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克菲勒兄弟基金会(Rockefeller Brothers Fund, RBF)的CEO斯蒂芬·汉兹曾说过:“慈善是一个家族的黏合剂和桥梁。能够让多代人正式地讨论、针对一个问题团结一心的事情,只能是利他的,也就是公益慈善。”
家族成员之间经常性的沟通机制是洛克菲勒家族治理的重要方式,每年,洛克菲勒家族有两次家族大会,一次是圣诞节,另一次是六月纪念日。
圣诞节的家族午宴是每年一次的历史课,展示着家族成员的光辉成就,同时也在成员间强化家族价值观。面对和长辈们不同的时代及其环境,很多人成为医生、心理治疗师、教师或者社会工作者,在所在机构实现社会服务并推动变革。
每年六月,不同代际的家族成员都会在Tarry Town庄园欢聚。家族成员轮流担任主持人,大家有机会分享各自在公共服务领域的贡献和成就。分享结束后,大家倾听过去一年中家族新生儿的名字,也会缅怀过去一年中逝世的家族成员。
另外一个沟通机制是代际对话,即让家族中的两代或数代人能够互相分享自己的故事。对话时所有人围坐一圈,每位家族成员都花两分钟时间来分享某个想法或感受,主题不限,内容严格保密。
对于家族大会在世代传承中起到的作用,洛克菲勒家族的第四代成员、2017年去世的戴维·洛克菲勒的女儿艾琳在其回忆录《家族事务:回家的邀请》中谈道:“十几岁的我听到这些祝酒词时,心情复杂。一方面,我为叔叔们的成就感到骄傲,他们致力推动社会公益事业发展,这同时也是祖父和曾祖父流传下来的价值观;但另一方面,叔叔们的事迹让我们这些刚刚成年的小辈心生挫败。”因此,一些后辈选择了更低调的方式,隐姓埋名,在帮助一小部分人的过程中,感受到与帮助一个国家同样的价值。每次代际间对话后,家庭成员都觉得自己对家人有了更深一层的了解,家族的情感连接进一步加深。
洛克菲勒咨询机构(Rockefeller Philanthropy Advisors, RPA)在洛克菲勒家族成员中发行的杂志RockLinks是一本关于洛克菲勒家族慈善的杂志,其对象是家族成员及家族机构。杂志分为三部分内容:第一部分“卷首语”是由RPA董事会成员或者洛克菲勒家族重要成员写给家族成员的一封信,一般涉及家族成员及其慈善机构关心的重要问题;第二部分“家族项目”涉及家族成员及其慈善机构推动的重要慈善项目,涉及的领域非常广泛;第三部分是“洛克菲勒家族慈善网络动态”,发布新能果(Synergos)、全球慈善家圈(Global Philanthropists Circle)、洛克菲勒兄弟基金会(Rockefeller Brothers Fund)、亚洲文化协会(Asian Cultural Council)等与洛克菲勒家族相关的机构发展及活动信息。
拥有大量财富的家族让后代坐享其成,实际上是在变相摧毁后代。家族的核心价值观必须通过“利他”的慈善来建立、呈现、塑造和增强。
唯有后人树立正确的自利利他价值观,才能使得家族传承久远。越帮助陌生人,就越会消除对社会的恐惧;越帮助弱者,内心就会越强大;越传送爱心,自己就越快乐。做慈善的过程是帮助家族成员培养正确的价值观,让下一代明白财富的真正意义在哪里。
慈善可以帮助下一代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具体体现在树立新时代需要的“财富观”“成功观”“传承观”。
新“财富观”是指那些能做出独立决策的继承人对待金钱的态度。将孩子的自尊心与其生活所需的金钱数量分开,家族慈善可扮演一个主要的角色。只要教育和塑造得当,家族慈善能够树立“金钱并不能决定一个孩子是‘谁’”的观念。拥有正确的财富观,孩子会倾向于把金钱看作一种工具,而不是个人的象征;把拥有财富的人视为财富的管家,而不是所有者。
新“成功观”是指把实现公共利益作为人生最终目标的态度。一部分人所理解的“成功人士”的生活,就是住别墅、买豪车、高消费,就是挥金如土、花天酒地,就是对人呼之即来、挥之即去。深圳国际公益学院发起人之一、桥水公司创始人瑞·达利欧曾谈道:“人生有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你要依赖别人;第二个阶段别人要依赖你;第三阶段里,别人在没有你的情况下仍能取得成功。”
新“传承观”是指不要把财富和事业传承给下一代视为理所当然的事。清代政治家、思想家林则徐说过一段振聋发聩的话:“子孙若如我,留钱做什么?贤而多财,则损其志;子孙不如我,留钱做什么?愚而多财,益增其过。”子孙贤达却拥有过量财富,就会消磨他的斗志;子孙假如好逸恶劳却拥有过量财富,他会更加挥霍无度。如果继承人和被继承人视财富为一种工具,使财富成为团结使命、构建家族凝聚力、家族力量以及家族价值观倡导的杠杆,财富作为家族“分离因子”的潜在作用就不复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