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阳明先生的讲学一日也不曾荒废,大体看来,王阳明先生的人生阶段也可分为自我修养时期、专事门人教育时期、一心征讨时期和专心讲学时期,总共四个阶段。当然,各个时期的划分并没有严格界限。
根据手头资料,我把龙场驿谪居,即王阳明先生38岁为止的时期划为自我修养时期;把任职庐陵知县时期,即王阳明先生39岁那年的三月到45岁那年的九月划为第一讲学时期。但是,要说王阳明先生真正向世人发表自己的学说,那都是龙场驿谪居以后的事情了。
政绩
王阳明考察明朝初期旧制,多番考量后,选拔里正三老在叫作申明亭的地方办公,凡来诉讼的人都委派里正三老先委曲劝谕。百姓有盛气而来,终悔诉而走,亦有涕泣而归者。由此囹圄日清,风俗大变。
王阳明在庐陵县七个多月,发告示十六回,大抵是谆慰父老,教化子弟勿****僻。当时城中多火灾,因此在城中各所设防火器械,修浚水路,据说以此火患久绝。王阳明任期虽短,其设施却不少,传及后世,后世都纷纷效法王阳明先生的施政法则。
对方回答道:“我们只是空怀一腔抱负,至今一无所成。”
王阳明说道:“人唯一害怕的是无志,而不是没有成就。”
黄宗贤深深叹服。(按语:黄宗贤是嘉靖六年春执贽的门人。)
收方叔贤为门人
同年二月,王阳明先生担任会试考试官,他片刻未曾废弃读书讲学,门人听讲者颇多。当时有吏部郎中方叔贤(讳献夫),位虽在王阳明先生之上,听闻王阳明先生论学多有成绩后,也以师礼前来拜会。
王阳明先生赠以诗云(《别方叔贤四首》):
一
西樵山色远依依,
东指江门石路微。
料得楚云台上客,
久悬秋月待君归。
二
自是孤云天际浮,
筮中枯蠹岂相谋。
请君静后看羲画,
曾有陈篇一字不?
三
休论寂寂与惺惺,
不妄由来即性情。
笑却殷勤诸老子,
翻从知见觅虚灵。
四
道本无为只在人,
自行自住岂须邻?
坐中便是天台路,
不用渔郎更问津。
同一年十月,王阳明升为文选清吏司员外郎。也就在当年,王阳明写文章鼓励湛甘泉讲学。第二年,王阳明先生41岁,三月升考功清吏司郎中。
这一时期他座下弟子的数目不断地增多,门人穆孔晖、顾应祥、郑一初、王道、梁谷、万潮、陈鼎、魏廷霖、萧鸣凤、唐鹏、路迎、林达、陈洸、黄绾、应良、朱节、蔡宗兖、孙瑚都是当时弟子中的佼佼者,其他人不可尽述,从略不谈。
徐爱等弟子也来到了京师,一同听王阳明的学术讲座。
徐爱大悟
十二月,王阳明先生升为南京太仆寺少卿,从贬谪期满到此时两年时间,王阳明先生的官职有了飞跃性的提高。官职晋升后,王阳明先生到南京赴任之际便决定取道家乡探望亲人。
徐爱同一年以祁州知州期满进京,升南京工部员外郎。徐爱与老师王阳明同舟返回越地,一路上听王阳明先生讨论《大学》的宗旨。
亲耳听闻王阳明的高论后,徐爱高兴得手舞足蹈,心中甚感酣畅淋漓,如狂如醒数日,胸中混沌复开。他反复研究尧、舜、三王、孔、孟千圣等贤达的立言轶事,人各不同,但他们的人生目标却都是一致的。
这就是现今流传的《传习录》所载首卷部分的内容。徐爱在自叙中如此写道:
徐爱因旧说被世俗所湮灭,才开始学习王阳明先生的教义,当时实在是骇愕不定、无处入心。过了一些时间,学习的时间久了,慢慢地开始尝试着自己去实践体悟,然后开始笃信王阳明先生的学问本是孔门学说的嫡传,点点滴滴都是精华。譬如说格物是诚意功夫,明善是诚身功夫,穷理是尽性功夫,道问学是尊德性功夫,博文是约礼功夫,惟精是惟一功夫,诸如此类,最初皆是落落难以融合。其后思之既久,不觉手舞足蹈,其美妙之处只有自己才能体会得到。
徐爱是最为尊敬王阳明先生的一个人,也是最笃信先生学问的弟子。
正德八年(1513)春天,王阳明先生42岁,在越中居住。
王阳明起初打算到家之后就与徐爱同游天台雁**山水,但由于家人和乡亲的牵绊缠身而被耽搁下来。
到了五月末,王阳明与徐爱等数友相约,等候黄绾未至,于是几个人从上虞入四明山,观白水,寻龙溪之源;登杖锡,至雪窦,上千丈岩,以望天姥之华顶,他们打算于此地取道奉化至赤城,然恰逢长久干旱,山野天地都龟裂不堪,众人惨然,都闷闷不乐,于是又从宁波一同回到余姚。
黄绾以书迎王阳明先生,王阳明先生在回信中写道:“和诸位朋友一起的这次旅行,我有一些心得,但是没有大的体悟。其中最让我觉得遗憾的是黄宗贤没能同行。年轻的后辈们习气已深,虽有美好品质,但是却逐渐消失殆尽。此事正如浪里淘沙,会有见金时,但眼下暂时却还不能得到。”
王阳明此番游玩虽为山水,实则注意教化徐爱、黄绾二弟子。王阳明先生所点化的门生最有收获的时候就是在登游山水间聆听王阳明先生的感悟的时候。
讲学盛况
滁州地方山清水秀,是名副其实的名胜佳地。王阳明在此地监督马政。滁州地方地理偏僻,王阳明的官务也因而闲散。王阳明白天与门人遨游于琅琊境内的滚泉之间,夜晚环绕龙潭而坐者数人,其歌声震彻山谷。诸生随地请教,王阳明先生就当今时事教化之,每个人都有大的收获,于是踊跃歌舞乐之。旧学之士,亦来此地增进学养。
可以说王阳明先生从游者众是从滁州开始的。
省察克治
孟源问:“静坐中思虑纷杂,不能强禁绝!”
王阳明回答道:“纷杂思虑,也是不能够强禁绝的;只就思虑萌动处省察克治,到天理精明后,有个物各付物的意思,自然精专无纷杂之念。这正是《大学》所谓的‘知止而后有定’。”
孟源打算依靠静坐而除去繁杂之念,而王阳明先生的谕示则表明,通过动静一贯的修炼才能达到最好的境界。思虑萌动是我们的常态,为何要强加禁止呢?唯有顺合天理才是正道。静坐的功夫有时并非无益,但专依此计则容易陷入枯禅之偏颇。
惜别诸友
正德九年(1514),王阳明先生43岁,继续留任安徽滁州。
四月,王阳明先生被朝廷升为南京鸿胪寺卿。滁阳诸友依依惜别,送至乌衣江,不能忍别,留居江浦,目送王阳明先生渡江。
为敦促他们早日归去,王阳明先生填词道:
滁之水,入江流,江潮日复来滁州。
相思若潮水,来往何时休?
空相思,亦何益?
欲慰相思情,不如崇令德。
掘地见泉水,随处无弗得。
何必驱驰为?千里远相即。
君不见尧羹与舜墙?
又不见孔与跖对面不相识?
逆旅主人多殷勤,出门转盼成路人。
上词中其真挚情感令人佩服。
教导法大变
五月,王阳明抵达新任所南京。
不几天徐爱也来到南京,师徒同门之间的交流日益亲密。黄宗明、薛侃、马明衡、陆澄、季本、许相卿、王激、诸偁、林达、张寰、唐俞贤、饶文璧、刘观时、郑骝、周积、郭庆、栾惠、刘晓、何鳌、陈杰、杨杓、白说、彭一之、朱箎等,同聚师门,朝夕相处琢磨讲学之道,砥砺不懈。
与此同时,有人对之评论道:“在滁州游学的弟子中有不少人喜欢空谈阔论,也有人事实上已经背离王阳明的学说了!”
王阳明先生对此的回答是:“我多年来一直打算惩世俗之卑猥污浊,导引学者多就高尚幽远之法,以救时弊。今见学者渐有流入空远玄虚,为求超脱新奇之论,对此我的确有些遗憾。因此现在我在南京论学的时候,只教学者存天理、去人欲,这些都是为了省察克治实功。”
可见,王阳明先生的反思是时刻进行,且不断发生改变的。
辨明仙佛儒
当时王嘉秀、萧惠好谈仙佛,王阳明先生曾经警告这二人道:“我幼时求圣学不得章法,也曾尝试着寄托于仙、佛二氏。其后居南方龙场驿夷地三载,才始见圣学的端绪,到现在我十分后悔在仙佛之道上错用功二十年。仙佛的学说,其精妙之处与圣人的距离只有毫厘之间,故不易被辩解,惟笃志圣学者始能究析其隐微,而并非测亿其所及。”
这都是王阳明先生根据自身经验得出的论断,十分精妙。
正德十年(1514),王阳明先生44岁,在京师。正月,上疏自陈辞职,依旧没有得到允许。这一年朝廷对两京官吏进行考察,王阳明照例上疏请辞。
是年御史杨典推荐王阳明改任祭酒司一职,王阳明先生对此没有答复。
拟作《谏迎佛疏》
八月,王阳明拟著《谏迎佛疏》。
当时皇帝命太监刘允于乌思藏树幡供诸佛,奉迎佛徒。刘允奏请盐七万俵引以为路费,皇帝许之。辅臣杨廷和等与户部及谏官各疏执奏,帝不听。王阳明先生希望皇帝采纳忠言,于是欲作《谏迎佛疏》上奏,后中止。
《谏迎佛疏》也是王阳明先生的杰作之一,收录在《阳明全书》里面。由于篇幅过长不作引申,请读者自行阅读。
同一年,王阳明先生的祖母岑太夫人96岁,王阳明给皇帝上疏,乞求恩准归乡探望,以为诀别。疏文多次辗转上递,言辞也甚为恳切。然而可惜的是,他的奏请却自始至终都没有得到皇帝的允许。
我们可以屡次从祖母岑氏身上发现王阳明先生的孝亲之念。现今归省之志未能如愿,王阳明先生心中的担忧可想而知。王阳明先生此时的教学已经渐渐发扬光大。关于王阳明先生的学说,学界对其公认正是始于此时。
小结
第一次讲学时期时间跨度约有七年。这个阶段王阳明先生多向世人宣传自己的学说。各种说法亦称这个时期王阳明是讲授恳切笃信、从游乐多的时期。然而现在我却不知因为何故而倍感寂寥。
王阳明至此已为大悟之人,讲授也不是不恳切。然而与奏下赫赫战功的第二次、第三次讲学的两个时期相比,此时王阳明先生的声望还不是很高,世人尊崇王阳明先生之念也不是很深。这就是我读这一时期未免有寂寞感的缘由吧!
呜呼,这如何不叫人为之动容!自学成才难,授之于人更难,建功扬名则是难上加难。王阳明先生的教学与功名无关。世人却多以为王阳明先生依此为轻重。古人道:“道不虚行,待人与之。”这是我在王阳明先生讲学时期所得到的经验。
其实应当讲述的内容很多,然而囿于学养不足,只能写出一些皮毛的内容。这又是寂寥感的一个原因吧。
庐陵县地处江西中西部、赣江中游,秦始皇二十六年(前211),始置庐陵县,属九江郡。明洪武元年(1368),废吉安路,置吉安府,领庐陵、泰和、吉水、永丰、安福、龙泉、万安、永新、永宁九县;洪武二年(1369),太和改为泰和,吉安府领庐陵、泰和、吉水、永丰、安福、龙泉、万安、永新、永宁九县。
黄绾(1477—1551),字宗贤、叔贤,号久庵、石龙。浙江省黄岩县洞黄(今温岭)人。黄孔昭之孙。少时求教于谢铎,刻苦治学,卓有所得。后承祖荫官后军都督府都事。
杨一清(1454—1530),字应宁,号邃庵,别号石淙,祖籍云南安宁。成化八年进士,弘治十五年以南京太常寺卿都察院左副都御史的头衔出任督理陕西马政。后又三任三边总制。历经成化、弘治、正德、嘉靖四朝,为官五十余年,官至内阁首辅,号称“出将入相,文德武功”,才华堪与唐代名相姚崇媲美。
陆九渊(1139—1193),号象山,字子静,书斋名“存”,世人称存斋先生,曾在贵溪龙虎山建茅舍聚徒讲学,因其山形如象,自号象山翁,世称象山先生、陆象山。江西抚州人。在“金溪三陆”中最负盛名,是著名的理学家和教育家,与当时著名的理学家朱熹齐名,史称“朱陆”,是宋明两代“心学”的开山祖。明代王阳明发展其学说,成为中国哲学史上著名的“陆王学派”,对近代中国理学产生深远影响,被后人称为“陆子”。
位于今安徽省东部。
应为王衮,字德章,号易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