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刚过了立春,南方已经满眼翠绿,北方却还是春寒料峭。
然而,北京人民大会堂,却温暖如春。
施金通站在金碧辉煌的大柱子旁边,紧张地整理着包头帕,汗水从他的额头和两颊流下来。从得知要来北京的那天开始,他就激动不已,今天,重要的时刻即将到来,他更加激动。施金通有一张典型湘西苗家阿哥的圆圆脸庞,细眯眯的笑眼、黑黝黝的皮肤。他憨憨地笑着,圆圆的脸庞显得更加圆润。施金通的胸前戴着一朵硕大的红花,花朵“盛开”,这让他有些手足无措,他腼腆而骄傲地笑着,充满了自豪。
施金通穿着褐、黄、绿色条纹的“乌摆”(苗语,意为“雄衣”,即男人的衣裳)。“乌摆”的对襟、袖口镶嵌着好看的菱形挑花花块。
2021年2月25日上午,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在北京隆重举行。湘西花垣县十八洞村荣获“全国脱贫攻坚楷模”荣誉称号。施金通是十八洞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乡亲们推选他代表十八洞村来北京参加表彰大会。
很多天过去了,施金通还沉浸在表彰大会的骄傲和感动中不能自拔。施金通说,自己上台从习近平总书记手中接过“全国脱贫攻坚楷模”奖牌之时,向总书记报告:“总书记好,我是十八洞村党支部书记施金通。”
这个场景施金通永远忘不了,他无数次回想起当时的每一个细节——习近平总书记笑着对他说:“我知道,干几年了?”
施金通说:“八年了,十八洞村群众现在过得很好,盼望您再回去看看。”
习近平总书记回答他:“新闻经常报道,我都在看,有机会一定会去看大家。”
手捧着奖牌和鲜花,施金通激动的心情久久不能平复:“实在太激动了!我们十八洞村不仅实现了脱贫的梦想,还得到了如此殊荣。”
那一天,习近平总书记看望地处武陵山区腹地的湘西州花垣县十八洞村贫困群众,首次提出精准扶贫重要论述。那一年,全村人均年收入1668元,近六成村民生活在贫困线下。
八年过去了,村集体经济收入从零到突破200万元。十八洞村获得“全国脱贫攻坚楷模”这一荣誉,在施金通看来,这意味着十八洞村认认真真并高质量地完成了使命,得到了党中央和国务院的高度肯定,“这份荣誉是沉甸甸的。”施金通说。
捧着沉甸甸的奖牌,施金通的心里十分感慨。刚过不惑之年的施金通是土生土长的十八洞村人,平时跟村民聊天,他开玩笑说,没有当村干部时,活得简简单单,啥也不用想。可是当了村干部,心思都放在村民身上,看着十八洞村一天天富起来,自己却越来越穷,甚至穷得连新衣服都穿不起、新鞋子都买不起了,一双皮鞋补了又补,最后连补鞋匠都不收了。玩笑归玩笑,事实何尝不是这样呢!八年来的辛苦和付出,在这一刻,都值了!施金通出门前,乡亲们看着他身上穿着的这件簇新的苗族服装,都很感慨,施金通多少年没穿新衣裳了!这衣裳,还是为了参加这次表彰大会,提前赶制的。
穿着新衣裳的施金通,心里有种过年的喜悦。十八洞村是“精准扶贫”重要论述的首倡之地,按照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指示精神,如何让“精准”二字在这里落地生根,这是施金通一直努力思考的问题。“精准扶贫”,要想做到又精又准,需要做很多探索,付出很多心血。十八洞村的做法是,将“精准”二字细化为摸清底子、结好对子、瞄准靶子的脱贫攻坚具体实践,这样就实现了“帮扶谁要精准、谁来扶要精准、怎么扶要精准”的目标。
为精准识别扶贫对象,十八洞村明确“九不评”标准,严格实行“户主申请、群众评议、三级会审、公告公示、乡镇审核、县级审批、入户登记”的“七步法”,确保规则公平、程序规范。经过户主申请、群众票决等7道程序,十八洞村精准识别出136户贫困户、542名贫困人口。公示之后,村民们心服口服。
乡亲们知道施金通的付出,懂得他的公心,真心实意跟着他干。
这天,参加完总结表彰大会,施金通的电话就没闲过,几十个电话里除了来自媒体的采访电话,其余全都是来自家乡的问候和祝福。十八洞的乡亲们自发地集中到村里的梨子寨收看表彰大会盛况,感受施金通的喜悦与激动。“这些年里,大家不仅收入增加了,日子过好了,精神面貌也越来越好了。”施金通说,十八洞村获得如此殊荣后,大家会以更强的干劲更加努力,把路子越走越宽,把日子越过越好,向乡村振兴再出发。
2013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十八洞村首倡开展“精准扶贫”后,十八洞村坚持一户一策、因户施策、精准帮扶,在就业扶贫、产业发展、兜底保障、互帮互助上精准发力,三年过去,十八洞村已经培育出种养、苗绣、劳务、旅游、山泉水五大产业体系,成为湖南省第一批出列的贫困村。如今的十八洞村,已形成矿泉水厂、旅游公司、餐饮民宿、肉类加工等多元产业矩阵和健全的产品销售渠道,打造出了“十八洞”这个响当当的公共文化品牌。2020年,十八洞村人均年收入是2013年的11倍。施金通骄傲地说:“十八洞是精准扶贫的‘示范’,未来也要力争成为乡村振兴的‘模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