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春林所说倒也不是完全的瞎猜。他也是有自己的证据。
丽锦禅师有两脉传下来,这其中一脉的真正老师并不是他,只是挂在丽锦禅师的名下。所以自不用考虑。
至于另一脉,虽然是以丽锦禅师为师,但据冯春林看来,却没有一个真正用心修习丽锦禅师那套修行根本法门的理念。
其中佼佼者,那位影藏也是修的改良法门。
对于这样的一群徒子徒孙,丽锦禅师那样的为人会不会接受?冯春林估计悬。
小乘佛教被大乘佛教称为自了汉,很大程度便来源于其只渡有缘人。
若是没有碰到什么有缘人,那么秉呈宁缺毋滥的原则,小乘佛教的这些僧人宁愿将一生所学统统带入土中。
从云溪寺这些僧人来看,冯春林觉得丽锦禅师很有可能也是这么选的。
如果是这样,那么丽锦禅师身上一样十分重要的东西也就成了无主之物。
凭借孙邦彦的身份特殊之处,也不是没有可能争上一争。
“这是什么东西?很厉害吗?”孙邦彦十分好奇地看着冯春林。他对于这些东西一窍不通,自然希望冯春林能帮其解惑。
冯春林想了想说道:“它不是厉害不厉害的问题,它真的是那种,很少见的那种。”冯春林一时半会也不知道怎么形容这东西的好处。
“很特殊。”冯春林想了想决定还是概括道:“很少见。尤其是现在。毕竟专修小乘佛法的僧人太少了。这件东西,我倒是希望你能拿到手,虽然你已经有魂珠,那件东西对你帮助不是很大。但如果你能拿到,将来也许能有意想不到的用出——至少必要的时候,可以当做燃料投入你那本《红指南》,避免自己的灵魂被燃烧的干干净净。”
孙邦彦的《红指南》也是十分特殊,让冯春林印象深刻,他再知道丽锦禅师死讯后,第一时间就想到这样东西配合《红指南》的厉害。
孙邦彦没有修为又如何,如果能拿到这东西,那孙邦彦的战斗力完全不会比一个十级的筑基圆满修士差。
这虽然在云溪寺这九品都不够看的地方没什么用,可以后孙邦彦有此作为依仗,出去执行任务也就少了一些风险。
冯春林的如意算盘打得通天响,可孙邦彦还是不知道冯春林说的东西是什么。
“所以这东西到底是什么?”孙邦彦又问了一遍。他还是没有搞懂冯春林说的到底是什么。
冯春林这才反应过来,为孙邦彦解释道“这东西就是丽锦禅师的舍利子。舍利子你应该知道是什么吧。”
孙邦彦对于舍利子的名头还是有所耳闻,虽然不知道在修士界怎么看这玩意,但现世界对舍利子这东西,有当做结石看的,也有认为是高僧遗留具有种种神秘功效的。
而孙邦彦第一时间的反应却是另一种,他皱起眉头道:“死人骨头?”
一想到要拿着那种东西,孙邦彦就感到心里毛茸茸的,分外不舒服。
冯春林差点笑出声:“那可不是什么死人骨头。舍利子可是一个僧人一生名声修为完美结合的产物,又在葬礼之时,经历涅槃之火的洗礼而纯净。可以说是百利而无一害的绝世宝物。”
小乘佛教所修行的根本大法,佛是自性作,莫向身外求。所以虽然有很多僧人得享大名,受到信徒供奉的那些念力源源而来垂手可得,但他们还是不接纳,不吸收,甚至当其是一种杂志,束缚要加以去除。
由于他们本身没有修为,所以这些念力从某种角度来讲也充当了这些大和尚的修为念力充斥在灵魂之中。
这种既是杂志又是修为的状态和大和尚灵魂加以绑定的结果,就是舍利子产生的根源。
如果没有这些杂质,小乘佛教的僧人其实也就不用经历涅槃之火这一步。
涅槃之火,也就是死后的火葬正是因为小乘佛教的僧人在佛性转世的时候不愿将这些杂质带走而发明的一种方式。
佛性如金,自不怕无名火炼,而无名火却以念力为燃料。所以释迦摩尼倡导火葬,目的也是很纯粹,就是要祛除杂质。
涅槃之火燃起,将大和尚灵魂之中的杂质烧得干干净净,而其中佛性则可以摆脱舒服彻底投入轮回寻找下一个“有缘人”。
可即便在释迦牟尼圆寂前,那些逐渐放弃修行佛教根本法门的僧人都认为这种一把火烧干净的手段太过暴殄天物。
那些说是杂质的东西,可是实打实的念力,是可以被修行人吸收的念力,而且由于来源于信徒的供奉,和佛理本源相同,对于佛教中人来说吸收完全没有副作用。
在这种想法之下,他们修改了释迦摩尼的遗嘱,将无名火改成了功能类似的“涅槃之火”。
涅槃之火并不以念力为燃料,而是一种从修行出现时,便伴随诞生用来炼制的“念力之火”。它也是最早出现,被广泛使用在炼器炼丹之中的火焰,对于念力构成的物质有着十分良好的塑形作用。
这件事也许并不符合释迦牟尼这位佛子所提倡的教义。但释迦摩尼死的时候,在涅槃之火的炼制之下,产生的八万四千颗舍利子成为佛教开枝散叶,光明壮大最好的武器。
无论是面对外敌时,激发舍利的护法。而是面对信徒,宣扬神迹之时,舍利子都是无往不利。
也正是因为如此,这项活动也就一代传一代传到如今。而高僧大德死后火葬的舍利子也成为许多修士垂涎的目标。
虽然后来很多兼修的僧人也会有意识保留一部分念力,在死前作为舍利子的原材料。但谁能完全忍住不花钱?
尤其是这笔钱还就是自己的?
所以有了修为的僧人无论其自身修为有多大,所留下的舍利反而不如这些纯修根本法门,境界不高的禅师纯粹。
冯春林将舍利子的事情对孙邦彦解释一番后,说道:“现在你知道这东西有多稀有了吧。这年头像丽锦禅师这般的人,”他摇了摇头,评价道:“凤毛麟角。”
“还好丽锦禅师只是在云溪县附近有些名气,修为也不是很高。”冯春林解释道:“要是是那些大寺之中有这么一位类似,修行小乘佛教达到大师境界的大和尚去世了,恐怕我们孙局长都坐不住了。”
“就算拿不到,恐怕都会试一上试。即便是丽锦禅师这样名声不彰的僧人,他的舍利对于佛教外的修士来说,可比一千个普通人的灵魂价值还要高上一倍不止。”冯春林习惯性地说出了一个旧时代修士十分爱用的评估标准。
孙邦彦虽听着感到有些怪,但还是理解冯春林要说的什么。他咋舌道:“这东西这么珍贵,这寺庙这么多人,怎么也不会给我啊。”
云溪寺就算没有丽锦禅师的衣钵传人,但色无大师还活着。有他在,这东西十有八九还是要留在云溪寺之中,交给他的弟子之一。比如受行和尚,或者离开的受识和尚。
冯春林对此倒是不太赞同。要是没有孙邦彦,这件事可能确实会朝这个方向发展。
但如今嘛,他倒觉得孙邦彦也不是没有争的可能。
不过其中理由,冯春林觉得也不必对孙邦彦细说,免得孙邦彦年纪轻,阅历浅被人诈了出来。
他们可不是贪财之人,也不是真的贪恋舍利子的珍贵,要是被人误会坏了名声反而不好。
就像冯春林先前说的,孙邦彦已经有魂珠这个更好的作为替代,对于舍利子其实并没有太大追求。
冯春林之所以想要追逐此物,纯粹是出于一种收藏的爱好而已。
谁也不会嫌自己手中的底牌多是不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