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用真元构建道术结构,全部完成之后就意味着将道术修炼成功了,但是并不意味将道术构建完成就理解了道术。
就像使用电脑一样,会用并不代表你明白他的系统原理。
修炼道术也是一样,道术结构构建完成,你可以使用它带来的力量。
但是如果你不理解它的原理,那你想要进阶到下一个境界就难如登天了。
要知道远古的修士是没有道术的,他们是依靠不断领悟天地大道,修炼成仙的。
之后无数仙人为了将他们的大道传给后人,使人族拥有系统的修炼之法,开始了不断试验。
或是研究其他种族神通修炼之法、或是向先天神祗求道,最后成功的演化出蕴含了天地之理的道术,这就是世间一切道术的由来。
所以现在的修士修行起来比远古修士要容易多了。
有了道术,在不断修炼的过程中,就有机会领悟这门道术蕴藏的天地之道。
从而有更大的机会突破到更高的境界,但是有利有弊。
一旦修习道术之后,在以后的修炼之中就会有一道坎。
迈的过就有超脱之机,屹立于众生之上,迈不过今生也就止步于此,大劫一到便化飞灰。
但是王鼎从造化玉牒中得到的两门大术却不在此列。
这两门大术乃是先天之术,直接沟通大道,无须领悟,也和境界无关。
例如那《玄黄不死大术》,需要的就是玄黄之气,只要玄黄之气足够,不论他在什么境界,都可以立地混元,得到大道本源。
唯一和正常证道混元不同的是,王鼎能够拥有混元境界的一切能力。
但是并不理解其原理,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但是一旦证道混元,就可以永生于世,自然有的是弥补道基的机会。
王鼎现在自是不知道这些的,现在的他意识进入丹田气海,正准备开始修炼他的第一门道术。
丹田气海之内,王鼎回忆着烙印在脑海中的《玄黄不死大术》经文。
酝酿一番后,王鼎控制着一道法力开始构建《玄黄不死大术》的第一层总纲。
在王鼎的神念控制之下,这一道金色的法力开始改变形状,一笔一划的逐渐形成一个字体,渐渐地变成了一枚大道天文雏形。
王鼎艰难地维持着神念,消耗十分巨大,足足半个时辰之后,天文一震,发出万道毫光。
一枚完整的大道天文出现在了王鼎丹田之中,闪闪生辉,发出无量光华,散发着遥远古朴,天地未开一片混沌的气息。
王鼎虽然并不知道这枚天文是什么意思,但是却感觉到自己似乎应该明白它的含义,但就是无法述之于口。
王鼎实在不明白自己到底该怎么用语言去描述,半响之后,王鼎不再纠结。
既然到不明白,也就不再多想了,再接再厉,开始构建第二枚大道天文。
又是半个时辰后,王鼎将另外一枚完全不同的大道天文构建完成。
时间流逝,渐渐地几个时辰过去了,王鼎在丹田气海之中已经构建出了八枚天文,正在加紧构建构建第九枚天文。
此时王鼎精神已经筋疲力尽,神念也快要消耗殆尽了。
看着眼前快要成型的天文,王鼎坚持着,努力维持着神念的稳定。
就在这时天文一颤,这是天文成型的前兆,但是王鼎已经清楚地感觉到自己的神念耗尽了。
“我不能失败,失败一次就有二次,这是我不能允许的,我王鼎绝不言败,我要永远胜利,给我聚、聚、聚啊。”
王鼎在心中大吼,一股坚如磐石,不可移动的意志顿时轰在了最后一枚天文之上。
天文一震顿时成型,接着就是无量光辉连同前面八枚天文一起,将整个丹田气海照射通明。
王鼎此时耗尽神识,意识只能勉强留在丹田之中,就在这时,九枚大道天文发出一阵阵共鸣。
天文共鸣的波动,在一瞬间穿越了无尽宇宙,大千世界无数时空,超脱命运长河,直达虚空大道源流。
在无尽的一片虚无之地,三千道散发着大道气息的门户正静静的屹立在那里,他们代表着永恒、源流、所有。
这时王鼎引发的波动传到了这里,其中一道门户被波动击中,顿时轻轻一颤,刹那之间,就在横跨整个无限宇宙之上的命运长河中掀起了一道浪花。
这一道浪花一出现,整个世界都开始了不知名的变化,虽然缓慢,但却坚定地变化着。
无数世界,无数种族中的强者们都感觉到了变化,可以窥见命运的存在在这一刻再也看不见未来和过去,一切都在改变。
预示着天地大变将至,这些存在立刻开始准备,有的通知手下开始收缩势力,有的却乘火打劫,还有的已经开始准备物资,静静的等待着未来的大劫,总之一切都开始改变了。
不过王鼎并不知道这一切,此时他正看着丹田中的九枚天文发生的变化,无暇他顾。
九枚天文不断地共鸣,直到七七四十九次之后,九道天文瞬间和在一起,化成了一个金色的漩涡,接着就是一股庞大的吸力出现。
王鼎顿时感觉到身体之中分出了九道功德和九道气运向着天文所化漩涡飞去。
霎时间,王鼎就看见功德气运被天文所化的漩涡吸了进去。
“轰轰轰”王鼎整个脑海中响起了一阵阵的轰鸣声。
这声音是如此远古、飘渺,仿佛蕴含了天地初开之时的无穷奥秘,王鼎整个人都沉浸其中不可自拔。
就在王鼎沉浸在鸿蒙之音时,吸收了功德气运的金色漩涡也发生了惊人的变化。
金色的漩涡开始渐渐变色,向着红黄之色演变,漩涡的形状也开始改变。
一个时辰后,漩涡忽然爆炸,红黄色光芒向着周围射去。
但就在这时,一道更加恐怖的吸力出现在了王鼎丹田气海之中。
无数向外奔逃的红黄色光芒就像被拉了缰绳的野马,给生生定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