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恨温哥华(移民百态)

第二十一章

字体:16+-

“逝者已矣,生者如斯”,活着的人生活还得继续。晓雅还在执着地继续走她的求学奋斗、实现医生理想的路。

廖智勋则在温哥华实现着自己的发财梦,而且搭上了一辆快速致富的地产高铁,利用自己的熟门熟路,帮助刚刚登陆、晕头转向的富豪们安顿移民生活,也顺便赚取不菲的佣金。

廖智勋花钱做软广告,请温哥华一间中文杂志采访他,标题自定为“华裔移民的成功典范——钻石地产经纪人廖智勋”,廖智勋甚至一度以为自己真的就是移民中成功的楷模了,很有些飘飘然。

很快,廖智勋当地产经纪人挣的钱,再加上刘春枝的支援和一小部分贷款,他买了一套Town House(城市屋),也就是联排别墅中的一套。在刘春枝的坚持下,房子既没有写廖智勋的名字,也没有写晓雅的名字,却写上了刘春枝的名字。

晓雅并没有什么反应,虽然自己的家境并不富裕,但她从小就将钱财视为身外之物,越是长大越是坚定,来到加拿大后更加坚定了她的信念。

加拿大总体上贫富差距不大,社会为两头尖、中间大肚子的梭形结构,也就是说极富和极贫的人是极少数,而中间的中产阶级是大多数,政府的高额税收,所谓的“万万税”在起着杀富济贫的调节作用。

晓雅对物质从没有过多要求,而且加拿大大多数人都过着小康生活,没有攀比心理。大家有钱没钱,都去同样的超市买东西;有钱没钱,都去同样的社区中心游泳;有钱没钱,都去同样的图书馆借书;有钱没钱,全民医疗体制下,都去同样的医院免费住院。

晓雅虽然已经结婚几年,但没有结婚戒指,没有首饰,没有华服,没有名牌,她从不计较,她纯洁得还像一个少女,一心朝着自己的理想之路前进。

刘春枝看买房写自己的名字,晓雅没有反应,也就放下心来,心想:“周晓雅家里一毛不拔,她自己还在这拼命上学,算她识相,她若敢争,就让智勋立刻休了她,娶个听话的赶快给我生孙子。”

此时的刘春枝看着儿子已经从开二手丰田,变成开宝马5系,虽然车是租赁来的。刘春枝看着儿子每天西装革履,周旋于所谓的上流社会中,更加觉得寒酸的周晓雅配不上做廖家的儿媳妇了,看晓雅的眼神中,更多了一层厌恶和嫌弃。

由于廖智勋工作时间不固定,经常晚上还要陪客户,也就没法天天接晓雅从打工的中餐厅下班,廖智勋也对晓雅说,现在条件好了,她不用再去打工了。刘春枝则不同意,冷嘲热讽地说晓雅一直读书,是在占自己儿子的便宜。

自立的晓雅也希望自己在经济上能够独立,她一直坚持晚上在餐厅打工,她选择靠自己的劳动挣钱,结婚后的酸甜苦辣,让她更加明白了一个道理:这个世界上,女人不能依赖男人,自力更生才是最可靠的。而且服务员的收入也不错,虽然基本工资不高,但由于加拿大吃饭有给小费的风俗,工资加上小费也足够自己小家的生活费了,晓雅还有能力给父亲、继母和弟弟寄一点钱,贴补他们的家用。

对于晓雅给娘家寄钱,刘春枝知道后一肚子不满,就讲给廖智勋听:“你俩都结婚了,她还给家里寄什么钱?有钱也应该留在你们的小家里。”

廖智勋以前觉得晓雅寄钱很正常,现在也突然颇为不满,对晓雅说:“你小时候他们对你也不好,从来没见你家里人来寄宿高中看过你,别人家父母都大包小包地送吃的喝的,你什么都没有,都是我给你送。你爸和后妈小时候都不管你,你现在管他们干什么?”

“我感谢他们的养育之恩,让我读高中上大学,无论如何,他们都是我的家人。”

廖智勋则是一脸不屑,以前晓雅的善良在他看来是优点,现在却变成了缺点。以前廖智勋看晓雅的眼神是百般的珍惜疼爱,现在的眼神中,则充斥着挑剔和讽刺。最后甩下一句:“以后你花钱和给你娘家寄钱,都和我汇报一下。”

“我一直没有瞒着你呀,你以前不都同意的吗?而且我寄的是我自己打工赚的钱呀。”晓雅委屈地说。

“你的钱就是我的钱,就是我们俩的,就是咱们这个家的共同财产。”廖智勋有些蛮横地说。

晓雅没再反驳廖智勋,但晓雅感觉到了,凉透的心里有什么在被撕裂。晓雅想到自己刚来温哥华时,廖智勋对自己的承诺:“晓雅宝贝,你只管好好学习,将来做你的大医生,你学习期间,生活的事儿、赚钱的事儿,都交给我,不用你操心,你就一心一意地学习就好了。”

当时晓雅感动得热泪盈眶,她最喜欢的一段关于婚姻的哲理,当时似乎在她和廖智勋的身上印证了:“婚姻的纽带不是孩子,不是金钱,而是精神的共同成长。在最无助和软弱的时候,在最沮丧和落魄的时候,有他托起你的下巴,扳直你的脊梁,命令你坚强,并陪伴你左右,共同承受命运。那时候,你们之间的感情除了爱,还有肝胆相照的义气、不离不弃的默契,以及铭心刻骨的恩情!”

廖智勋当时的承诺,让晓雅感受到了肝胆相照的义气,不离不弃的默契,但如今承诺声犹在耳边,斯人心意已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