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祖王羲之
话说世人都有追慕先祖的嗜好,阅读他们的传记,甚至仿效他们的言行举止,从中获得励志向上的信心。王羲之距离王阳明先生虽然有一千多年的时间,但仍然被记录于王氏族谱之中。在王氏的族谱中,大概再没有人比王羲之更为家喻户晓,更为世人所崇敬和仰慕的了。
每次读王阳明先生的传记,或者读王羲之的传记,我都会独自沉思品味。虽然与两位王氏伟人相隔千余年,但他们放浪形骸的风骨气节和在精神世界里的痴迷陶醉,实在令人难忘。王阳明先生也颇得祖辈王羲之先生的情趣,这也许就是源自他对先祖的追慕思怀。从祖辈们流传至今的祖制家训也极大地激励了王阳明先生。
然而常言道:“积善人家,必有余庆。”作为历史上的名门望族,王家后裔继承其绵延千年的血统,在中国历史上也是不多见的。因此,我们不得不对此进行揣测,此事宁可信其有,也不能信其无!
此乃《忠义传》中人
王纲曾经对刘基说:“你是个有抱负的人,而老夫我呢,只耽爱隐居山林之乐,祖祖辈辈都不愿为官场所累。”于是刘基对王纲刮目相看,不久便向明太祖朱元璋举荐。明洪武四年(1371),王纲以文才被招到京师,这时他已经是72岁的高龄,明眸皓齿,犹若壮年。太祖见王纲一派仙风道骨,极为惊叹,并向他求教治世之道。
不久后,王纲官拜兵部郎中。当时正赶上南方的潮州地区爆发农民起义,朝廷便委任王纲为广东省参议,命其督管军粮。王纲曾对身边的人说:“我是用身家性命来为国家效力的。”写下诀别信后,王纲奔赴广东。
王纲带着儿子王彦达同行,两人骑马赶赴潮州治理流寇骚乱。就在父子二人将要抵达增城的时候,不料被贼匪头子曹真所抓获。曹真便以巨额的金银财宝利诱王纲当众强盗的军师,王纲言辞呵斥:“你们想干什么?现在皇上已经昭告天下,坚决铲除地方叛乱。你们应当洗心革面,改作良民,共享太平盛世。否则,就是自寻死路,迟早被朝廷诛灭。”
曹真大怒,立刻将其杀害。
王纲的儿子王彦达这年才16岁,边哭边骂道:“你们这帮匪徒,也把我一起杀了吧!”
曹真见状思量道:人们常说,父忠子孝,父子一并杀害恐有不祥,便释放了王彦达。王彦达用羊革裹着父亲的尸身,将他葬在禾山。
过了几年,御史郭纯将王纲横死之事上报朝廷。皇帝听后大为震惊,下诏在增城为王纲建造庙堂,以褒扬他的忠烈。
王纲是王阳明先生的五代祖先。本来王彦达凭借父亲的忠义之举,也可谋得一官半职,事实上,朝廷也有此意。但是自从目睹了父亲的惨死后,王彦达对做官之事再无兴趣。王彦达不应征召,一生粗衣恶食,归隐不仕,号称秘湖渔隐。
高洁超脱
王彦达膝下有一子,名叫王与准。王与准天资聪颖,对《礼》《易》二经的研究造诣很深,他曾著有《易微》,全篇洋洋数千言,为当时人所称道。永乐年间,朝廷下令遍访遗贤高士,打算启用王与准为官。王与准得知后立即逃入深山老林,坚决不肯踏上仕途一步,自号遁石翁,终老逍遥一生。
王阳明的曾祖父王世杰,此人也是无欲寡求,淡泊名利,自称槐里子。王世杰因通晓明经,任教于太学,一直到其去世。
竹轩公王伦迄今留下的遗作有《竹轩稿》《江湖杂稿》等,为世人所爱读。竹轩公曾官拜翰林院修撰。因王阳明祖上的忠义事迹,后两代子孙皆被朝廷授任为嘉议大夫、礼部右侍郎等官职。
王阳明父亲王华(1446—1522),字德辉,号实庵,晚年号海日翁。因王华常年在家乡龙泉山的深幽之处读书自修,后世的研究者们尊称王华为龙山先生。
“欲借人间种”
龙泉山老家有一豪绅世族,听闻龙山公王华的鼎鼎大名,于是前往山里拜访他,并请其出山,在山外为龙山先生修建书馆,引为家府座上客。
有一天晚上,一个陌生的美丽女子来到龙山先生的书馆求见。女子对龙山先生说:“龙山先生万莫惊讶,我本是此家豪绅的小妾,主人多年膝下无子嗣,故而冒昧前来,打算借龙山先生雨露,以将香火发扬光大!”
龙山先生闻言大惊道:“承蒙你家主人厚意邀请,我才在此馆留住。如此不义之事,实难从命!”
此女从袖中取出一扇,说:“这是主人的命令,龙山先生只需看扇面的题字便知。”
龙山先生接过扇子一看,果然是这家主人的亲笔题字,上书:
欲借人间种。
看来面前此女的确奉命前来不假。龙山先生提起笔,在后面添上五个字:
恐惊天上神。
然后龙山先生措辞严厉,将其拒绝,女子无奈怏怏离去。此事无果而终,龙山先生的高洁美名于此可窥一斑。
成化十七年(1481),龙山先生考取进士,名列甲等第一名。官拜南京吏部尚书,死后被封为新建伯。
龙山先生经常去山阴的风景名胜游览寻访,在先祖们居住过的地方凭吊追思。后来他从余姚迁至越城的光相坊,安居乐道,就如住在余姚一般惬意。
成化七年(1471)辛卯,龙山先生迎娶夫人郑氏。第二年王阳明出生。王阳明后来曾在四明山凿筑阳明洞,阳明洞距离越城东南只有二里多路。
正是在此处,王阳明终有所悟,号称阳明先生。
小结
王阳明先生祖辈的情形如何?从现存的资料来看,确实很难了解得比较详细。在王氏的先人中,贤明的远有王羲之,近有王纲、秘湖渔隐、遁石翁、槐里子、竹轩公、龙山公等,个个都不是等闲之辈。
从以上简略事迹可知,王阳明的祖辈们淡泊名利,动辄便会隐居山林壁洞;或者凭借其聪敏果断,洞察时事变迁;或者忠义当头,为国家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不得不令人心生敬佩,感叹不已!
毋庸置疑,王阳明一生的志趣选择都得益于这些先贤们潜移默化的影响,尤其是他的祖母岑氏、父亲龙山先生的教导训诫,铸就了他一生的儒者品格。
秦朝统一全国后,地方实行郡县制,全国分为三十六郡。琅琊郡为三十六郡之一。
古地名,即今绍兴(会稽、山阴)一带。
湛若水(1466—1560),明代哲学家、教育家、书法家。字符明,号甘泉,增城(今广东省增城市)人。孝宗弘治间进士,选庶吉士擢编修。世宗嘉靖初,官南京祭酒、礼部侍郎。后历南京礼、吏、兵三部尚书。少师事陈献章,后与王守仁同时讲学,各立门户。王主讲“致良知”,湛主讲“随处体认天理”。认为“吾之所谓心者,体万物而不遗者也,故无内外;阳明之所谓心者,指腔子里而为言者也,故以吾之说为外”(《答扬少默》)。强调以主敬为格物功夫,说:“故善学者,必令动静一于敬。”(《答于督学》)。著有《湛甘泉集》。
兰亭遗址最早建于“湖口”,后来又相继被移至“水中”“山椒”与“天章寺前”。进入明代后,尤其是在清代,兰亭遗址不仅得到重建,而且得到较大规模的扩展,兰亭之名亦因此日渐隆盛。明清格局的兰亭遗址,占地30余亩。
王羲之曾任会稽内史,官至右军将军,人称“王右军”。
迪功郎是古代官名,又称宣教郎,始于宋代。《宋史·职官志八》:“迪功郎……为从九品。”
刘基(1311—1375),字伯温,谥曰文成,元末明初杰出的军事谋略家、政治家、文学家和思想家,明朝开国元勋,明洪武三年(1370)封诚意伯,人们又称他刘诚意。
林和靖(967-1028),名逋,字君复,今宁波奉化人。北宋隐逸诗人,一生不娶不仕,以梅为“妻”,以鹤为“子”,有“梅妻鹤子”之说。书载性孤高自好,喜恬淡,勿趋荣利。后隐居杭州西湖,结庐孤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