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门:开局被骗婚,娘子竟是女帝?

第119章 对朝廷的试探

字体:16+-

刘尧扬眉,没想到这礼部尚书在临行前,还要给他出了个难题。

刘旺以及周围人特纷纷看了过来,能跟随在礼部尚书周围的人,除了他的下属外,还有县学的一些才子提学,他们经常听闻尚书大人提及刘尧,说起他的才学奇佳,着实是位出众的才子。

“既然尚书大人有令,小人自当从命。”

刘尧微微一笑,看了眼天色,着实有些不太好。天光渐暗,乌云朵朵,极目远眺,也不知是不是北风卷起了风沙,竟然有些许昏黄之感。

脑海中思绪一转,一首诗已经了然于胸。

“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

刘尧立刻开口,第一句,就让众人一怔,恍惚间仿佛看到了一副波澜壮阔的画卷,落日黄云,让人莫名有一种十分寂寥悲伤之感。

倒也映衬了分离时分的些许不舍之情。

而北风吹雁,也颇为意象,恍然间便让人仿佛看到了一只孤雁被风吹打着翅膀,艰难于风中挣扎凌乱,艰难前行。

哪怕这句诗里没有提及人,却能借景抒情,让人感叹处境悲凉飘渺之感。

仅仅两句,还能生出些许波澜壮阔,孤寂飘渺,借着景致来让人仿佛身处其中,只觉得身影渺小。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这一句一出口,在场所有人无不震撼惊呼,前面一句果然是为了先压抑情绪,欲扬先抑,只为了后面这句,能够引起情绪。

这一句话很是豪迈而有力量感,不仅起到了安慰作用,更是深深激励了友人,向上拼搏努力,努力奋进。

天下谁人不识君?普天之下,还有谁不知道您的大名?

“好,真是好诗啊!明明只是简单的四句,却能给人一种难以言喻的豪放感,尤其最后那句,简直就是点睛之笔!”

“果然不愧是刘举人的儿子,这文采,当真不错。”

“何止不错,这等意象何等波澜壮阔?明明简单两句,却让人仿若身处其中,前一句愁思阵阵,后一句激励奋进,更是让人胸怀开阔,生出无尽希望!”

“用来赠给礼部尚书大人,简直再合适不过!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天下谁人不识我们礼部尚书大人啊!哈哈哈!”

众人纷纷震惊,满嘴都是各种激动的夸赞。

也许这首诗未曾用出太多技巧,然而最简单的组合,却最为打动人心。

用来赠给礼部尚书,更是最为合适不过,无形中还拉近了礼部尚书与他们这些平民百姓之间的距离。

“不错啊!不,真是太妙了!”

林蘅自己也相当高兴,堪称欣喜若狂。

他太喜欢这首诗了,前面两句借景喻人,后面两句直抒胸臆,将心中期待和鼓励直白表达,让他颇为激动。

这么一首诗,足以让他青史留名了。

天下谁人不识君?天下谁人不识君啊!

林蘅心里的激动溢于言表,接连拍了拍刘尧肩膀,“真不知道应当如何感激你,刘尧啊,这首诗我真的非常喜欢。”

“大人喜欢就好。”

“呵呵,等我回去京城,一定会让那群老家伙羡慕死。”

林蘅笑的合不拢嘴,他实在太满意了。

随后,他从自己的怀中掏出了一块玉佩,上面有一个林字,交给了刘尧。

“这是我的信物,以后你遇到麻烦了,可以拿出来。在万不得已的情况下,也许可以救命一命。”

“多谢大人。”

刘尧笑着拱手,这份礼物实在贵重,而且心意也很重要,让他颇为感激。

“好了,我要启程了,在这西乡县停留多日,当真感慨颇多,也开拓了见识。以后有缘再见。”

林蘅上了马车,不再犹豫,冲着刘尧等人挥了挥手,笑着感慨道。

“大人慢走!”

众人恭敬行礼,随后目送马车渐行渐远,纷纷感慨不已。

在林蘅离开后,县学的人又过来跟刘旺打招呼,毕竟现如今的刘旺考上了举人,身份贵重,对他们而言,更是前辈。

“刘举人,果然虎父无犬子,您的儿子的优秀,几乎不亚于您啊。”

“呵呵,言之有理。刘尧这才学,怕是要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果然不愧是刘举人的儿子。”

众人纷纷兴奋地说道,没人不爱听好话,对刘旺来说,刘尧就是他的骄傲。

此刻听到众人夸赞刘尧,甚至比夸他自己更高兴。

“哈哈,多谢各位了。我还有事,就很儿子先回去了。”

众人纷纷拱手,各自离开了。

刘旺也松了口气,他还真不擅长维系这种人际关系,此刻他回过神,看着刘尧道:“你刚才跟尚书大人说了什么?怎么感觉尚书大人好像挺高兴。”

“没什么,跟他聊了聊村子里的事,还有你的事。我希望大人回去之后,能够多多关照你。毕竟咱们没权没势,我怕你入朝为官会受人欺负。”

“原来如此,你爹我倒也没那么没用,不至于会别人欺负到头上。”

刘旺心里欣慰之余,又不禁有些骄傲地说,他还不想成为自家儿子的累赘。

“是啊,我知道爹你厉害,但是我终归还有些放心不下。”

“你啊。好了,我们回去吧。”刘旺欣慰地笑道。

刘尧轻轻点头,随后收敛笑容,心里却有些担忧。

他之所以献策,可不仅仅是为了黎民百姓,和自己的日子,也是为了朝廷啊。

这种赋税制度只会不断加深各地官员和百姓之间的矛盾,百姓苦不堪言,饱受压榨,只会越发仇恨朝廷。

现如今不知道有多少百姓过着吃不饱穿不暖的日子,而那些官员却整日大鱼大肉,中饱私囊,靠着压榨百姓把日子过的越来越好,如何能让百姓甘愿受辱?

如此一来,两者的关系将会渐渐变得不可调和,到了那个时候,大周的统治怕是很难维持下去了。

在这种情况下,朝廷如果按照他的提议去做,那说不定还有救,他也可以再等等消息。

可如果没有,那他说不定真要造反了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