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公冶长》
哀公问:“弟子孰为好学?”孔子对曰:“有颜回者好学,不迁怒,不贰过。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则亡,未闻好学者也。”
——《论语·雍也》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论语·雍也》
子夏曰:“百工居肆以成其事,君子学以致其道。”
——《论语·子张》
圣人与我们有什么不同?孔子说:“就是十户人家的小邑,也一定有像我这样忠诚信实的人,只是他们不像我这样好学罢了。”(《论语·公冶长》)
可见,圣人与我们忠诚信实都相同,所不同的,只有两个字:好学。
夫子自道,给人以亚历山大论天才的感觉。亚历山大说:“人们常把我的成功归功于我的天才,其实我的天才只不过是刻苦而已。”
好一个“好学”,好一个“刻苦”,说起来平平常常,做起来却见分晓。所谓“看似容易却艰辛”,一个人没有真切深刻的感受,是说不出这一番话来的。
回到夫子自道的“好学”二字加以体会,正所谓“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
不仅夫子自道,说他与常人不同的地方就在于好学。在他的眼中,颜回也是一个好学之人。而且,只有颜回好学。鲁哀公曾经问孔子:“你的学生中哪个好学?”孔子回答说:“有个叫颜回的好学,不迁怒于人,不两次犯同样的错误。可惜短命死了!现在再也没有这样的人了,没有听说过好学的人了。”这一方面说明在圣人看来,只有颜回才是真正得了他的真传,继承了他的衣钵,另一方面也使我们进一步知道了“好学”的品质不是随便什么等闲之辈都可以有的,从而使我们再也不敢自诩为“好学”的人了。
值得我们注意的是,在孔子说到颜回好学时,并没有说他文学如何如何了得,历史如何如何了得,语言如何如何了得,而是说他“不迁怒,不贰过”,既不迁怒于人,又不两次犯同样的错误。这在我们看来,完全是品德问题,而不是什么好不好学的问题。这又一次说明,在圣人门下,学习决不仅仅是指书本知识、文化知识,而是包括“德育”的内容在内的,所谓“进德修业”,在儒学里,都是属于“学”的范畴。颜渊也曾说:“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论语·子罕》)
孔子不仅这样说,而且还这样实施于教育之中。
既要学习文化知识,又要提高思想修养。德育、智育一起上,这也是所谓的“又红又专”的教育方针。
真能做到“又红又专”,品学兼优,自然也就不会离经叛道了。
说到“不迁怒,不贰过”,这六个字可真是我们一辈子都难以企及的修养。所谓不迁怒,就是自己有什么不顺心的事,有什么烦恼和愤怒不发泄到别人身上去,说得通俗一点,就是不拿别人做自己的出气筒。比如说,自己在外面受了气,不拿太太做出气筒;受了大人的气不拿孩子做出气筒。或者,受了上司的气,不拿下级做出气筒,如此等等,那可真是难以修成的涵养。至于说不贰过,就是知错而改,不两次犯同样的错误,这更是难上加难的修养。能够做到这一点,不说是非圣人不可,起码也得像颜回那样的贤人才能做得到。
圣人强调“好学”,在于勉励我们不要太看重先天的资质而要重视后天的学养,勤奋努力,使自己成为一个学有所成,有所作为的人。
那么,学习,我们应达到什么样的境界呢?孔子又说了:“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论语·雍也》)无论是学习还是进德修业等等,这都是三种不同的境界:知道——喜好——乐在其中。
“知道”偏重于理性,对象外在于己,你是你,我是我,往往失之交臂,不能把握自如。所以,当需要我们身体力行进行实践的时候,往往难以做到。比如说我们都“知道”锻炼身体很有好处,很有必要,但要天天早上起来坚持锻炼身体,那就很少有人能做到了。
“喜好”触及情感,发生兴趣。就像一位熟识的友人,又如他乡遇故知,油然而生亲切之感,但依然是外在于我,相交虽融融,物我两相知。比如说我们很多人都会说自己“喜好”看书,这是确实的,但“喜好”的程度有所不同,大多数人是“好读书,不求甚解”,这本浏览浏览,那本翻阅翻阅,觉得有些累了,扔在一边,明天再读。这就是“好之者”,甚于“知之者”,但还没有进入“乐之者”的境界。
“乐在其中”才是“乐之者”的境界。这种境界有一个最恰如其分的词语来形容,这就是“陶醉”。陶醉于其中,以它为赏心乐事,就像亲密爱人一样,达到物我两忘、合二为一的境界。比如颜回,住在贫民窟里,用竹篮子打饭,用瓜瓢舀水喝,人们都忍受不了那种贫困,而颜回自己却乐在其中。(《论语·雍也》)又比如孔子,发愤起来就忘记了吃饭,高兴起来就忘掉了忧愁,甚至连自己快要老了也不知道。(《论语·述而》)用当今时髦的话来说,这就叫做“太投入了!”
很可惜,现在“投入”学习,“投入”修养自己的人都太少了,而多半“太投入了”的,是在麻将桌上,坐在那里居心叵测得很,那可真是达到了“乐之者”的境界啊!
俗话说:“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行行出状元也罢,非状元也罢,总有他从事这种行业的手段和工作方法。子夏说:“百工居肆以成其事。”你要做一个工匠,总得进入一个店铺或作坊,在那里锻炼你的手艺,做成你的产品。同样的道理,你要做一个君子,要实现你的理想,达到你心目中的“道”,那也得有一定的修炼手段和方式,这就是学习。所以子夏说:“君子学以致其道。”不学则一事无成。
在学习中创新,在创新中学习,学习创新,创新学习,循环往复,不断进步。因此,广义地说,学习是创新的惟一捷径,也是成功的惟一捷径。
成功无止境,创新无尽时,学习无尽期。
《国语》记载晋文公向臼季学习读书,过了三天,文公说:
“我觉得一时用不上,知识倒是增长了。”
臼季回答说:
“既然知识多了,等到用得着的时候,不就比未学者要强吗?”
难怪美国哲学家、诗人桑塔亚那如此断言:
“即使最聪明的智者也要永远学习。”
成功的人生,应该是像河流。无论多少艰难险阻,始终矢志不渝,不断吸纳,不断积累,不断准备,终会漫溢而过、破决而出,这就是孟子所谓的“盈科而后进”。
说到底,还是劝大家学习。
我们补充一句,就叫做:
“学习,学习,再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