夫人不言,言必有中
【原文】
子曰:“夫人不言,言必有中。”
【解析】
孔子道:“这个人平日不大开口,一开口就说到要害上。”
“夫人不言,言必有中”,这八个字,是行事、应世以至待人接物中的重大学问。当处大事的时候,不要乱说,要说就“言必有中”,像射箭靶一样,一箭出去就中红心,就到要点上。这才显得既谦虚谨慎,同时又能恰当地表现出才华、智慧和学问来。
孔子是非常重视说话的,他所讲的“夫人不言,言必有中”,则重点指出言语的内容要有针对性,要能够一语中的,不能顾左右而言他,或是洋洋万言“言不及义”,以至让对方不得要领。“夫人不言,言必有中”,既是一种说话艺术,又是说话的一个重要原则。在一些特定的场合,能否做到“言必有中”,不但是学问、才智的表现,有时还关系到国家政治、人格尊严等重大的问题,因此,需要格外关注这个讲话的艺术和原则。
官渡之战以后,曹操统一北方,发展生产,增强军事力量,下一步他就打算进军南方,消灭占据着荆州的刘表和江东孙权,统一全国。
汉献帝建安十三年,曹操率大军南下,此时,占据荆州的刘表刚刚死去,次子刘琮承袭了他的职位,胆小怕事的刘琮暗地里投降了曹操。受刘表派遣驻守新野一带的刘备见曹军来势凶猛,想抵抗也来不及,就匆匆忙忙地向江陵(今湖北省江陵县)退却。江陵是一个军事重镇,又是兵力和物资的重要补给地,曹、刘双方都为争夺此地而日夜兼程,在长坂(今湖北省当阳县东北)曹操赶上了刘备,并且打败了刘备,占领了军事要地江陵。刘备被打得无路可走,只好从小道到夏口,与刘表的长子刘琦相遇,合兵一处,约有2万人,而且在夏口,刘备碰到了等他很久的孙权的谋士鲁肃。鲁肃向刘备坦白地说明了来意,希望孙、刘两家能够联合抗曹,这正符合诸葛亮在隆中同刘备讲的对策。刘备当即决定派诸葛亮为代表,同鲁肃前往柴桑,面见孙权共商联盟破曹之计。
孙权爱慕诸葛亮的才华,诸葛亮见孙权气度不凡,两个人谈得非常投机。孙权首先向诸葛亮请教,诸葛亮说:“现在天下大乱,曹操占据北方,而且有吞并天下之势。而将军您占据着江东,刘豫州刘备一心想振兴汉室,两位都有和曹操争夺天下的气势,真是志向相同啊!”诸葛亮一句话就将孙、刘拉到了共同抗曹的立场。但他见孙权在联合抗曹上仍有些犹豫不决,就对孙权说:“曹操占领了荆州,名声震及四海,现在他顺江而下,直逼江东,将军您应该根据自己的力量做出决断:如果能以您吴、越之力量与曹军抗衡的话,你就及早与曹操断绝关系;如果您估计无力抗衡他,不服从曹操,内心却犹豫不决,在紧要时刻做不出决断,灾难可就要来了。”孙权听了有些生气。
诸葛亮又接着说道:“刘豫州是汉朝的宗室,才能是他人所无法比及的,许多人都仰慕他,归顺他,如果他抗曹不能成功,那也是天命;他是无论如何也不会向曹操投降的。”诸葛亮的几句话分明在激励孙权做出正确的决断。孙权十分激动,猛地站起来说:“我也不是甘受摆布的人,我不能拿着整个江东的10万士兵,受人家控制!我的主意已定!不和刘豫州联合,就无法与曹操抗衡。”
诸葛亮为了进一步解除孙权的顾虑,就说:“刘豫州虽然刚打了败仗,但是他仍有精兵2万,曹操虽然兵马很多,但是经过长途跋涉,已经疲惫不堪了;更何况,曹军大部分都是北方人,用强力射来的弩箭,已经到了最后,箭掉在地上了,连最薄的丝绸也穿不透。再加上曹操刚刚占领荆州,人心不服,他们是向着刘氏的。将军您想想看,只要孙、刘两家联合起来,协力作战,就一定会打败曹操的。而且曹操失败以后,必定会退回北方,荆州、东吴的势力就会发展起来,这样,三足鼎立的局面就形成了。”
诸葛亮这一番话,增强了孙权抗曹的决心。在这里,诸葛亮的话之所以能对孙权起关键作用,主要就在于他的每一句话都指出与孙权切身利益相关的事情的关系,直接触动孙权的心理要害。因此,孙权定下决心联刘抗曹,而对手下谋士的意见再也听不进去了。可见,“言必有中”话语,其作用是何等的重要。
此外,在社会交往中,一个人怎样说话,也常常是他全部能力的体现。话说得很多,不是地方,不如不说。不过,到非说话不可时,就要做认真考虑了。关键时候的一句话,也许是一个人的命运转折,不可不谨慎。
郑敬字次都,是汝南郡(治今河南上蔡西南)人。他的同郡老乡郅恽生性耿直,嫉恶如仇,豪侠仗义,郑敬与他关系很好。郅恽在东汉建武初,曾为友人报仇杀人,所以长期在家,后来被汝南太守欧阳歙请为郡功曹,而郑敬也作门下客。
汝南地区有一个风俗,每年十月郡中都要举行大聚会,百里以内的各县官员都带着牛酒到郡守府中宴饮。在宴会上,郡守对于有政绩的属官给予表彰。这年十月,汝南郡又大会,太守欧阳歙在宴会上宣读表彰公文。公文说:
西部督邮繇延,天资忠贞,禀性公正,将自己所管之事办理得很好。现在我和大家一起为繇延论功,上报朝廷。我以太守的名义,嘉奖他的美德,并赐以牛酒,以养其德。
宣读完公文后,又有人领着繇延去领赏。
然而,繇延并非像郡守嘉奖的那么好,而是相反,做了许多坏事。郡守的嘉奖显然不实。这下把郅恽惹恼了,只见他表情严峻,走下座位,来到郡守面前,举杯言道:“我作为主礼仪的司正,现在举起酒杯,将您的罪过告谢于天。繇延资性贪邪,外表方直而内里圆滑,结党营私,奸诈无比,欺上害人,为政荒乱。人们对其怨声载道。而大人却以恶为善,下属以直从曲,这是既无君,又无臣。因此我斗胆再拜敬酒。”
欧阳歙的脸色陡然大变,他一时不知应该怎样对待郅恽的指责。
这时,郑敬急忙走上前说道:“俗话说,君明臣直。功曹郅恽敢于直言不讳,正说明郡守有德,您能不领这杯酒吗?”
听了这番话,欧阳歙的脸色稍稍好了一些,他顺水推舟说:“这实在是我的罪过,愿从命领酒。”
郅恽也往自己身上揽了责任,他说:“想当初虞舜辅佐尧时,四方罪人全部受到惩处,谗言无所用,奸佞无所行,故被人们歌颂。而我作为郡守的辅吏,没有尽忠,让奸佞之人显露,虎狼之人从政,既使郡守受到诽谤,又当众显露繇延之罪,实在是罪责重大。请求将我和繇延一同收监,以惩恶扬善。”
欧阳歙听了此话,连说:“这分明是在加重我的过错。”于是,便散了宴。繇延也因此自动解职。
如前所说:“夫人不言,言必有中。”这说明关键时刻关键言语的重要作用。郑敬在宴会陷于僵局时的一番话,起码收到三个积极效果。第一,他肯定了郅恽的正直及其对郡守的指责。第二,他委婉地劝说郡守接受批评,同时也获得体面。第三,他缓解了眼前的僵局。这既体现了郑敬的语言技巧,也体现了他处事的聪明机智。
在这一场冲突中,郅恽无疑是坚持正义、主持公道者,他对郡守的顶撞,体现着传统士人的良心。不过他并不考虑郡守的面子是否放得下来,这样,他的仗义执言,也许会带来适得其反的结果。郑敬用戴高帽子的办法,搬出君明臣直的古训,郡守因此能善待这两位直言者。
说真话是很难的,我想人们最好不要讲假话,为怕遭祸可以不说话,到了非讲真话时,最好把真话分批讲,让执政者有一个理解的过程。如郅恽这样一下子和盘托出肺腑之言,往往欲速则不达。郑敬的分批讲真话办法,真值得读者品味。
俗话说打蛇要打七寸,否则,徒劳无功不说,还可能激起暴徒伤人,说话也是如此,要言必有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