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春秋

春秋時代的春與秋

字體:16+-

孔子問禮於老子,是一段生趣盎然的曆史懸案。這不僅是中國文化史上兩個巨人的對話、中國思想史上兩位智者的相遇,更是兩個流派、兩種思想的碰撞和激發。戰亂頻仍、諸侯割據的春秋年代,老子和孔子的會麵別有深意;在兩千五百年後的今天來看,亦頗具啟示。

——題記

公元前五百餘年的某一天,兩位衣袂飄飄的智者翩然相遇。時間,不詳;地點,不詳;觀眾,不詳。但是,他們短暫的對話,卻留下一段妙趣橫生的傳世佳話。

其中的一位,溫而厲,恭而安,儒雅敦厚,威而不猛。另一位,年略長,耳垂肩,深藏若虛,含而不露。這也許是他們的第二次會麵,但並不重要,重要的是,此後兩千五百餘年的歲月中,我們將漸漸知曉這場對話對於世界曆史、對於人類文明的偉大意義。

他們,一個是孔子,一個是老子。

“孔子適周,將問禮於老子。”司馬遷在《史記》中寫道。孔子是兩千五百年來儒家的始祖,老子是兩千五百年來道學的濫觴。司馬遷對兩人有過明確考證:“孔子生魯昌平鄉陬邑”(《史記·孔子世家》),“老子者,楚苦縣厲鄉曲仁裏人也”(《史記·老子韓非列傳》)。這一天,年幼些的孔子將去向年長的老子求教。

貴族世家的孔子生於魯襄公二十二年,盡管他被後世尊奉為“天縱之聖”“天之木鐸”,但身世並不光彩,“其先宋人也,曰孔防叔。防叔生伯夏,伯夏生叔梁紇。紇與顏氏女野合而生孔子,禱於尼丘得孔子”。孔子生而七漏,首上圩頂,所以他的母親為他取名曰丘。與孔子相比,平民出身的老子身世頗為含混,除彌漫坊間的奇聞逸趣外,隻知道他“姓李氏,名耳,字聃,周守藏室之史也”,某一日,騎青牛西出函穀關,從此一去不複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