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緒二十三年

前100年

字體:16+-

清王朝起承轉合中,真正的轉折出現在嘉慶王朝。在嘉慶中衰的時移世易中,光緒二十三年的悲愴命運其實已被悄悄框定。如果從光緒二十三年上推100年的話,正是嘉慶二年(1797年)。

不過,站在世界曆史的背景上看,嘉慶王朝卻還是欣欣向榮的,起碼從表麵上看是這樣的。

嘉慶四年(1799年),嘉慶親政第一年,大清國的國內生產總值占全世界GDP的44%,這是美國著名中國問題專家費正清教授在20世紀30年代的研究成果。

公元1799年是18世紀的最後一年,18世紀毫無疑問是中國世紀。18世紀的第一年是康熙三十九年(1700年),在隨後的整整100年中,康熙、雍正、乾隆這3個清朝最具影響力的皇帝不僅影響了中國,也影響了世界。所以當嘉慶皇帝在世紀之交成為這個大國新的領導人時,人們有理由相信,19世紀也是中國世紀。

因為基礎太好了。此時大清國的人口已達3億,到19世紀中葉,大清人口據統計竟達4.3億(見徐中約《1600—2000:中國的奮鬥》)。無論是從GDP還是人口總量的增長上,大清都是當時世界上無可爭議的大國。

但是,一些微妙的跡象開始顯現。嘉慶十二年(1807年),美國發明了世界上第一艘輪船。嘉慶十九年(1814年),英國發明火車機車。此後不久,世界上新發明的蒸汽機功率達400萬匹馬力,相當於4000萬人的能力。而在當時的大清國,人力還是最主要的動力源。嘉慶二十五年(1820年),嘉慶皇帝猝死那一年,英國一台機器紡紗機的生產力相當於當時大清國內手動紡車的200倍!一種南轅北轍的趨勢已是顯而易見。

嘉慶卻看不到這一切,或者說看到了也裝作看不見。事實上他正被國內眾多的政治問題和經濟問題所糾結,也被他自身守成、懦弱、勤奮、自怨自艾等多重矛盾性格所糾結。在清朝入關後的10個皇帝中,嘉慶排名第五。這是中點,在某種意義上也是終點,如果不有所作為特別是有所突破的話。其時,帝國的危機開始顯現,一切需要大手筆、大氣魄、大突破。但是嘉慶卻“自念微才薄,難承錫命優”“一己愚哀頻戰栗”“自愧凡材何以報”,他在《十全紀實頌》中追述自己被宣布為太子時的心情:“聞命之下,五內戰兢。”這既是自謙,其實也是自卑。一個統治3億多人口大國的國君,毫無治國的信心,更無突破陳規的治國理念與放眼世界的視野和胸懷,帝國的中衰至此已是呼之欲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