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点提示
※ 《隆中对》对于企业制订战略规划有什么借鉴意义?
※ 指导方案与战略规划有哪些异同之处?
※ 如何为企业制订一个战略指导方案?
诸葛亮(181—234),字孔明,身高八尺,住在隆中(位于湖北襄阳城西10千米)乡下一个依山傍水的地方。他亲自在田地中耕种,喜爱吟唱古曲《梁父吟》,常常把自己和历史有名的战略家管仲、乐毅相比。当时人们都认为诸葛亮是在自吹自擂,不像有大本事的人。
公元207年,刘备的兵营驻扎在距离隆中不远的新野(今河南省南阳市新野县)。谋士徐庶对刘备说:“诸葛孔明这个人,是人间卧伏着的一条龙,将军可愿意见他?”刘备说:“你去叫他来吧。”徐庶说:“我们不可以委屈孔明,召他上门来。将军应该屈尊亲自去拜访他。”
因此刘备就去隆中拜访诸葛亮,总共去了三次,才见到诸葛亮。刘备对诸葛亮说:“汉室的统治崩溃,奸邪的臣子盗用政令,皇上因此遭难出奔。我想为天下人伸张大义,然而我才智短浅、谋略不足,因此连连遭遇失败,弄到今天这个艰难的局面。但是我志向犹存,不搞出一番事业来绝不罢休!您认为我应该怎么办才好呢?”
诸葛亮回答道:“自董卓独掌汉室的大权以来,各地豪杰同时起兵,形成了现在群雄割据的局面。曹操与袁绍相比,声望少之又少,然而曹操最终能打败袁绍,凭借弱小的力量战胜强大的对手,不仅仅是天时好,更得益于曹操谋划得当。现在曹操已拥有百万大军,挟持皇帝来号令诸侯。在目前的情况下,确实不能与他争强。孙权占据江东,已经历三世了,地势险要,民众归附,又任用了有才能的人。由此,孙权这方面,只可以把他作为外援,但是不可谋取他。荆州北靠汉水、沔水,一直到南海的物资都能方便得到,东面和吴郡、会稽郡相连,西边和巴郡、蜀郡相通。这是大家都要争夺的地方,但是它的主人却没有能力守住它。这大概是上天拿它来帮助将军的,将军你可有占领它的意思呢?益州地势险要,有广阔肥沃的土地,自然条件优越,汉高祖凭借它建立了帝业。益州的主人刘璋昏庸懦弱,张鲁在益州之北占据汉中,那里人民殷实富裕,物产丰富,刘璋却不知道爱惜。有才能的人都渴望得到贤明的君主,而将军是皇室的后代,一直在如饥似渴地招纳贤才,已名传天下、声望很高。如果将军能占据荆、益两州,守住险要的地方,与西边的各个民族和好,又安抚南边的少数民族,对外联合孙权,对内革新政治,那么一旦天下形势发生变化,就派一员上将率领荆州的军队直指中原一带,将军您亲自率领益州的军队从秦川出击,老百姓谁敢不用竹篮盛着饭食、用玉壶装着美酒来欢迎将军呢?如果真能这样做,那么称霸一方的事业就可以成功,汉室天下就可以复兴了。”
刘备说:“好!”从此与诸葛亮的关系一天天亲密起来。刘备的结拜兄弟关羽、张飞等人不高兴了,刘备劝解他们说:“我有了孔明,就像鱼得到水一样。希望你们不要再说什么了。”
(资料来源:译自西晋史学家陈寿的《隆中对》)
参见上文,刘备接连登门拜访三次,最后才见到诸葛亮,称为“三顾茅庐”。三顾茅庐之前,刘备颠沛流离30年,跑遍大半个神州,游走在各方势力之间,到处受排挤、被人怀疑,最终不得不寄人篱下,苟且偷生。三顾茅庐之后,刘备按照诸葛亮给出的战略指导方案,从此发展起来,很快形成军事集团,与曹操、孙权平起平坐。然后,刘备军事集团仅用大约7年时间就初步建立蜀国,形成魏国、蜀国、吴国三足鼎立之势。
诸葛亮给刘备提供一个“好战略”的同时,还带来了一个“坏战略”。蜀国先于魏国、吴国,没有多少年就衰亡了。唐代杜甫诗云“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为推进自己制定的战略,诸葛亮率军不断地四处征战,最终心力交瘁,病逝军营。
后人评价说,荆州为兵家必争之地,连年战火四起,类似现在的“巴尔干火药桶”;益州疆域边远,地势易进难出,不足以制天下。所以,诸葛亮给出的战略指导方案——占据荆、益两州,从地理方面讲是有严重问题的。还有人说,战争是国家综合实力的较量,强调以兵力集中之势,战胜兵力分散之敌。本来蜀国就是三国中最弱的,而且荆州和益州隔了千里之遥,诸葛亮还要分散兵力。“其终则关羽、刘备、诸葛亮三分兵力,安得不败!”大战略家毛泽东点评说。
还有人评价说:“不战而屈人之兵”是孙子兵法提倡的思想境界,而诸葛亮的主导思想是“先战而后求胜”,把蜀国引导到列强争战的旋涡之中,长期陷入无休止的“硬球”对抗,最终先于他国衰亡。是否可以这样修正诸葛亮的指导方案?刘备的最优策略是占据荆州的江南四郡或益州——两者只选其一,以逸待劳,练兵强国。这期间,择机通过高超谋略,促使孙权与曹操两大集团激烈对抗,以寻得“渔翁之利”的机会……
诸葛亮的文韬武略人人都知晓,一代名相千古留名,是非常厉害的。在隆中那次对话中,诸葛亮给刘备提供的只是一个初步的战略指导方案。从调查分析得出的初步指导方案,还要经过两个方向的修正、优化,见图6-4-1。一个是横向流程上通过战略场景的研讨流程,让组织内外更多的人参与进来,集思广益、群策群力,将初步的指导方案转变为正式的指导方案,并最终形成企业战略规划的一部分。另一个是纵向流程上随着时间推移对问题或事物的认识进一步加深,不确定性转化为确定性,还有一些因素会突变反转等,所以在战略执行中要对初步指导方案不断修正、优化(简称“执行优化”)。
图6-4-1 初步指导方案通过横向及纵向流程修正、优化示意图 图表来源:李庆丰,“新竞争战略理论”
如图6-4-1所示,从调查分析→指导方案→执行优化,是一个不断改进与迭代的过程。通过横向上战略场景的研讨流程,将调查分析获得的初步指导方案转变为可应用的指导方案。在战略过程DPO模型中,这个可应用的指导方案还要在企业经营实践中不断被执行优化,甚至需要进一步地补充调查分析,以获得更加适用、可行的指导方案。另外,图中的战略规划也是一个总称,包括中长期战略规划、年度战略计划、竞争对策方案、战略观念体系等。这些不同种类的战略规划,在应用战略过程DPO模型时,在内容等方面也会分别具有一些自身的特色。
也许是刘备太信任诸葛亮了,也许是“三顾茅庐”需求太迫切,不论什么原因,最终刘备没有通过组织一系列战略场景研讨,对诸葛亮给出的初步指导方案进一步论证及修正,也没有在后续的实践中执行优化。“一竿子插到底”地执行一个初步的战略指导方案,最终结果往往不尽如人意。
在企业经营中经常有类似的问题发生。老板是知名企业家,一言九鼎,对企业发展提出的战略建议没有人敢怀疑,大家唯唯诺诺地执行,最终出了问题还不能责备老板,只能归罪于外。在董事会上,外面聘请的知名战略顾问言之凿凿,为企业提出了初步的战略指导方案。大家对头戴光环的专家像对诸葛亮一样崇拜,根本就不会提出质疑。其实,一些所谓的战略专家更多的是理论或经验之谈,仅供企业参考。企业真正有好战略、持续有好战略,最终还是要依靠企业的经管团队及战略人员,还是要参照本章提出的战略规划理论。
如图6-4-1所示,指导方案通常包括三个方面内容:目标或主题、背景阐述、战略路径,可以写成一个公式:指导方案=目标或主题+背景阐述+战略路径。就目标或主题来说,制订长期战略规划时,还可以包括愿景。战略目标比较容易量化表达,例如:新一年度销售收入增长75%、净利润实现2.3亿元等;战略主题更适合定性的目标,例如:新一年度重点工作是培育核心竞争力,去多元化、回归核心、聚焦主营业务、打造超级产品等。背景描述可以包括历史背景分析、内外部环境分析、问题背景分析等。从总体方面说,战略路径就是为实现愿景、目标或主题,企业生命体如何成长与发展的。从具体内容上看,就是从时间和空间两方面,企业采取的措施、策略、方法及步骤、集中资源优化的相关薄弱环节、涉及的预算及人才等资本保障等。
上述诸葛亮对三顾茅庐而来的刘备说的一番话,就比较符合以上指导方案的构成公式。它可以作为一个范本,供企业制订战略指导方案时参考。一是从目标愿景方面,通过这个指导方案,让刘备从当时的寄人篱下境遇,先有一个立足之地,逐步实现三国鼎立、成为一国君主,然后进一步问鼎中原,最终完成国家统一大业。二是从背景阐述方面,诸葛亮一开始就说:自董卓独掌汉室的大权以来,各地豪杰同时起兵……大部分内容都是在阐述背景。三是从战略路径方面,诸葛亮建议刘备:先占据荆、益两州,守住险要的地方,与西边的各个民族和好,安抚南边的少数民族,对外联合孙权,对内革新政治,那么一旦天下形势发生变化……
进一步分析诸葛亮给出的初步指导方案,我们会发现对背景阐述相对有点多,而对战略路径的建议相对有点少。这有点像“包子皮太厚,而馅太少”,企业的指导方案应该避免这样的情况发生。当然,对于新创企业或处于转型期的企业来说,背景阐述可以略多一些,但也不能喧宾夺主,毕竟战略路径才是指导方案的核心内容。另外,诸葛亮的建议中缺少备选方案及对每个方案的利弊分析。这在制定战略时是极少见的,也是应该力求避免的。
公司战略只有不到100年的历史,而诸葛亮与刘备的“隆中对话”发生在1800多年前。由此,我们不得不由衷地赞叹中国先人的智慧,崇敬诸葛亮的雄才大略及为事业鞠躬尽瘁的精神。当然,我们也要感谢《隆中对》的作者陈寿为我们留下宝贵的战略思想遗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