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悟性逆天,你才八岁就成了帝师?

第二百五十一章 老和尚:不如改日再留下墨

字体:16+-

中年和尚听到这话,心中一喜。

转过头来,认真说道:“小施主太谦虚了,您肯定不只是略懂。”

这话一出口,辨才和尚皱起眉头。

他人老奸马老滑,只是听了这么一句,就知道这中年和尚是在找茬。

辩才和尚刚想抬手,让他收敛一点,免得惹怒李彦。

毕竟在他看来,李彦身份不简单,若真是生气了,到时候也是个麻烦。

为了一点面子之争,没必要搞到这个地步。

他们师徒两代人,把永欣寺经营起来,靠的可不是争强斗狠。

而是花花轿子人人抬,主打的就是和气。

但是王重信,却越发开心。

觉得这中年和尚,简直是目光如炬,只是一眼,就看出了自家先生的大才。

他一把拉住中年和尚的手:“您说的太多了,我家公子,就是太谦虚了。”

“他的文采,那可是就连陛……”

眼看王重信就要说漏嘴。

李彦咳嗽一声,示意他闭嘴。

但中年和尚却误解了,以为李彦是心虚了。

他脸上表情,越发诚恳。

反过来握紧王重信的手:“哎呀,若非您这么说,我险些错过大才!”

他冲着李彦一拜到地,做足了姿态,然后才一脸认真,讨好地说道:

“不知这位公子,可否留下墨宝,为本寺留下一篇【千字文】?”

“本地许多文人墨客,到寺中来访,都会这么做。”

【千字文】乃是南朝时,才创作出来的文章。

而创作【千字文】时,所选的一千个字,都是从王羲之的书法中,精挑细选而来。

不仅有文学价值,更有书法价值。

辩才和尚的师傅,乃是王羲之七世孙。

自然会把这【千字文】,当做噱头,一旦有知名文人上门,就请他们抄写一遍。然后再拿出收藏的王羲之真迹,互相比对,大家一起吹彩虹屁。

文人吹捧永欣寺底蕴深厚,有很多王羲之真迹,此行不虚。

永欣寺就吹这文人书法不凡,几乎能与王羲之相提并论。

这就是双赢。

所以这中年和尚的话,倒也不是瞎话。

但是李彦只是一听,就知道这是在挖坑。

练字这事情,对于普通人来说,非得下苦功不可。

譬如王羲之自己,为了练好书法,每日刻苦练习。

数年后,他用来洗笔的池子,都被墨水染黑。

若是只看年纪,李彦就不可能写出太好的书法。

而王重信此时,还没有认识到这点。

若说起剑法或者武艺,他自然精通。

但说起书法的事情,他就是七窍通了六窍,一窍不通,当然不知道其中的问题。

还以为这中年和尚的话,是给了李彦表现的机会。

他再次拍着胸脯:“哈哈,你这话说得可太对了。”

王重信说完之后,才发觉房中气氛不对。

辩才和尚欲言又止,郑玫一脸严肃。

李彦也低着头,似乎在思考什么。

王重信一摸脑门:“这是怎么了?”

中年和尚还是微笑:“几位施主稍等,我这就去拿笔墨纸砚。”

辩才和尚见状,就要开口阻止,但中年和尚脚步飞快,一溜烟走远。

只剩下辨才和尚在原地,偷偷跺脚。

“遭了,这下可要惹麻烦了。”

他偷眼看着李彦,见李彦没有说话,心中更是没底。

“这小孩子虽然城府深,但毕竟年纪不大,也就七八岁的模样,若是真的生气了,到时候我可怎么才能把他哄好?”

眼见李彦沉默,郑玫倒是凑了过去,弯下腰,在李彦耳边小声说道:“李彦,你不会真生气了吧?”

李彦摇头,闻到郑玫发间香气,**了一下鼻子,然后主动侧过小脑袋。

“我只是在想,这【千字文】写到什么地步,才能让辨才知道我的本事,肯把收藏的王羲之真迹拿出来。”

“但又不至于让他过于惊讶,甚至猜出来我的身份。”

郑玫听完,偷偷翻了个白眼。

“李彦,你书法的底子,是苏姐姐的苏氏书法。”

“虽然现在你书法大成,但只要是明眼人,还是能看出来。”

“而你平日,又从来没有临摹过王友军的作品,哪里能写出他的神韵?”

“你现在要是提笔,肯定会暴露出本来的字体,那个辨才和尚,保准能一眼认出来!”

李彦听到这话,嘿嘿一笑。

“郑姐姐,你怎么知道,我写不出王羲之的神韵来?”

郑玫没好气地看了他一眼。

“你当我是王重信那傻汉,也不知道书法的事情?”

李彦没有说话,只是一把将郑玫拉到身后。

迎着重新走回来的中年和尚,看着他把笔墨纸砚,在桌上布置好。

然后对着辨才和尚一伸手。

“还请主持大人,先在纸上题字。”

辨才见状,叹了口气。

“小施主,您才刚到我们钱塘,一路舟车劳顿,就算书法水平本来就很不错,现在恐怕也发挥不出多少。”

“不如先休息几日,然后再留下墨宝吧。”

辨才和尚这话,本来是给李彦一个台阶,想把这事情给糊弄过去。

但在王重信听来,这却是瞧不起自家先生。

他再次跨出一步:“老和尚,你这话什么意思?”

而中年和尚也在一旁敲边鼓。

“主持方丈,既然这位李公子都没有说什么,您还是给他开个头吧。”

辨才再次看了李彦一眼,见他也没有说话,只能无奈点头。

“既然如此,贫僧就只好献丑了。”

他拿起毛笔,手腕用力,果然用王羲之楷书的字体,写下了“千字文”三个大字。

然后,他才把毛笔交到李彦手中。

“还请李公子小心下笔啊。”

辨才已经在心中,开始组织语言。

打算等一会儿,看见李彦的书法不佳,就给他找理由开脱。

而一旁的中年和尚,见李彦似乎若有所思的样子。

笑着开口:“李公子,您为何还不落笔?”

“莫非是忘了这千字文的内容?”

“贫僧不才,愿意给您提个醒,这天地玄黄……”

李彦抬起一只下手,微微摇晃。

“你哪只耳朵,听到本公子说过,我不会千字文了?”

李彦嘴角,露出一丝笑容。

“我刚才,不过是在领悟些东西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