愿你往事不回首,余生不将就

为什么不可以在朋友圈丧

字体:16+-

我刷朋友圈的时间比较固定,朋友圈就是我的『厕所文学』,每一个时间轴就是一个『尿点』。

我喜欢在卫生间刷朋友圈,厕所这个地方真奇妙,在这个嘈杂的世间,它是真正属于你的空间和时间。

很奇怪,一到这个空间里,就很容易文思如尿崩。一到这个空间里,那些不想让人看见的疲倦、叹息、沮丧都可以放出来那么一小会儿,再从卫生间出来,又是一个向上的青年。

这里还会产生一些所谓的“卫生间哲学”。

早晨,我的大部分微友都会发布一些激励自己工作或者振奋精神的话语,而实际上,大部分人日复一日地工作学习,早已厌倦了生活。朋友圈是最后一丝处女地,如果能在别人同样疲倦的情境下回应他一下,笑着给他鼓励,这未尝不是一种“负负得正”!

所有的语言都可以被修饰,那些看似振奋的言语下,是被现实一遍一遍侵略过的灵魂。

在《81/2》这部电影中,主人公问主教大人:“我为什么活着不开心?”

主教说:“因为人生本来就是痛苦的。”

对上班族来说,午饭时分是相对放松的时光,虽然人类微小,不能主宰自己的命运。庆幸的是,我还能主宰自己吃什么。现在的年轻人只要获得了“奶茶的自由”,就感觉获得了马斯洛顶级的自由,因为奶茶的背后,更深刻的是社交属性,独生子女太孤独,孤独无从选择,但一杯小小的奶茶却能打破它。

我认识的年轻人经常在朋友圈发布自己午饭吃了什么,本着“朋友圈先吃”的纯粹节操,向你展示一个“生活虽然一地鸡毛,但此刻在这个城市一隅,我还能有一些岁月静好”的样子。美好太少,所以我要让大家知道,我活得还行。

晚上,不管你是“996”还是“007”,此时都是人类情绪最脆弱的时间区间。白天与各类人的唇枪舌剑,跟客户来回周旋,情绪都沉淀在此时。

这一天,苦尽甘来,是意外。这一天,如若苦尽甘不来,也是常态。

哪有那么多每天都值得人奋进的消息。

焦虑的人们开始继承成功学大师的衣钵,每一个成功的人,跟大家最大的不一样,就是下班后的时光。他们不敢懈怠,下了班开始学习新的知识,开始一天中相对来说最为轻松的时光。

在朋友圈里不能丧,那里的人几乎都是认识的关系。没人喜欢在自己朋友面前展示自己过得不好的形象。大家只喜欢展示“我过得还不错”的样子。我们喜欢别人给我们点赞,如果我发了一条自认为还算得意的人生体悟,最怕看到的是十分钟后无人点赞。生活是需要观众的,不是吗?

我曾经我发过一个朋友圈问:“为什么大人会变稳重?是因为长大我们才发现很多事情,搞半天发现都搞不定,然后为了不被周围人嘲笑,就选择不说,等成了才说。这不是稳重,是偶像包袱。”

下面一连串留言。赞同者多半是年轻人。有人还“补刀”说:“成年人搞成一件事还要装一装,一副云淡风轻,好像只是实现了小目标的样子。不赞同者是一位有故事的男同学。他说:“稳重的大人不会这么想问题,不是每一个成人都有偶像包袱,对于结果不是每个人都能承受得住的,求而不得不一定是世界欠人一个道歉,是需要向自己解释,所以不需要在票圈进行表达。”

有的成人习以为常,所以会逆来顺受,有的见过大世面的,遵循事物的规律,一部分人内心强大,表面看不出来,但不会屈服和折腰,年轻人一定需要吐槽,需要聆听者,年轻人你别看他不满,情绪来得快去得也快。所以,年轻人都需要一座“奥斯卡”,没有爽畅感根本平复不了内心的翻涌。

我想起了王小波那段话:

那一天,我二十一岁,在我一生的黄金时代,我有好多奢望。我想爱,想吃,还想在一瞬间变成天上半明半暗的云,后来我才知道,生活就是一个缓慢受槌的过程,人一天天老下去,奢望也一天天消逝,最后变得像挨了槌的牛一样。可是我过了二十一岁生日时没有预见到这一点。我觉得自己会永远生猛下去,什么也槌不了我。

我们都希望自己是那头生猛的牛,什么也槌不倒我们。

在朋友圈,你还可以是那头槌不倒的生猛的牛,在朋友圈表达的东西,更像是一种美好的夙愿,是精神的渴求。朋友圈不能丧,因为解释需要力气,因为不能让看笑话的人得逞。

人生活到最后,只是对自己有个交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