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十二時辰

惠此中國,以綏四方(代序)

字體:16+-

李舫

民亦勞止,汔可小康。

有著兩千五百多年曆史的《詩經》,是中國詩歌的古老開篇。在這部詩歌典籍中,佚名詩人用悠悠吟唱講述了中國人民自古以來追索小康的樸素夢想。

而今,穿越數千年風雨滄桑,這夢想在中國大地變為現實——我國脫貧攻堅戰取得了全麵勝利,現行標準下9899萬農村貧困人口全部脫貧,832個貧困縣全部摘帽,12.8萬個貧困村全部出列,區域性整體貧困得到解決,完成了消除絕對貧困的艱巨任務,創造了又一個彪炳史冊的人間奇跡。

曾幾何時,“二畝地,一頭牛,老婆孩子熱炕頭”是多少中國人最奢侈也是最卑微的願望;曾幾何時,停留在農耕文明中的人們所思所盼就是如何解決溫飽;曾幾何時,“樓上樓下,電燈電話”是剛剛打開國門的中國人所能想象的最高願景;曾幾何時,自行車、縫紉機、手表、收音機,就是美好生活的代名詞;曾幾何時,“萬元戶”是許多家庭夢寐以求的奮鬥目標……從“8億人吃不飽”到“14億多人要吃好”,每一次奔跑,都是一次超越。

回首來時,篳路藍縷。

可以說,中國是帶著被八國聯軍攻占首都的恥辱進入20世紀的。1900年,八國聯軍占領北京,列強軍隊在紫禁城閱兵慶祝勝利,北京大街小巷遍懸占領軍國旗。積貧積弱的舊中國,被西方列強欺負得抬不起頭來,《南京條約》《馬關條約》《中俄旅大租地條約》《展拓香港界址專條》……一個又一個喪權辱國的條約,將中國瓜分得四分五裂。鴉片戰爭後,從“技不如人”到“藝不如人”,從“器物不如人”到“製度不如人”,從“文化不如人”到“思想不如人”,中國人飽受欺淩和屈辱,被迫從“他者”的視角來審視自己,心生絕望,悲憤至極,民族自信心一度跌到穀底。

上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