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春秋

霓虹——吉林和她的七种颜色02

字体:16+-

长白山,地跨安图、抚松、长白三个县,是大自然留给吉林的永世财富。1960年,经国家批准建立长白山自然保护区。以天池为中心,南、西和北三面围成长白山自然保护区,总面积196465公顷,野生动物1588种,野生植物2806种,树木蓄积量4400万立方米。长白山从山麓到山顶,随着海拔的升高,呈现出针阔叶混交林带、针叶林带、岳桦林带和高山苔原带四个植物垂直分布带,呈现出“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的景色。万顷原始森林里草木森森,鹿鸣鸟啭,瑞气氤氲。这是地球上保存完好庞大的原始森林系统,森林覆盖率高达85%,被誉为中国东北“生态绿肺”。

这片广袤的原始森林,这个数千种野生动植物生存的天堂,二十世纪八十年代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批准加入“人与生物圈”保护区网,成为世界自然保留地。长白山还是松花江、图们江、鸭绿江的三江之源。生态环境优越,自然水系丰富,让长白山之水天下闻名,与阿尔卑斯山和高加索山一并被公认为“世界三大黄金水源地”。

天地有大美,奇绝长白山。

百兽栖息地,千鸟竞飞林。

这是来到长白山的文人墨客为长白山吟咏的诗歌,写得真好。于德江将它们牢牢记在心里,以后在山里遇到游客可以这样对他们夸耀。

于德江对长白山的每一棵树、每一座峰、每一条河、每一个故事都如数家珍。老一辈守山人告诉他,远古时期水神共工与火神祝融争战,共工兵败,气急之下用头怒撞不周山的撑天之柱。天柱崩溃导致天庭塌陷,天河水从天豁峰处灌入人间导致洪水泛滥,女娲娘娘为民福祉,在大荒之中不咸山无稽崖下烈焰冲天、岩浆翻滚的巨大火山口中,炼成了高经12丈、方经24丈的顽石36501块。女娲用了36500块五色石,堵住了缺口,单单剩了一块未用,留了个小小的豁口,叫天庭之水缓缓地流下沃灌人间,形成了通天乘槎河,又斩下龟足把倒塌的天边支撑起来。那无用之石便被遗弃在青埂峰下,就是今天的长白山,那水便是长白山天池。这块补天石后来还演绎了一场悲金悼玉的红楼梦,这些都是后话。

传说天庭之水沃灌的长白山天池里还住着上古神兽,清代《长白山江岗志略》这样记述:“自天池中有一怪物覆出水面,金黄色,头大如盆,方顶有角,长项多须,猎人以为是龙。”这些年来,长白山越来越名播遐迩,各个国家的科学家争先恐后来到长白山,在这里开展试验。他们发现,天池是火山喷发形成的高山湖泊,四周被十六座山峰拱护,这里草木不生,自然环境险恶。奇怪的是,一般高山湖水中极少有机质及浮游生物,科学家在乘槎河里却不断发现生命体的存在。这些生命是如何在高寒险恶的环境生存下来,又进化到这生物链的顶端?这真令人百思不得其解,连科学家也没有答案。

于德江将他对长白山的爱融入了每一天。

长白山无限风光的背后,是无数个于德江这样的守山人的无私奉献。他的职责只有上限,没有下限:防火、防盗、防风、防沙、防虫、防病、防害、防止游人走失……守护长白山没有捷径,多巡查,多防范,才是硬道理。一座山、一条路、一段坡,于德江对这里比对山外的家里都熟悉。每一寸土地都需要他用脚步丈量。守山人有多苦?于德江说不出来,他只知道,自己每天要在烈日暴晒或者风暴肆虐中穿越数十公里的泥泞丛林,一路上还要遭遇蚊虫叮咬、野兽袭击。有一种害虫叫草爬子,每年春夏都在偷偷“骚扰”守山人。巡山时,草爬子悄悄落到人的身上,潜伏下来。于德江被草爬子叮咬不是一次两次、一天两天的事了,有时候满身红肿,随之高烧不止,曾经有同伴因此得了森林脑炎,差一点见了阎王。这些年好了,有了预防草爬子叮咬的疫苗,于德江的心里踏实了许多。

长白山自然保护管理中心现有五百余名守山人,这就是奔波深山林海的于德江的同伴们。他们都有一个朴素的名字——管护员。他们还有许多骄傲的称谓——千里眼、铁脚板、活地图。这是对他们的最高赞誉。“千里眼”是瞭望塔上的瞭望员,十五座瞭望塔,辐射全区80%的区域;“铁脚板”是对每一位守山人的称呼,每年他们巡护的里程高达十二万公里;“活地图”是在夸他们对山里地形了如指掌,即使没有北斗全球定位系统,他们也不会迷失在深山林海。

守山人的岗位在山里,每次巡山,所有的衣食住行都要自给自足。上山前,必须备好半个月的给养,而且要自己背到山上来。春季进山时,山路上厚厚的积雪还未融化,从山下走到山上,衣裤已被积雪和汗水填满。到了山上,凛冽的风瞬间便能将人牢牢地冻住。瞭望台海拔高,温度低,瞭望员大都患有高血压,治疗的前提就是远离高海拔低温处的生活环境,可是岗位上怎么能没有人呢?

最艰难的是遭遇风暴,气温陡降。于德江记得有一次,他和同伴在巡山路上遇到天气突变,所带粮食不足,只好每天减少一顿饭。大雪封山,积雪半人之深,上山、下山都只能爬行,短短几公里路,于德江和他的伙伴们要爬上十几个小时,他们的手上开出了“血花”。突来的困难延缓了行程,背囊的食物已尽,寒冷加上饥饿,他们靠积雪充饥,完成了任务。

于德江走在山林里,四野寂寞,天地寂寞。

他就这样走啊,走啊,走啊。

长白山的绿水青山,正是于德江这样的守山人一步步走出来的。

2020年,长白山自然保护区建区60周年,一代代守山人成为庆典的主角。60年来,他们顶风冒雨、趴冰卧雪、风餐露宿,在茫茫林海中昼夜巡护,走遍了长白山的山山水水、沟沟岔岔,累计巡护里程4000多万公里,可绕地球1000圈。他们用双足换得“铁脚板”,用坚守练就“千里眼”,用经验绘成“活地图”。一家三代人、一门三兄弟护山、守山的故事薪火相传,淬炼出“天然天成、尚德尚美、创业创新、自立自强”的长白山精神。

这是一座有着神祇守护的神圣山峰。其实,无数个于德江才是守护着这神山圣水的神祇。是的,在这里,每一棵大树都有记忆,每一条河流都有历史,每一座山峰都有故事,它们绵密而悠长,汇成了长白山的传说。

松涛阵阵,流水潺潺,峰峦叠嶂,如果你俯身倾听,你会听到——岁月,正在低声讲述着守护者的不老传奇。

六 金黄

月光如水,映照无眠。

蔡雪一个人走在田埂上。风,掠过她的长发,吹拂她的裙裾,鼓**她的思绪。

稻田里,成熟的稻穗笑弯了腰,一个又一个笑弯了腰的稻穗汇成了波涛汹涌的稻浪。蔡雪温柔地用手抚摸着随风高蹈的稻穗,稻穗更加温柔地回应着她的抚摸。月光照在她的脸上、她的肩上,镌刻出她雕塑般的身影。她像一个在大海中遨游的小人鱼,痴痴地寻找海底失落的光。蔡雪痴痴地想,也许,我的命运就是在某个清晨,化作泡沫,浮上海面,在咸涩的海水和泪水中挥别我永远的挚爱。

夜色浓重,晨露生凉,田野寂静如洗。远处的凤凰山低伏着山脊,像一队队枕戈待旦的武士。秋蝉高鸣着,在枝叶间低低地掠过。溪河静静流过,温驯、沉默,经过一个转弯,又一个转弯,不期然地发出一声低吼,又一声低吼,之后又是无尽的温驯和沉默。萤火虫停泊在水面的腐叶上,远远地漂来,撞到另一片腐叶,打了个转,继续前进,照亮了好长的一段水程。

早秋的清晨,天还没有亮,月光水银一般倾斜而下,薄雾生凉。蔡雪在田埂上走着,夜晚在她的脚步声中轰然作响。

这两个月,一桩接一桩的好事让蔡雪兴奋得睡不着觉。

年纪轻轻的蔡雪,两次上了央视新闻联播,一次是在总理主持召开的座谈会上,蔡雪畅谈自己大学毕业返乡创业的体会,就完善乡村振兴人才激励机制提出建议;一次是在《吉林:用实干作答 以发展求变》的新闻报道中,蔡雪在镜头前侃侃而谈:“我去过日本、韩国和欧盟考察农业,亲眼看到越是生产规模化、机械化程度高的合作社,其产品在市场上也就越有竞争力。”这让新型职业农民典型和大学生返乡创业典型、90后青年蔡雪,与她代言的知名品牌舒兰大米一道声名远扬。

2013年,蔡雪大学毕业。与她的同龄人一样,她首先选择了北上广深这样的大城市。就在同学们还在观望犹豫的时候,蔡雪很快就以聪明伶俐、勤奋踏实成为公司的骨干,不久便被提拔为上海一家公司的中层负责人。

然而,她的命运在一次回舒兰探亲中发生了转变。

蔡雪在南方吃不惯当地的籼米,回到家里,她发现,因为有着独特的地理位置和自然气候的优势,舒兰大米格外米香四溢,唇齿留香。然而,这么好的大米为什么卖不到南方?酒香也怕巷子深,稻米市场竞争格外激烈,舒兰大米在市场上得不到认可。销路决定出路,舒兰大米的销路不畅,怎么会有出路?怎样才能打开舒兰大米的销售渠道呢?蔡雪陷入了沉思。

与其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蔡雪决定辞掉公司的职务,回家乡创业。

公司的同事们听说了,都跑来劝她,他们舍不得她,更不理解她,不明白她何以这么毅然决然。年纪轻轻,前途无量,美好的未来在向蔡雪招手,难道这一切说放弃就都放弃了?蔡雪却吃了秤砣铁了心,她试图说服同事:“我不懂水稻种植,销售经验也是微乎其微,但是我想为家乡做点有意义的事,让一成不变的家乡换个样子。”蔡雪忘不了小时候看着父亲光脚在稻田里劳作的场景,那是她童年的美好记忆,她有责任让父亲、让乡亲都过上幸福生活。

辞别南方,回到舒兰,已经是2014年的8月。蔡雪说干就干,不到一个月时间,便同父亲在溪河镇双印通村注册成立了舒兰市农丰水稻专业合作社——只有两个人的合作社。

舒兰位于长白山余脉向松嫩平原过渡地带,舒兰多为冲击水稻土、草甸型水稻土,独特的地理位置给予了舒兰独特的禀赋,肥沃的土壤让水稻在舒兰历史中成了不可替代的元素,历史上舒兰是黑土地的“黄金水稻带”,盛产有名的舒兰贡米。

蔡雪发现,成就好的大米,不仅需要好的土壤资源,还需要好的水系资源。在南方乡村,江河湖泊星罗棋布,水系发达。北方却干旱少水,水稻一般采用抽水灌溉,可是,地下水的水温较低,不利于农作物生长。舒兰则不同于一般的北方地区,发达的天然水系完美地解决了灌溉问题,同时,水系远离人口聚居区,周边没有大型工矿企业,这让舒兰大米的质量得到了极大保证。

这一年,蔡雪报名参加了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程。这期间,她被舒兰市推荐,随同吉林省的考察团赴日本考察当地农业。日本农业的“一村一品”产业、管理、销售模式等,让她受益匪浅。

这些让蔡雪深深受益,也给予她极大的信心,她准备把舒兰大米做成高端产品,推出舒兰高端大米品牌“三莲”。蔡雪的想法和干劲感染了村里的乡亲,不久,五十多户农民加入了她的合作社,合作社负责统一采购、种植、销售。蔡雪担任理事长,负责打造品牌和对外销售。

蔡雪的“三莲”大米与众不同:以物理、生物方式除虫取代农药除虫;以稻田养鸭、蟹、鱼及人工除草的方式取代农药除草;以在大量施有机肥的基础上合理配方施肥的方式,取代原本化肥施肥方式;在防病上,由生物制剂取代原来的化学制剂……这些成就了现在多样化的舒兰大米。

优质大米生产出来了,如何打开市场?蔡雪从免费送作赞助开始,逐渐得到客户的认可,再到现在渐渐形成了一个健全的销售网络。就这样,蔡雪在一、二线城市中成立了自己的品牌专卖店,在北京、上海、江苏、浙江、山东等地不断发展经销商、代理商,展开大宗团购采买。跑展会,完善线上线下销售网络,蔡雪忙得不亦乐乎。

尽管才二十几岁,但蔡雪在上海见过大世面,是个“点子大王”。

——2016年,蔡雪先后赴日本、韩国、欧洲等地考察学习,并参加了吉林省青年农场主培训班。

——2017年,蔡雪开始尝试以水稻文化为主题,发展观光农业。建立24小时物联网全程可追溯体系,结合稻田观光、水稻文化、农事体验等环节,向着现代化的稻田综合体目标前进。

——2018年,舒兰市农丰水稻专业合作社理事长蔡雪还与香港中港食品安全交流协会建立“有机水稻种植合作基地”,让“一亩田”私人农场项目进驻香港。

——依托父亲的舒兰市吉米粮食有限责任公司,蔡雪建立了“公司+基地+农民”的经营模式,让每户社员平均增收6000多元,为每户农民平均创造工资性收益10000多元。

经过五年的发展,蔡雪的农丰水稻专业合作社拥有土地7000亩,涵盖两个乡镇的4个村,带动了146位村民就业,发展成为集新技术推广、稻米加工、销售于一体的专业合作组织。“三莲”牌有机大米也由单一品种发展成有机稻花香、生态长粒香、珍珠米和杂粮等系列产品。

如今,随着蔡雪知名度的提升,来舒兰调研考察的人越来越多了,交流、演讲越来越多,但是蔡雪做好大米、卖好大米的初心依然不变。线上线下融合发展、开大米社区店、加入银行团购会员平台……蔡雪正在一步步建设着自己的“大米帝国”。

被全国妇联授予“全国巾帼建功标兵”荣誉称号、入围第十一届“全国农村青年致富带头”名单、成为首届吉林市十大农村创业创新明星……蔡雪厚厚的荣誉簿上不断增添新的篇章。

站在新的起点,蔡雪给自己定了一个“小目标”:做好电商、组建专业的营销团队、发展好家庭农场。时间过半,任务完成亦过半,北京、上海、昆山、杭州、宁波、香港,数万公里的飞行距离,“空中飞人”蔡雪从不喊累,全身心的付出换来的是雪片一样的订单。蔡雪挥洒着汗水,谱写着一曲青春之歌。

蔡雪的雄心或者野心可不止在舒兰。她知道,吉林省是农业大省,是著名的大“粮仓”,地处世界“黄金玉米带”“黄金水稻带”。金黄的稻田里,有着她的梦想,也有着她的蓝图。

天渐渐亮了,雾气愈发浓重。凤凰山青黛色的轮廓退到了遥远的背景中,与天色融合一体。溪河水汩汩流淌,沉默、坚韧。秋蝉累了,停止了嘶鸣。萤火虫也累了,隐身在晨光里。仲秋的早晨宁静而熨帖。

蔡雪一个人走在田埂上,不知疲倦。她清瘦的背影就像一棵饱满的稻穗。看着夜色渐渐褪去、天光渐渐变白,蔡雪的心里充满了喜悦。从北京回到舒兰,她心里的那个梦愈加清晰了。

蔡雪俯下身来,抚摸着随风舞蹈的稻穗,稻穗争先恐后回应她的抚摸,与她喃喃私语。蔡雪听得懂它们在说什么,她知道,自己的选择是对的,这种怀抱着收获的踏实感觉,就是幸福。

晨曦里,金黄的稻穗随风摇摆,远远看去,像一片金色的海洋,不,比波涛汹涌的大海还要壮观。滚滚稻浪将大地染成一片金黄,将天空染成一片金黄,这殷实的、蓬勃的、浩**的金黄,向蔡雪呼喊着成熟的喜悦。田野里,弥漫着稻子的馨香。聪明的鸟儿已经捷足先登了,它们在稻田里捡食脱落的稻粒,用尖尖的长喙拨开沉甸甸的稻穗外壳,洁白的米粒跃然眼前。

远处,数十辆联合收割机整齐地停放在路旁,穿着制服的驾驶员正在忙着出工前的检测。蔡雪知道,充实而繁忙的一天,又要开始了。

七 油黑

入伏了,太阳烤得大地火辣辣的。

一望无际的庄稼地里,一人多高的玉米已经结穗。一排排玉米秆像一个个威武的士兵,笔直地挺立着。微风吹过,绿得发亮的叶子随风摆动,发出扑扑簌簌的响声,如同轰然作响的命运交响曲。

王贵满在地里走得急,汗水顺着他黝黑的脸颊小雨似的流下来,湿透了他的衣衫和挂在脖子上的毛巾。他不时将毛巾拉下来,使劲地擦着脸上的汗,拧干了,又挂回脖子上。王贵满眯着眼睛,穿梭在庄稼地里,一边疾走一边打量着脚下的黑土地,时而查看玉米结穗情况,时而弯腰薅起一棵玉米秆,查看玉米的根须。看到玉米将根深深地扎进土里,他的脸上露出了笑容。看到玉米的根须盘成脸盆大的一坨,他的脸色陡然阴沉起来。

作为四平市梨树县农业局副局长,王贵满明白,那是因为下面的土壤发黄、变硬、板结、退化了。

他蹲下来,抓起地里一把已经板结退化的土块,用力一攥,手里的土块渐渐碎掉,海沙般从指缝间流下来。黑土不仅变成了黄土,还失去了黏性。

令人痛心、忧心的“黑土之殇”!

王贵满1979年从梨树考入延边农学院农学系,毕业回到家乡从事农技推广工作。一晃四十年过去了,他的生命始终围绕着黑土地,黑土地的每一分成长、每一分疼痛都牵扯着他,让他为之歌唱、为之忧伤。

耕地,是四平粮食生产的“**”;四平,是吉林粮食生产的“大后方”。四平市梨树县历来是“一两黑土二两油,守着黑土不愁粮”,肥沃的土地插根筷子都能发芽,耕地面积达400多万亩,粮食总产量多年保持在50亿斤以上,名列全国粮食生产十强县。

但是,高产背后却是黑土地的长期透支。20世纪50年代,由于粮食生产的需要,我们开始对东北黑土区进行大规模的垦殖,自然草甸变成了良田。过度开垦加速黑土地的水土流失,大量肥沃黑土层消失;地表**,春季风蚀,吹带走大量表层土壤,导致黑土肥沃表层变薄;秸秆离田、有机物投入减少、频繁耕翻等造成黑土地有机质含量降低;土壤有机质含量降低导致一系列土壤性质的恶化,最终导致黑土地退化。此后几十年来,由于大量使用化肥农药,黑土地耕作层土遭受更加严重的破坏,“二两油”变成了“破皮黄”。王贵满看到一份报告,东北黑土地近50年土壤有机质含量平均下降1/3,部分地区下降1/2。他做了个研究,发现东北可耕作黑土层的平均厚度只有30厘米,比开垦之初整整减少了40厘米。

“黑土之殇”让王贵满忧心如焚。

可是,怎样才能停止黑土地退化的脚步?

王贵满想,当务之急是停止使用化肥农药。以前用农家肥,秸秆经过家畜的消化,转换成粪肥回到地里,种地又养地。秸秆,从来都是农民的宝,可是这么个好东西竟然被抛弃了。大量使用化肥后,毫无用处的秸秆被烧掉了,农家肥换成了化肥农药,黑土的营养就这么一点点流失了。

黑土地的养分没有了,黑土地的灵魂在哪里?

这问题让王贵满神不守舍,魂牵梦绕。

是否可以尝试秸秆覆盖还田?这成了王贵满的心病。他一头钻进实验室,不停地研究、试验,最后确认秸秆覆盖还田是养地护地最经济有效的方式。王贵满知道,黑土地保护是个历史性大课题,单靠县农技推广站的人远远不够,还必须广泛推广、达成共识。他各方联络,终于说服了中国科学院、中国农业大学、吉林省农科院等高校和科研机构的几十位专家学者,请他们来梨树现场观摩。

2007年,梨树高家村一块225亩的“破皮黄”地块,成为“秸秆全覆盖”试验田——面对重重质疑,王贵满坚定地相信,这就是能治他“心病”的“心药”。

在这块试验田里,围绕玉米秸秆全覆盖,中科院、中国农业大学和吉林省农科院的研究人员,尝试采用宽窄行的种植模式:第一年,窄行两垄玉米间隔40厘米,宽行间隔80厘米,上面覆盖秸秆;第二年,在80厘米的宽行中间取40厘米种植玉米,上年的窄行变宽行堆秸秆。在这个过程中,秸秆全部还田覆盖地表,耕作次数减到最少,让秸秆有时间慢慢腐烂。

原本计划试验十年初见成效,可是短短几年,“秸秆全覆盖”的效果便逐渐显现,“破皮黄”渐渐变得黝黑黝黑。中国农业大学科研团队监测显示,试验田保水能力相当于增加40至50厘米降水,减少土壤流失80%左右。全秸秆覆盖免耕五年后,土壤有机质增加20%左右,每平方米蚯蚓的数量达120多条,是常规垄作的六倍。

如今这块地,踩上去脚感松软,当年的“破皮黄”成了实打实的高产田。事实证明,“秸秆全覆盖还田”,保墒、护土、抗倒伏,还能增加土壤有机质,促进土壤黑土层形成。

事实证明,这项技术不仅可以培肥地力实现节本增效,还有效地解决了水土流失和因秸秆焚烧引发的环保问题,为吉林,更为东北地区耕作制度改革提供了最佳解决方案。

“梨树模式”一炮而红。

王贵满的身份多了中国农业大学吉林梨树试验站副站长、吉林梨树农业技术推广总站站长。

借助黑土保护试点项目建设,梨树绿色农业发展正向“绿色+智慧”迈进,秸秆覆盖、条带休耕、机械化种植,一次作业即可完成清理秸秆、开沟、施肥、播种、覆土、镇压等工序。而今,从中国农业大学梨树实验站,到村头地边的“科技小院”,来自各大高校、科研机构的200余位科研人员常年在梨树搞科研。自2015年举办首届“梨树黑土地论坛”至今,已有包括11位院士在内的国内外160余位专家做客梨树,为保护黑土地支招。

然而,王贵满深深知道,黑土地保护的道路还很长、很长。

黑土是世界公认的最肥沃的土壤,是大自然对人类的恩赐。在温带湿润或半湿润气候草甸植被下形成的黑土地之所以“黑”,就在于它覆盖着一层黑色的腐殖质,有机质含量高,土质疏松,最适宜耕作。可是,黑土的形成却极为缓慢。在自然条件下,形成一厘米厚的黑土层,需要200至400年。

全世界黑土片区仅存四块,分别位于乌克兰第聂伯河畔、美国密西西比河流域、中国东北平原以及南美洲阿根廷连至乌拉圭的潘帕斯草原。黑土区是东北粮食生产的核心基地,吉林的黑土地尤为珍贵。

2018年3月30日,《吉林省黑土地保护条例》正式公布,从7月1日起施行,明确了黑土地保护的责任主体、保护措施、监督管理制度等,为黑土地保护提供了硬支撑。

吉林为全国做出了表率。今年,国家出台了《东北黑土地保护性耕作行动计划实施指导意见》,当中提出,力争到2025年,东北地区保护性耕作面积达到一亿四千亩,占东北适宜区域耕地总面积的70%。

要加强农业与科技融合,加强农业科技创新,科研人员要把论文写在大地上,让农民用最好的技术种出最好的粮食。

王贵满的“梨树模式”迎来了“高光时刻”。

2020年7月,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吉林考察。他强调指出,东北是世界四大黑土区之一,是“黄金玉米带”“大豆之乡”,黑土高产丰产,同时也面临着土地肥力透支的问题,一定要采取有效措施,保护好黑土地这一“耕地中的大熊猫”。王贵满为此高兴得合不拢嘴,实践证明了他的试验结果,抓好黑土地保护性耕作和稳定粮食生产是相得益彰。

好消息接踵而至。吉林做出决定,2021年投入11.2亿元财政资金将保护性耕作技术推广至2800万亩,新建高标准农田500万亩。

让王贵满倍感欣慰的是,今年3月29日,中国科学院与吉林省人民政府签署框架协议,共同启动“黑土粮仓”科技会战。这是中科院在系统总结“黄淮海”“渤海粮仓”等农业科技攻关重大任务后,针对东北地区黑土地退化严重、地力透支等威胁国家粮食安全和生态安全的重大问题,启动的又一项重大科技攻关任务。

今年,王贵满已经60岁了。

花甲之年,他却谋划着更大的事业。

黑土地,这让王贵满无比眷恋又倾洒了青春和心血的黑土地,是他事业的灯塔,也是他生命的港湾。他鼓动着风帆在这里停泊,又将鼓动着风帆从这里鸣笛启航。

八 七彩

绛紫、蔚蓝、雪白、桃红、碧绿、金黄、油黑……这才是七彩吉林的缤纷色彩。可是,七种颜色又怎能概括得了吉林的丰富与曼妙?

——吉林,缤纷多彩,丰赡多姿。地处世界黄金玉米带、黄金水稻带的吉林,耕地面积1.048亿亩,人均耕地3.88亩,是全国平均水平的两倍以上。2020年,吉林粮食产量达到760.6亿斤,连续八年保持在700亿斤以上,粮食调出量居全国第三位,吉林是当之无愧的国家粮仓、国家饭碗。

——吉林,接续奋斗,勇毅顽强。截至2021年5月,吉林的八个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七个省定贫困县全部摘帽,1489个贫困村全部出列,现行标准下70万贫困人口全部脱贫,贫困地区居民可支配收入均高于全省平均水平,脱贫人口家庭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23.4%。

——吉林,披荆斩棘,砥砺前行。在吉林,10.2万脱贫户通过改造危房搬新家、1.4万脱贫群众参加易地搬迁挪新窝,过上了安居乐业的新生活;5000个因地制宜的脱贫产业项目,实现了让所有脱贫人口精准受益。

贫困,自古是人类的顽疾;富裕,是人类永恒的愿景。减除贫困、全面小康是人类的共同理想。千百年来,无数百姓“久困于贫,冀以小康”,无数仁人志士为了解决贫困问题,进行了艰难的尝试和探索,然而,道阻且长。而今,这些在吉林已经变为现实,一场历史上规模空前、力度最大、惠及人口最多的脱贫攻坚、全面小康的战役已经取得了全面的胜利,绝对贫困问题得到了历史性的解决。

如果你以为吉林只有黑白两色,那你就错了。吉林从来不单调,却务实低调。农耕文化和游牧文化、渔猎文化让这里有着历史的回声,国家粮仓、大国重器和绿色屏障更让这里充满未来的畅想。

红橙黄绿青蓝紫,谁持彩练当空舞?

答案是——

七彩吉林。

(原载于《人民文学》2021年第1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