愛對我說:曉聲你太愛討論了!一有你在場,話題就無休止了!輕鬆的話題被你“引導”成了嚴肅又沉重的話題。閑談不知怎麽一來,就成了由你“主持”的專題討論。你累不累呀?

這話中有調侃的成分,甚至有挖苦和嘲諷的意味兒,當然都是朋友式的、善意的。

坦率講,我知道也有人非常厭惡我這一點。比如別人正在大談風月、談緋聞、談名人的隱私,或報刊上的花邊內容,被我衝淡談興,扭轉了話題,怎能不索然呢?

其實我非是出於無禮,更不是存心要使別人不快。隻不過幾乎出於本能地,將自己變成一塊海綿,總企圖使閑談成為有意義的討論,從有意義的討論中吸收有價值的營養。再進一步坦率地講,我的創作每受此營養的滋補而衝動不已……

我有不少經濟界的朋友—— 學者、專家、教授,經由和他們的討論乃至辯論,我接受了一些經濟學的觀點。於是我看現當代中國社會的眼光,不複是從前小說家的單純眼光了。

我還有不少企業界、倫理學界、史學界、法學界的朋友,他們都使我受益匪淺。我更有不少同代人、民工、下崗或半下崗的工人朋友。最後一類朋友的存在,常常提醒我,對於中國現當代社會,一個小說家的感覺,無論良好或不太良好,隻不過就是一個小說家的感覺罷了,有時可能與眾多中國人的感覺截然相反,甚至有天壤之別。我非是“個人體驗”派的小說家。我很在乎自己是否了解眾多的中國人的中國現當代感覺……

那麽,便該說到《司馬敦》這一篇小說了。它是我與一位影視導演朋友、幾位法學界朋友,以及我家的“阿姨”小芳共同看電視,多次由拐賣婦女兒童案例進行“討論”的結果。隻不過“討論”的當時,我並未有意識地想要寫一篇小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