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容

第8章·淡 泊第8章

字体:16+-

淡 泊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1恬淡与安然

更高的境界是,一个人不仅安于贫贱,不仅不谄媚求人,而且他的内心有一种清亮的欢乐。这种欢乐,不会被贫困的生活所剥夺,他也不会因为富贵而骄奢,他依然是内心快乐富足、彬彬有礼的君子。

这样一种儒家思想传承下来,使我们历史上又出现了很多内心富足的君子。东晋大诗人陶渊明就是其中之一。

陶渊明曾经当过八十三天的彭泽令,那是一个很小的官。而一件小事,便让他弃官回家。

有人告诉他,上级派人检查工作,您应当穿正装,恭敬地去接见领导。

陶渊明说,我不能为五斗米向乡里小儿折腰。就是说,他不愿意为了保住这点做官的“工资”而向人低三下四。于是把佩印留下,自己回家了。

回家的时候,他把自己的心情写进了《归去来兮辞》。说,“我的心灵已经成了身体的奴仆,无非是为了吃得好一点,住得好一点,就不得不向人低三下四、阿谀奉承,我的心灵受了多大委屈啊!”

他不愿意过这样的生活,于是就回归到自己的田园。

虽然,一提到陶渊明,大家会想到他所构想出的田园生活的美好图景,但我想陶渊明所创作出的这些田园诗歌,目的一定不在于为后人虚拟一个美好的田园,而是希望通过这样的诗歌让每一个人心里都开出一片乐土。

当然,说到这里,也许很多现代人觉得在当今的社会中,这种思想与其已经格格不入,不满足,有上进心,获得更高的收入,似乎成了人们不断地追求,但越是在这样的环境下,我们才更应该认真审视儒家所倡导的安贫乐道的意义,使自己在激烈的竞争环境中,拥有一个好心态、好人生。

可以说,在我们现实生活中这种人简直少之又少,很少有人会认为追求理想的精神快乐,值得人们用忍受物质生活的贫穷来取得。现代人的思想观念更偏重于物质,认为精神的快乐应该是建立在物质满足的基础之上,没有人能超越这一点,人都是喜欢安逸的。而孔子和颜回并不这么认为,之所以这样是因为他们不仅仅有追求理想的信念,更多的是具有为人乐观的精神态度。

乐观的人想问题总是从积极的一面入手,颜回也是这样。他并不觉得贫穷会给他带来什么不快,而是觉得只要有一箪饭、一瓢水,生活在小巷里能追求他的理想就足够了。

古人金圣叹在《临江仙》一词中说:“是非成败转头空,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因此,平淡是红尘的淡化剂,心如止水,沉稳恬静,拥有平淡,不拘泥于人言是非,不沉迷于利禄功名,脱离尘世喧嚣之境,视悲欢荣辱如过眼烟云,不为权势所羁绊,不为物欲所拖累,以一颗包容心直面人生,以出世的精神,做入世的事业,追求人格的独立和灵魂的自由。

人生在世,不见得权倾四方、威风八面,也就是说最舒心的享受不一定是物欲的满足,而是性情的恬淡和安然。在生活中随缘而安,纵然身处逆境,仍从容自若,以超然的心情看待苦乐年华,以平淡的心境迎接一切挑战。

晋代归隐后的陶渊明所过的那种简单生活,一直是人们向往的境界。这无疑是陶渊明隐居生活中最舒心惬意的事了。“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只有达到了这种境界才能享受脱俗的超然乐趣。

陶渊明这种返朴归真的生活使我们很受启迪。世人生活在万丈红尘中,烦心事儿总免不了。很多时候,为事业、爱情、家庭操劳,老人孩子、柴米油盐、得失浮沉、邻长里短,似乎件件桩桩的琐事俗事都让我们忙忙碌碌,于是觉得生活像根鞭子,而自己却像只陀螺,一直旋转到形神俱疲。这时候,便会心生感慨:生活太复杂了,要是简单一点多好。真正的简单是繁华落尽的素朴,是悲喜尝遍的了悟,是坎坷备尝的坦然,是无求无欲、不矜不躁的大气,如雨过天晴,天地澄明。如不是世路走惯,人事久历,哪能识得简单的真意?

2清心寡欲

道家认为,体道的过程是心灵净化的过程。首先是“心斋”:“惟道集虚。虚者,心斋也。”心斋,代表你的心像吃素一样,不要想荤的事情。这个心斋的比喻说明了:我们的心平常都是向外追逐,追逐许多具体的东西而不知道回头,以致忽略了这个心本身只有一个作用,就是要让它静下来,从虚到静,从静到明。

养生当以虚无、清静为本。保持虚无的状态,有利于人体气血的充盈(山谷虚空,所以有水流的汇聚)。清静可以胜炎热,可以减少人体的消耗。过度的劳作、躁动,则会消耗人的气血。身体差的人特别要注意!道的本质是虚无的,所以保持虚无的状态应当如同“道”一样。天的本质是清静的,所以保持清静的状态,应当如同天一样。而静心,则应当如同混浊之水逐渐澄清。

陶弘景,字通明,号“华阳隐士”,生于公元452年,享年84岁,是我国南北朝时著名的医学家和养生家。他年少时就萌生养生之志,于养生服食诸道,通幽探微,加之多年的勤求博访,深入钻研,终至悟性顿开,遂萌生出归隐之意,根据自身体会著《养性延命录》一书,总结了一系列的养生理论,对于老子提出的“见素抱朴,少思寡欲”的观点,他也是身体力行者。

陶弘景十九岁便在朝廷为“诸王侍读”,本来可以官运亨通,但他淡泊名利,“性好著述,明阴阳五行,风角星算,山川地理,方图物产,医术本草”,后隐居于茅山。

梁武帝很赏识他的才学,称他有“相才”,多次请他出山。但陶弘景却说:“我看到官衙、广厦,不愿涉足其中;可是当我看到山川湖海,就乐而忘返。”陶弘景谢绝了梁武帝,一进入茅山便立志终身不再出山。他心中既无名缰利锁,故能安于平淡,每日寻草觅药,著书立说,研究修性养生之道。修性就是修养身心,怡情养神,而无忧思之虑。陶弘景认为,修性是延命的前提,延命是修性的结果。

陶弘景晚年皈依佛教,与笃信佛教的梁武帝算是志同道合。凡朝廷有大事难以决断,梁武帝都派官员进山找陶弘景商议。陶弘景本有济世之才,帮朝廷解决了不少难题。被梁武帝称为“山中宰相”。

凭陶弘景和梁武帝的关系,他想得到高官厚禄、光宗耀祖是不成问题的,但他何以不为之呢?在《养性延命录》中,他给了人们一个直截了当的回答:“罪莫大于**,祸莫大于贪,咎莫大于谗。”此三者都是名利场中人难以摆脱的,使人易忧、易患、易病、易老,而折寿早逝。所以陶弘景宁愿舍弃唾手可得的荣华富贵,远官场而近山林,于恬淡中过一种泰然自若的生活,可谓智者。

“壁立千仞,无欲则刚。”当一个人把个人的利益、名声、地位、权势看得高于一切时,稍有风吹草动,他就会担心自己的地位是否会动摇,利益是否会损失,权势是否会削弱,一旦情况朝坏的方面发展,就以为是大祸临头、忐忑不安、食不甘味。这样的人生有太多的顾虑,还会随时产生新的痛苦。《孟子·尽心上》中说:“养心莫善于寡欲,其为人也寡欲,虽有不存焉者寡矣,其为人也多欲,虽有存焉者寡矣。”只有摆脱名缰利锁的羁绊,保有一颗赤子之心,心灵才能达到“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的自由境界。

老子主张虚无无为,要达到无为的状态,就要学会放弃,要能够解放思想,心理上要放得开。通过个人的身心调节来避免不良情绪的产生。婴儿的状态是柔弱自然的,道家注重通过自然饱满的吐纳呼吸,来使人恢复到自然柔弱的生命状态。有一种行为叫意念,有时我们想到虚无无为,就能在身体上体现出来。使自己在思想上开放,而结果身体也能自然开放。顺应自然,以清静无为的状态来化解内心的烦躁。

精神压力及不良情绪造成人的不良状态(紧张),直接导致人体经络不通(血液流动),受阻生病。如胃病(胃胀、消化不良)等,就是由于人体处于不良的状态,而导致邪气侵入胃部(胸腹部紧张使体内出现一定的真空状态,而邪气侵入,就像人生气的状态),造成功能性消化不良等疾病。消化不良等疾病又导致人的抵抗力下降,造成人体滋生新的病痛。

如身体已经出现病态,可针对病患,采取疏通经络、按摩穴位等绿色治疗方式,尽量减少药物对肌体的伤害。精神上的问题现在也能通过按摩穴位来调节,如按摩太冲穴,敲胆经去肝火,修正人的精神状态。但这些都是治标不治本的办法,所以最重要的还是心理状态的调整!

天台山上的叶宗滨老人曾作为百岁老人被媒体报道。记者在问及他的养生之道时,他首先向记者提及的就是养生先“养心”。老人认为,“清心寡欲”乃“养心”的灵丹妙药。“清心”,然后能去贪心邪心,并能“知足”;“寡欲”然后能“知止”,在进退取舍上,拿捏得准确,使自己不至于陷溺于苦恼、怨恨的深渊之中。

“心”是一身之主,按中医理论,“心”既支配血脉的运行,还主持精神活动,是人体最重要的组织,称之为“君主”器官。心强健是整个各个脏腑都能健康正常的基础,如果心不处于正常状态,血脉闭塞不通,便会影响各个脏腑而受损,达不到养生长寿之目的。所以养生必先养心。

但养心莫大于寡欲,要保养心神,就要重视对欲望的克制。所谓“无欲则无求”,心中杂念少了,杂事就少。把心中的杂念放下,减轻负担,让省下来的精力、气血化作一股能量,身体有了能量,自然就能长寿了。

3淡泊名利

古人曰:“淡泊以明志,宁静以致远。”讲的是人生在世只有不追逐名与利才能做到高瞻远瞩,立下大的志向,一个人做到淡泊名利,人生才能够活得更加轻松,更加快乐。

《清代皇帝秘史》中所记载的乾隆在下江南的时候,来到江苏镇江的金山寺,他看到山脚下大江东去,百舸争流,人声鼎沸,热闹非凡,随口问在大江旁边的一个老和尚:“你在这里住了几十年,可知每天来来往往有多少船?”这位老和尚倒也伶牙俐齿:“我只看到两只船,一只为名,一只为利。”

老和尚真可谓是一语道出了人世间的天机,太史公司马迁也曾在《史记》中写道:“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一个人活在这个世上,无论贫富与贵贱,穷达逆顺,都会免不了要和名利打交道。所有的这些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一些正常世人的心态:愿为名利随波逐流,甘为名利放弃自我。然而一个人活着追求的东西毕竟非常多,过分的追求名与利,就会使人整日茶不思饭不想,失魂落魄。其实做人还是应该做到淡泊名利。

古人讲求宁静致远,淡泊明志,古人常常讲的是真性与妄心,所谓真性就如空中皎洁的明月,所谓妄心就如同遮掩明月的乌云,圣人之心经常平静如水,凡夫之心容易轻起妄念。

一个人生活在大千世界,终日忙忙碌碌,来不及对生命的意义进行仔细思考,难免会产生非分的念头,以致丧失了纯真的本性,只有当静心回首时才会真正感悟到人生的真谛,也才会感觉到保持心灵宁静的那种幸福。

日本作家川端康成自获诺贝尔奖之后,受盛名之累,常被官方、民间,包括电视广告商人等拉着去做这做那。文人难免天真,不擅应酬,又心慈面薄,不会推托;做事也过于认真,不懂敷衍;于是陷入忙乱的俗事重围,不知如何解脱,最后用自杀方式了此一生。据报道,川端临终前,曾为筹措笔会经费而心力交瘁。情绪十分低落,可能是促使他厌世自杀的原因之一,这当不是妄测之词。

固然,对川端康成这位作家来说,能获得诺贝尔奖,足见他的才华不凡,如果他不被卷入烦倦不堪的琐事,而能依然宁静度日,以他丰富的智慧,或许会有更具哲理的创作留传于世。而下面一位作家就是一个摆脱了尘世烦杂,专注与他的作品而取得了骄人的成绩。

《湖滨散记》的作者梭罗,为了要写一本书,而去森林中度过两年隐士生活。自己种豆和玉蜀黍为食,摆脱了一切剥夺他时间的琐事俗务,专心致志,去体验林间湖上的景色和他心灵所产生的共鸣。他从中发现许多道理,而完成了这本名著。

一个人的精力有限,时间有限,在有生之年,把握住自己真正的志趣与才能所在,专一地做下去,才可能有所成就。不但要有魄力,而且要有判断力,脱其他外务的干扰和**,不为一切名利权位等虚荣而中途改道。这样,才能促成一个人事业的辉煌。

每个人都有失望和不满的时候,不是你的希望没有实现,就是他的欲望没有满足。每当这时,我们不是怨天尤人,便是破罐子破摔,却很少坐下来,仔细地想一想,我们为什么一定要有不满和失望。活着,我们不要祈求太多。

我们来到这世上时,本来就是赤条条的,一无所有,是上苍赋予了我们生命,上苍待我们何厚?使我们拥有了这么多,又占据了这么多。可是我们却从来也没有满足过,依然在祈求着上苍为我们降下更多的甘霖。

然而,生活不可能也不会按照我们的需求来十足地供应我们,于是,我们便失望了,我们便不满了。

世界对于每一个活生生的人来说,都是公平无二的。有耕耘才有收获,有奋斗才有成功,有付出才有得到。如果我们想花一分的代价去换回十分的成果,那是永远也不可能的。所以,我们永远都不应该祈求这世界平白无故地就给我们太多。

生命在于奋斗,人生在于积累。不要祈求,只有一点点就已经足够了。每天一点点,每月一点点,每年一点点,几年下来,我们就已经得到了很多很多,那么一辈子下来,我们不就已经变成了一个拥有整个世界的大富翁!不要祈求太多,太多了,生命就会显得过于沉重,自己就会感到人生因缺少遗憾而懒于去追求;不要祈求太多,太多了,人生就会显得过于臃肿,我们就会感到自己所拥有的一切都是负累,因无法带得动而终生不能轻松。这世间,美好的东西实在数不过来了,我们总是希望得到的太多,让尽可能多的东西为自己所拥有。

人生如白驹过隙,在感叹拥有和失去之间,生命已经不经意地流走了。拥有时,倍加珍惜;失去了,就权当是接受生命真知的考验,权当是坎坷人生奋斗诺言的承付。

不论修身养性,还是成就事业,都需要坚强的意志和高洁的心志,如果私心杂念过重,名利思想过浓,不仅事业无成,甚至还会身败名裂。“宁静以致远,淡泊以明志”,这是一句意义深长的座右铭。历史上趋炎附势,贪图一时荣华富贵作威作福的人,然而转眼间都家破人亡、株连全族,惨不忍睹。只有不求名利的人,过着自己朴实无华的生活与人为善、与人无争,才会悠闲、安静、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