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容

第15章·变 通第15章

字体:16+-

变 通

转换思维可以跨越生命中的很多障碍。

1过于耿直会四处碰壁

邓肯是美国19世纪最富传奇色彩的女性,她小时候耿直纯真,坦率得出奇。有一年圣诞节,学校举行庆祝大会,老师一边分糖果,一边说:“小朋友们,这是圣诞老人给你们带来的礼物……”邓肯听到后马上站起来,一本正经地说,“骗人!世界上根本没有圣诞老人。”老师很生气,但还是压住心中的怒火,改口说:“相信圣诞老人的乖女孩才能得到糖果。”“我才不稀罕糖果。”邓肯回答。结果老师勃然大怒,不仅没给她糖果,还让她在教室外站了一堂课。

看完这个故事,很多人可能会奇怪:不对啊,美国人不是最欣赏直接、坦率、敢于表达自己的观点的人吗?不错,但美国人也是人,是人就有人性的弱点,而人性最普遍的弱点之一就是讨厌和自己对着干的人,而不论那些人的言行是否正确,是否符合真理。

毫无疑问,邓肯式的耿直是一种本质上的人性优点。在现实生活中,性情耿直、说话耿直、做事耿直的人,也大多是不折不扣的卫道者,是正义感的代言人,是最值得结交的对象。然而,人世间的事情往往就这么矛盾:这些最值得结交的人,往往成为众矢之的;那些毫无疑问的真话、最值得听取的忠言,往往为他们带来麻烦,甚至直接导致不幸。

然而这并不是说,耿直就一定是幸福的天敌。道德与幸福从来都不矛盾,掌握好两者之间的平衡,需要必要的智慧和技巧。性情耿直,尤其是过于耿直者,往往不知迂回变通。用老百姓的话说,就是“不撞南墙不回头,撞了南墙也不回头”,精神固然可嘉,但绝不值得效法。

“耿直”是绝对的褒义词,但耿直得过了头,就是“倔强”和“不近人情”。耿介刚直的性格,决定了性情耿直者见不得邪恶,容不下龌龊,甚至到了眼里不揉一粒砂的地步,无论如何,都要坚持自己的立场和观点,且毫无策略,甚至干脆就不屑于采取任何策略,这就直接决定了他们多舛的命运。民间所谓的“好人无长命,祸害贻千年”大概就是据此而来。

哲学家说,存在的即是合理的。从一定程度上来说,这种“好话不受欢迎、好人不得幸福”的社会现象,绝非一己之力甚至其他力量所能改变的。无论社会发展到什么程度,人性的弱点终究会普遍存在。我们必须在正视这一现实的基础上,努力做个智慧型的好人,而不是令时人与后世唏嘘的殉道者。

我们并不反对耿直,但耿直是把双刃剑。把握不好其中的尺度,就会走向极端,与现实社会格格不入,乃至水火不容。一旦到了这种程度,就是绝对的人格缺陷。海瑞是不是耿直?史书上记载他居然为维护清名,狠心逼死了自己的幼女,原因则是女儿私自接受了一位男子的一块饼。这与其说是耿直,不如说是冷酷、迂腐。而用明代思想家李贽的话说,海瑞“如万年青草,可以傲霜雪,但不可充栋梁”,因为他虽有原则,却没器量;虽有操守,但太教条;虽有政德,却无政绩,真可谓入木三分。

耿直有时候等同于强硬,而强硬的另一面则是脆弱。古人云:“兵强则灭,木强则折。”一个人过于耿直、强硬,几乎等同于跟自己的幸福过不去。

当然,一味地圆滑也不可取。社会的正常运转,离不开耿直的人。但一股脑儿的耿直并不可取。耿直固然可贵,但也要看时机、看场合、看对象。

唐太宗李世民与魏征的故事最能说明问题。魏征本是太子李建成的臣子,“玄武门之变”后,很多太子党成员都被或剿灭或打压,唯独魏征因其耿直的品性深得李世民的赞赏,没被牵连,反而因祸得福。此后他与李世民相处17年,提出了很多宝贵建议。魏征去世后,李世民感慨道:“夫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朕常保此三镜,以防己过。今魏征殂逝,遂亡一镜矣。”这恐怕是历代大臣中所享受的最大的哀荣了。然而鲜为人知的是,到晚年,唐太宗竟然派人将魏征的墓碑砸毁,只差没有掘墓鞭尸。

究其原因,也不外乎魏征生前总是面折廷诤,往往弄得李世民面红耳赤,下不了台,甚至到了难以忍受的程度。可见,即使是为了别人好,即使对方是像唐太宗那样的“贤君”,也不能像魏征那样一味地耿直。

都说性格决定命运,其实性格也是可以修炼、优化的。而耿直的人,最需要的就是多些变通。所谓“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为了自己的幸福,耿直型性格的人在为人处世方面还是应该讲究一些策略和艺术。对于原则性问题,必须坚持,但也应该是智慧型的坚持,而不是毫无策略的那种,而对于一些无伤大雅的小事,不影响大局的小节,不妨装点糊涂,这样既能使自己的人生少些磕磕碰碰,也有利于团结,减少内耗,实现自我与团队的和谐发展。

2成功的路不仅是一条

成功的路不仅仅是一条。当失败降临的时候,也是我们最应该感到庆幸的时候,因为我们结束了一条不可能走向成功的路,从而回到了正确的轨道上来。

成功是一条一直向前的道路,但在这条道路上,不但会有曲折,还会有很多岔路。有的时候,我们会一不小心偏离大路走进岔路,并在岔路中徘徊不前,这时就需要一个人、一件事、一次挫折或失败来告诉我们此路不通,让我们重新回到正确的道路上来。

在人类文学宝库当中,有这样两颗璀璨的明珠,它们的产生都是极其偶然的。这两部名著的作者都是在一条路上被上帝关了门的人,但当他们转投到文学的道路上来时,却取得了令人惊叹的成就。

1900年11月8日,码格丽特·米切尔出生于美国佐治亚州亚特兰大市,青年的她曾就读于华盛顿神学院、马萨诸塞州的史密斯学院。1922—1926年间,她就职于当地的一家名为《亚特兰大日报》的报纸,成了一名记者。

在此期间,她还与一名同事组成了自己的家庭,过上了幸福的家庭生活。但厄运却突然降临了,现实婚姻的失败让米切尔身心疲惫,而后来,她又遭受到了一场严重的事故,导致腿部重伤,为此她不得不告别记者的岗位每天躺在**,要靠第二任丈夫约翰的照顾才能生活。

躺在病**的米切尔沮丧无比,她觉得自己的人生结束了,自己为之奋斗并且深爱的事业就这样抛弃了自己,为此她经常会做出歇斯底里的事情。看着妻子如此痛苦,丈夫约翰终于忍不住了:“够了!不过是不能再采访而已,你能做的事情还很多,你不是喜欢写作吗?现在,不正好有时间让你去完成这一梦想吗?你为什么不试着写些什么呢?”

听了丈夫的话,米切尔开始醒悟,从此她的生活中没有了抱怨和沮丧,她把所有的精力全部放在了写作上面。在丈夫的鼓励下,米切尔用10年时间完成了她的巨著《飘》。《飘》的出版使米切尔几乎在一夜之间就变成了当时美国文坛的名人,她从一个被命运抛弃了的人变成了亚特兰大人人皆知的“女英雄”。

1848年的某日,在海关工作的霍桑垂头丧气地回到家里,一屁股坐在沙发上一言不发,呆呆地看着墙壁。

这时妻子走过来向他询问道:“亲爱的,你怎么了?”看着妻子关注的双眼,霍桑变得支吾了起来,吞吞吐吐地说,“我被解雇了。”说完这话,霍桑低下了头,他不敢去看妻子那双责备和失望的眼神。但出乎他意料的是,他的妻子非但没有任何责怪的意思,反而高兴地叫了起来:“太好了!”

霍桑顿时感到无比惊讶,诧异地问:“你怎么了”?妻子面带喜色地对他说:“我为你高兴啊,因为你不总是想要从事写作而没有时间吗,现在,你终于有时间可以写作了!”“那我们靠什么吃饭呢?”霍桑问道。

妻子带着几分神秘乐滋滋地从衣柜里拿出了一个钱包说:“我知道你喜欢写作,我敢肯定你有一天完全可以写出一部杰作,所以,我从每周的生活费中留出一些存起来,现在我们可以先用这些钱过一段日子。”

在妻子的鼓励下,霍桑开始了自己的写作之路,并越走越远,终于他创作出了被看做是美国文学史上的最伟大的作品之一的《红字》,并因此享誉世界。

米切尔是被命运拒绝了的人,霍桑也是,但二者却在上帝为他们打开的另一条道路上走出了属于他们别样的风采。

有的时候,我们面对失败和挫折会很沮丧,尤其是在已经有成功的先例摆在我们面前的时候,我们就会更加愤恨,慨叹上天为何如此不公平,但真实的情况是,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不同道路,一条适合很多人的道路却未必适合每一个人。因此,有的时候,上天让我们失败恰恰就是想给我们一条不同于他人的成功之路。

3执着好,也不好

清末大学者王国维有一个著名的“人生三境界”理论:

第一重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这句词出自晏殊的《蝶恋花》,大意是说,“我”独自一人登上高楼眺望远处的萧飒秋景,西风黄叶,山阔水长,前途渺渺,希望何在?王国维则将此句解释成“做学问、成大事业者,首先要有执着的追求,登高望远,瞰察路径,明确目标与方向,了解事物的概貌。”

第二重境界:“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这句出自北宋柳永《蝶恋花》,原意表达作者对爱的艰辛和爱的无悔。若把“伊”字理解为词人所追求的理想和毕生从事的事业,亦无不可。王国维则别有用心,以此两句来比喻成大事业、大学问者,不是轻而易举,随便可得的,必须坚定不移,经过一番辛勤努力,废寝忘食,孜孜以求,直至人瘦带宽也不后悔。”

第三重境界:“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这句出自南宋辛弃疾的《青玉案》。王国维认为,此即为人生最终、最高境界。这虽不是辛弃疾的原意,但也可以引出悠悠的远意,做学问、成大事业者,要达到第三重境界,必须有执着、专注的精神,反复追寻、研究,下足功夫,方能豁然贯通,有所发现。”

上述三重境界,无疑都需要执着的精神。王国维如果不执着,也成不了中国历史上公认的最后一位学贯中西、博古通今的大学者。据史料记载,从1902年开始的大约十几年时间里,王国维几度与世隔绝,全身心地研究甲骨文、金文和汉简。可以说,正是执着成就了王国维。

执着,要看值不值得。如果不值得,就没必要执着。否则就是执迷。而生活中有些人却是只顾低头拉车,不顾抬头看路,拉来拉去拉出一个现代版的南辕北辙。大方向都错了,越执着岂不是离目标越远?

执着是优点,也是缺点。执着的人,一般都比较有毅力、有耐心,耐得住寂寞,受得了委屈,敢担当,敢挑战,但执着的人也最容易犯“一根筋”的毛病。其实条条大路通罗马,我们需要学会变通,钻什么都行,千万不要钻牛角尖。有时候,只需换个角度看问题,换种方式思考问题,就能找到解决方法。

但变通也解决不了所有的问题。比如女友不爱你了,无论你做什么,她都不领情,不理你,那样的话,不论我们多么执着,多么坚持,也改变不了即定事实,这时候就应该学会放手,学会去找一个爱我们的人。明明知道执着等待也等不来功德圆满的一天,还要苦苦追寻,继续付出,搞什么“除却巫山不是云”,到头来不仅自讨没趣,伤上加伤,还会错失好机缘。

有这样一个故事:

两个贫苦的樵夫靠着上山捡柴糊口,有一天他们在山里发现两大包棉花,俩人喜出望外,棉花价格高过柴薪数倍,将这两包棉花卖掉,足以供家人一个月衣食。当下俩人各自背了一包棉花,便欲赶路回家。

走着走着,其中一名樵夫眼尖,看到山路上扔着一大捆布,走近细看,竟是上等的细麻布,足足有十多匹之多。他欣喜之余,和同伴商量,一同放下背负的棉花,改背麻布回家。

他的同伴却有不同的看法,认为自己背着棉花已走了一大段路,到了这里丢下棉花,岂不枉费自己先前的辛苦,坚持不愿换麻布。先前发现麻布的樵夫屡劝同伴不听,只得自己竭尽所能地背起麻布,继续前进。

又走了一段路后,背麻布的樵夫望见林中闪闪发光,待走近一看,地上竟然散落着数坛黄金,心想这下真的发财了,赶快邀同伴放下肩头的麻布及棉花,改用挑柴的扁担挑黄金。

他的同伴仍是那套不愿丢下棉花,以免枉费辛苦的论调;并且怀疑那些黄金不是真的,劝他不要白费力气,免得到头来一场空欢喜。

发现黄金的樵夫只好自己挑了两坛黄金,和背棉花的伙伴赶路回家。

走到山下时,无缘无故下了一场大雨,俩人在空旷处被淋了个湿透。更不幸的是,背棉花的樵夫背上的大包棉花,吸饱了雨水,重得完全无法再背,那樵夫不得已,只能丢下一路辛苦舍不得放弃的棉花。空着手和挑金的同伴回家去。

对一件事情的努力而执着是对的。但是,太过于执着,就是固执!在很多时候,我们要学会放弃固执,变通行事,不要走极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