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恨温哥华(移民百态)

第十五章

字体:16+-

周六的早晨,晓雅醒来,没急着起床,还在回味刚才自己做的梦,梦里有一个神仙告诉她,有三个选择,她可以选择一个,之后神仙就可以帮助她实现这个愿望。

晓雅清晰地记得,三个愿望分别是:“第一个,让你成为最美丽的人;第二个,让你成为最有钱的人;第三个,让你成为最出色的医生。”

晓雅在梦里毫不犹豫选择了第三个愿望。这是日有所思、夜有所梦,晓雅把自己的梦告诉了廖智勋。

廖智勋听了,不以为然,难以理解,讥讽晓雅:“你怎么能不选第二个愿望?直接一步到位。当医生不也是为了赚钱?”

晓雅却坚定地摇头,说:“不,我想当医生不是为了赚钱,这是我的理想!”

廖智勋摸了一下晓雅的头热不热,是不是在发烧说胡话,自己摇摇头,说:“理想?理想在这个到处拜金的社会里值多少钱?”

廖智勋最近变得有些玩世不恭,本来在温哥华生活得清静如水,知足常乐,没有对金钱的过多追求。但马忠投资移民过来,以及他转做地产经纪人后,接触到的有钱人越来越多,多数是最近几年投资移民到温哥华的祖国同胞,这让廖智勋的心理越来越不平衡。

自己的家庭原本属于小康,自己花钱也从不用考虑太多,但看到了那些有钱人的生活,他才明白,自己的生活只是满足了基本需要,距离大富大贵的路尚远,二手丰田车是永远无法和玛莎拉蒂、兰博基尼比的。

社会心理学家马斯洛把需求分成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会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五个层次,廖智勋将赚钱、富有当成了自己的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他认为只要有了钱,自己的人生自然就会圆满。

他对晓雅一心要救死扶伤、济世救人的理想很不屑。加上每次刘春枝来温哥华探亲,都催促晓雅应该找个工作、生个孩子,不要想着当医生,去读个护士专业也不错,短、平、快,工资也很高,廖智勋也觉得有道理。

晓雅也对自己耽误了帮廖家传宗接代感到抱歉,但她想,从登陆温哥华开始,就算花上十年的时间考取医生执业资格,到时自己也才三十三岁,再生孩子也来得及。

至于经济上,她的学费有奖学金,每天晚上她还在中餐厅打工,帮助养家,实际上她对家里的经济分担并不少。而且在家里晓雅以赎罪的心态,承担了一切家务。

恋爱和新婚时的浓情蜜意早已退却,廖智勋和晓雅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的分歧也开始在生活的现实前显露得越来越明显,两个人在同心同德这条路上渐行渐远。

晓雅每天上课、学习、打工,那些艰深的医学英文词汇,天书般的厚厚的英文教材,在她看来并非障碍,而是需要攀登的高峰,她知道凭借自己的毅力和能力,完全可以攻克这高峰,最终到达峰顶,实现自己的理想。而且她在中国学习了五年临床医学,在加拿大继续攻读,更发现了无限的学习乐趣。

廖智勋每天则是开车在路上陪客户东跑西颠地看房子,帮助客户安排家里的琐事,甚至孩子上学报名、去家庭医生诊所看病、去奥特莱斯买打折品这些事情,也需要他帮忙,地产经纪人的工作已经远远超出了看房、买房、卖房这样的范围,遇到素质不高的客户,他还要承受脸色。

有一次,他帮忙卖的一个房子有人给出报价,出价不错,廖智勋赶快给房主打电话,房主正在赌场里赌博,让廖智勋带着合同到赌场找他。哪知廖智勋到了之后,本来手气不错的房主突然开始输,最后把之前赢的几万都输了回去。

“你这个扫把星,带衰运!”房主责怪廖智勋破了他的好运,气哼哼地在合同上签了字,撵廖智勋赶快走。廖智勋当时一肚子的委屈,但拿着房主签了字的合同,他又转怒为乐了。

“被骂一顿有什么了不起,拿到手的真金白银才是硬道理。”廖智勋自言自语道。

在加拿大,地产经纪人的佣金是根据所卖房子的价钱按比例提成,一年多卖几套价值过百万的房子,佣金就堪比金领打工族的工资。

廖智勋看到了大笔进账的钞票,干劲十足,哪怕写出价合同要写到半夜,哪怕承受富豪的脸色,自己要跟个孙子一样点头哈腰、卑躬屈膝赔笑脸,哪怕买厕所手纸这样的事也要他帮忙,他都不辞辛苦。他心想,为了挣钱,辛苦点,就算当孙子又怎样,有了钱,自己就可以出去让别人当孙子。

而且在国内同学的眼里,廖智勋这小子在国外干得风生水起。起码在廖智勋的微信朋友圈里,大家看他成天炫耀自己正在卖的豪宅,简直就是高大上,他还时不时秀一下自己陪富豪一起参加的超级跑车、豪华游艇展览,他又娶了当年最美的高中校花当老婆,这让国内的同学们羡慕不已。

廖智勋特别感谢微信这个社交媒体,自己的风光、自己的志得意满,都可以在微信里秀出来给国内外的亲友、同学看,他极度需要大家的喝彩,看着朋友圈里自己发表的照片下面,同学们的评论和流着口水的羡慕,昔日漂亮女同学送上的恭维,他的虚荣心得到了极大满足。在廖智勋看来,这不就是人生奋斗的意义吗?成为别人眼中的人上人,而支撑这人上人地位的,无非就是一个“钱”字。廖智勋现在把自己包装得浑身名牌,享受着“钱”给他带来的喜悦和快感。

都说西方是民主社会,其实这民主的背后,也离不开钱的支撑。每四年政党轮替选举前,无论全国的联邦大选、各省的省选还是各市的市选,每个候选人都要有强大的财力支撑,才能在“广告时段就是金钱”的媒体上买广告,展开宣传攻势,拉抬选票。各个候选人倾尽全力亲民的竞选活动也要靠资金来支撑。

借“钱”的光,廖智勋也成了不少政党和政治人物筹款晚宴的座上宾,他购买数百加币甚至上千加币一张的晚宴餐券,无非是想在这非富即贵的场合遇到更大的潜在客户,还顺便和各路政治人物合个影,放在微信上,这简直就是活广告。

政治人物来者不拒,面带微笑,甚至勾肩搭背地和筹款晚宴的VIP来宾们合影。画面看起来其乐融融,气氛友好,交情不浅,其实政治人物们可能根本不认识要求和他们合影的人,照完相,挥挥手再见,不带走一片云彩,根本不知道你是谁。

但廖智勋把他和政治人物某某部长、某某厅长的合影,一发到微信上,总会引来一片赞叹声,尤其是不明就里的国内的亲朋好友们,以为廖智勋在加拿大混成了大人物。

刘春枝又开始趾高气扬起来,总是第一个在儿子的微信下面点赞,自己的儿子混得好,老娘自然很有面子,让她也在亲朋好友中间出尽了风头,一扫之前幼儿园出事,自己挨了处分的晦气,颇有扬眉吐气的感觉。

廖智勋还成立了一个加拿大××商会,名头不小,其实就他一个光杆司令,当时拉着朋友帮忙充当人头注册了空壳商会。注册成功后他自己担任会长,但印在名片上,可是很唬人,把那些初来乍到还不了解温哥华行情的富豪移民们,忽悠得以为他们自己傍上了个大人物。廖智勋开始对温哥华的这类门道了如指掌,自己也在其中游刃有余。

有一天,廖智勋还在一个华人社团晚宴上碰到了老李,老李红光满面,掏出名片给廖智勋。

“××摄影协会会长”,廖智勋读出了声,“老李,可以呀,都当会长了。”

“得了吧,你就别寒碜我了,廖会长。”

两个人相视哈哈大笑,放眼望去,这晚宴会场里,至少有几十个会长吧?剩下的可能还是副会长或秘书长。协会的名头也一个比一个大,加拿大××协会、北美××联会、世界××总会。

有部分协会是真做实事的,祖国地震时、加拿大森林大火时,振臂一呼,组织赈灾筹款。老乡有事了也是义务帮忙,之前有留学生失踪,同乡会会长带着会员帮着心急如焚的家长到处寻人。老李的摄影协会,也还真有二十多个摄影爱好者,没事儿时,大家一起背着相机,拍拍风景,拍拍人物,切磋切磋摄影技术。

但也有相当一部分的协会是空架子,会长、主席就是光杆司令,出国在外,没有实现的抱负、梦想,全在这一声会长、主席的称谓中实现了;所有的失落、彷徨,也都被甜蜜化解了。即使这光鲜亮丽的背后是花架子,但聊胜于无,在不知情的人面前,尤其是新来的移民和国内同胞面前,也赚足了面子,里子到底怎样,谁又会深究和在意呢?谁又会有火眼金睛识别虚实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