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十二时辰

二、蔚蓝

字体:16+-

准备,出发!

凌晨3∶00,漆黑一片。

松原的冬天,滴水成冰,呵气成霜。

“老把头”张文早早地穿上羊皮袄,戴好狗皮帽子,他那布满了皱纹和沧桑的脸,被严严实实地裹在皮帽子里。

推开门,一道寒冷的气浪冲进来,与房间里热烘烘的空气纠缠在一起。张文走出去,寒风刺骨,脸上却火辣辣的。他深深地吸了一口空气,一股凉气渗入心肺,呛得他咳嗽起来。

伙伴们正急不可耐地等候张文的到来。二十多名渔工都厚厚实实地穿着棉衣、棉裤、棉鞋、棉帽,戴着厚厚实实的耳罩、围脖,排成一队,像一排裹成粽子的机器人,张文不禁笑了。

尽管渔工们已认真检查过工具,张文仍然认真地将工具一一翻查、检验。他们坐上马爬犁,张文吆喝了一声,出发!十几辆拉着堆积如山渔网、绞盘的马爬犁,如长龙一般,奔向广阔的查干湖。

查干湖蒙古语为“查干淖尔”,意为“白色圣洁的湖”,位于松原前郭尔罗斯蒙古族自治县。因为松花江和嫩江的交汇,松原成为一个多湖泡之地。查干湖水域面积达60万亩,是吉林最大的湖泊,也是中国十大淡水湖之一。

张文的父亲就是渔工,祖父也是渔工,祖祖辈辈生活于此,富饶的查干湖就是他们唯一的生计。查干湖冬捕始于辽金时期,距今已有上千年的历史,敬畏自然的理念与捕鱼的技艺一同传承至今。查干湖鱼类有数百种之多,以胖头鱼、麻鲢鱼、鳡条鱼、嘎牙子鱼和大白鱼等最为闻名遐迩。

如今,张文已经当了二十多年“鱼把头”。

“把”的意思,其实是“帮”,是指这一伙网的领头“帮头”,一伙儿人的领头人。中国北方的居住地常常有中原各处的人来此居住和走动,极有可能是他们往来之间将“帮”念成了“把”。也有人争议说,把,这个词可能出自我国东北少数民族语言,如蒙古族,他们常将英雄称作巴特尔、巴突儿、巴图,都是这个意思。蒙古语中的英雄,当然就是指民族的头人,于是逐渐演变成了“把头”之音。

“鱼把头”就是冬捕作业的领头人,冰上的“灵魂人物”。在渔工的眼里,“鱼把头”是他们心中公认的“好人”,有“神奇”的本领,能带领他们打到鱼。把头常常由“东家”指定或由小伙子们挑选,有些人早已在屯里出了名。“鱼把头”是捕鱼人的主心骨,特别是冬捕,这个人要从开始就被大家心中默认:他能带领这伙人打得着鱼。

不到四十分钟,马爬犁车队依次抵达查干湖。张文带领大家小心翼翼行驶在冰封的湖面上。夜色正浓,高空的星星闪闪烁烁,像夏夜里的萤火虫。

张文驾驶马爬犁,在湖面上仔细勘察。冬捕开始前,查干湖的渔工要让沉睡了大半年的网从网库里“醒来”,举行“醒网”仪式,就是以真诚的心去唤醒亲密伙伴——网。查干湖渔民的性格,像极了冰碴子,硬朗而直接,这无比神圣的仪式,就是他们敬畏自然的表露。

张文咋就知道哪里有鱼?他开玩笑说,因为他懂网。其实,大家都知道,张文能识冰,这是“鱼把头”之所以被称为“把头”的神奇本领。张文的绝活儿之一就是识冰。

四野一片漆黑,远方有野狼在嚎叫。张文打着手电筒一点一点地勘探,终于在湖中间的一处停下来——这里就是他选定的捕鱼的位置。“冬季,鱼群在冰下喜欢成群地聚集。由于鱼的聚集往往使水涌动,冰面上的雪便微微起鼓,这种冰面是有鱼群的征兆。”张文说。听着简单,做起来可是不那么简单。识冰,就是会看冰的颜色。有鱼群的冰层上往往结有数个气泡,气泡密集的方向是鱼群游动的方位,这样的冰层颜色发灰。还有就是会听冰下的声音,俗话称“听冰声”,把耳朵贴在冰面上,通过水流声,分辨出鱼群的位置。

几十年来,“老老把头”祖父、“老把头”父亲口传身授,扎扎实实地教会了张文不少绝活儿。张文继承了祖父和父亲的老手艺,同时也与查干湖融为一体,四季的迁移、湖水的境况、风霜雨雪的毫厘变化,他都明察秋毫,“鱼把头”有了孙悟空一样的火眼金睛,才能对神秘的查干湖、对冰面下的鱼群了如指掌。

张文镇定自若地指挥渔工们丈量冰眼距离和位置,大家每两个人一组凿冰、布网。渔工怀抱着二十多公斤重的冰镩,像神笔马良抱着神笔在冰封的湖面作画。这是他们“镩冰”“炸冰”的工具,镩上白霜凝结,将寒光反射到远方。

渔工们先凿开一个直径一点五米左右的大冰眼,这叫作“下网眼”;之后用“冰镩”钻出近百个直径四十多厘米的冰眼。冬捕时一趟网由九十六块网组成,总长度为两千米,渔工用十一米长的穿杆带动渔网,将渔网顺入水中,跑水线的渔工娴熟地将渔网由上个冰眼制导到下个冰眼,最终让大网在冰下展开。布好的网,在湖面是看不到的,可是如果在水面之下就会发现,整整一平方公里的水域已经全部被这张大网合围起来。

晨光微曦,冰封的湖面如同战场,岸边已经有人聚拢,等待着渔猎部落的战斗成绩。巨大的渔网到达出网口,便由空网变成了“实网”。所谓“实”,不仅是虚实的实,也是“红”。也就是说,日出以后,这样的网可以开始“起网”,渔工们称其为“日头冒红网”,这就意味着这个渔猎部落今年将迎来大丰收。

太阳升起来了,在朝霞中露出红彤彤的面庞。霎时,万道金光透过云层,在冰面上染出一道道霞光。银白色的查干湖一眼望不到边,一个又一个冰窟窿下是蔚蓝的湖水,远远望去如同一只只闪烁的眼睛。张文和渔工们守候在大网四周。四匹健硕的骏马拉着机械绞盘打转,随着绞盘的转动,马轮子拉着网上的大绦,千米大网从冰湖内徐徐升起,冰面上泛起了水汽。岸边的人们越聚越多,他们紧紧盯着大网。渐渐地,朦胧的水汽之中,一条大鱼突然跃出水面,又一条大鱼跃出水面……鲤鱼、草根、胖头、麻鲢、鳡条、大白鱼,好多种湖鱼活蹦乱跳地在湖面腾空而起,好不热闹!

万尾鲜鱼,热腾腾地在冰湖上起舞——这“冰湖腾鱼”早已成为松原的一大盛景。随着一条条大鱼的跳跃翻腾,岸边的人们发出惊呼——这一网,已注定丰收。他们飞快地跑来,请求张文同意同鱼儿合影拍照,张文笑着一一允诺。

蔚蓝的天空、银白的冰面、金色的阳光、五彩的人群……相机将这时间定格在这一天、这一刻。查干湖,充满着收获的喜悦。

此时此刻,大网和绞盘上飞溅的湖水已经将张文和渔工们的外衣淋湿,湿衣服在寒风中迅速冻成冰壳,他们瞬间变成了一个一个移动的“冰雕”。

2006年、2009年,查干湖冬捕分别以单网冰下捕捞10.45万公斤和16.8万公斤两次创吉尼斯世界纪录。如今,每一年单网捕捞的重量都在刷新上一年的纪录。“可是,我们不能涸泽而渔,要给子孙留下生机。”张文说着,指挥渔工们将小一些的鱼重新放回湖里,“等你们长大了再见。”

而今,查干湖冬捕已经成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久远的岁月中,一代又一代渔民们保护了自然,又依赖自然得到了生存。人类需要传承的,正是这种文化遗产。查干湖冰雪渔猎已经成为吉林省的标志性文化活动,更是“冰天雪地也是金山银山”的生动实践,依湖而居的松原百姓办起了渔家乐、农家乐,喜滋滋地过着幸福美满的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