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中学生而言,虽然心理状态受着各种各样生活环境的制约,但是,仍然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来改善消极因素,促进与维持心理健康,赶走抑郁症。
晓琳在小学时是老师夸奖的好学生,她性格乖巧、听话,服从教导,做事认真负责,因而常常受到表扬,很少受到批评,成绩优秀,爱好绘画,性格较内向,团体活动参加较少,但有几个知心好友,小学毕业后,考入一所重点中学,原来的伙伴都不在一起了,同时,重点中学里都是学习尖子,竞争气氛比较浓,好强的晓琳发现自己学习不像小学那么出类拔萃,学习比较吃力,也没有一个好朋友,觉得很不习惯,也不愿参加集体活动,心情一直十分沮丧,晓琳父母工作较忙,晚上回家一般已近半夜,早上很早就出门,生活起居由保姆照顾,她感觉家中缺少交流,没有人理解自己,周末偶然有时间全家人一起吃饭,饭桌上父母又会没完没了地告诫“只有像我们那样考上名牌大学才会成功”,搅得她心烦意乱、食而无味,感到压力很大,上课时常常走神,注意力不集中,不知道老师在讲什么,晓琳的学习成绩开始下降,初一上学期期中考试成绩不理想,忙碌而粗心的父母没有追问成绩下降的原因,也没有到学校去了解情况,母亲大发雷霆,动手打她,还警告她要好好用功,不然要取消其寒假出国旅游的计划,晓琳此后情绪越来越差,整天心神不定,睡眠不好,老做噩梦,上课注意力无法集中,接连几次的单元测验一次比一次差,从班上的前10名,逐次退步到20名、30名甚至40名以下,老师找她谈过一次,感觉她很想改变自己,但不能坚持,情绪经常反复,心情抑郁,学习没有积极性,早上不愿起床,要叫上好几遍才慢慢腾腾起床,母亲性情急躁,往往大喊大叫,晓琳也逐渐学会顶撞对抗,期末考试晓琳排46名,父母非常生气,果然取消其出国旅游的计划。
晓琳寒假在家里上网,被各类“精彩纷呈”的网络游戏所吸引住,还以匿名的方式交上了几个网友,觉得心情好一些了,可以在网上得到认同、安慰、发泄,可以无所顾忌地表达内心的感受,开始每天待在网上,时间超过10小时,有时长达10多个小时,不到一个月晓琳又觉得上网也没什么意思,便不再上网,只是老有一种难以言状的苦闷,感到前途渺茫,一切都不顺心,经常想哭,但又哭不出来,即使妈妈愿意带其出外旅游,也高兴不起来,最终玩得也不开心,新学期开学几天后,晓琳不愿上学,早上起床后就立即开始玩电脑,妈妈只好强行送其到学校,上课时,有关游戏的情况反复出现在晓琳的脑海中,她不但注意力极度不集中,还情绪不稳定,对同学乱发脾气,放学回家的第一件事就是打开电脑上网,不做作业,这一切终于引起老师的重视,主动跟家长沟通,其母一怒之下将电脑卖掉,并让保姆接送上学,以防其到网吧上网,同时还要给她请家教,被其坚决拒绝,认为自己变笨了,不可能有好成绩,父亲虽然很少打骂晓琳,但也没阻止母亲的行为,常常责怪晓琳不听话,不努力学习,枉费父母的心血,面对越来越沉重的学业,面对父母的不理解,面对自己无法控制的情绪,晓琳想到自己过去很爱学习,现在不但成绩显著下降,而且原来有兴趣的看电影、听音乐、出国旅游也索然无味,有时很悲观,甚至想一死了之,但对人生又有留恋,因而下不了决心,在学校老师的提醒下,父亲曾带其去某儿童机构做过智力测试,结果基本在正常水平,后经人介绍到医院咨询。
经过心理医生检查:晓琳仪态整洁,被动接触,情绪低落,能自述内心体验,讨厌学习,讨厌母亲,最烦的是没有人说话,没有人真正爱自己,没有人理解自己,不愿意说话,觉得学习不好,活得太累,生活没有意义,有过死的想法,但没有自杀行为,自知力存在,这个病例经过医生综合诊断,有以下特点:
(1)青春期少女,有一种难以言状的苦闷,感到前途渺茫,一切都不顺心,经常想哭,但又哭不出来,成绩显著下降,对原来有兴趣的看电影、听音乐、出国旅游也索然无味,有时很悲观,有自杀想法但没有自杀行为,自知力存在。
(2)病前性格内向、认真,自尊心极强,无精神病家族史。
(3)体查与实验室检查未发现异常,无重大躯体疾病史。
(4)有与父母分居的经历,母亲被派往香港工作三年,父母工作繁忙,母亲性格急躁,患儿认为父母对自己漠不关心,亲子关系紧张。
(5)升中学后新环境适应不良,不愿主动与人交往,人际交往障碍。
(6)有互联网成瘾综合征的倾向,但为继发性。
经过对病情原因的综合分析,其产生抑郁症可能与以下因素有关:一是家庭高压,高压力由三方面因素构成,患儿父母成功榜样压力,患儿父母期望其成功压力,亲子情感表达不良,患儿有强烈的潜在的爱缺失感;二是患儿自身性格上的不良因子作用,抗挫心理不强,将一次未达到家长和自己的预定目标的偶然事件一般化,便出现了紧张、焦虑等症状;三是升学后患儿新环境适应不良。
根据晓琳的表现,考虑到起病时间不长,情绪虽低落,但自知力尚存,在交谈中表示想改变现状,只是苦于自己无法摆脱这种烦恼,晓琳觉得自己长这么大,作为成功人士的父母亲只知道给她穿得好,吃得好,从不关心她心里想些什么,只是学习上常常给她施加压力,考得好父母的脸绽开了花,考不好父母的脸就皱巴巴;晓琳还特别讨厌母亲,怀疑不是自己的亲生母亲,认为母亲的打骂最令人伤心,因此调节的关键是积极改善亲子关系,提高社会适应能力,重塑自信,根据这一指导思想,采取以下三种调节方法,帮助孩子走出抑郁:
1、改善亲子关系
减轻晓琳的思想压力,改善她们的母女关系是关键因素,母亲意识到自己由于忙而漠视孩子成长中遇到的问题,忽视了孩子的情感需求,主动提出要积极配合,医生于是具体要求从两方面配合,其一是多注意爱的情感表达,其二是不再打骂孩子。
结合晓琳的家庭具体情况,医生建议近期一定到海上田园进行亲情拓展游戏,并严格要求父母放下平日的架子和威严,必须和孩子一起完成每一个项目。
妈妈在很多项目上遇到了困难———丈夫和孩子都已顺利地走过水上轮胎桥,只有她退缩了,在丈夫和孩子的热情鼓励下,犹豫了足有半小时的她,终于鼓足勇气一步一步爬了过去,母亲深有体会地说:“开始觉得自己年龄大了,运动起来肯定不行,医生又要求一定要全过,心理压力挺大的,尤其是过桥时,在孩子的鼓励下我过去了,自信心就增强了,以后的项目就不会难倒我了,我是第一次发现,孩子比我们还行;而且,我也第一次感到,自己需要孩子的鼓励。”
在游戏中,孩子有些项目超过父亲,更多项目超过母亲,看着父亲好笑的动作,看着母亲的犹豫爬行,孩子开心地笑了,原来爸爸妈妈也不总是那么成功的(晓琳原以为只有自己没用),心理上的巨大阴影消失了。
家人共同参加的亲情拓展训练使家长收获也很大,父亲说:“通过今天的拓展训练,我感觉,平时要求孩子过高,会加重他们的胆怯心理,”妈妈说:“在很多项目上,我觉得自己都有能力过去,只是心理问题,这就使我想到,孩子有时学习成绩下降,不能单从学习上找原因,还应该找找孩子的心理原因,通过帮孩子解决心理问题来帮助她更好地面对挫折困难,更快地成长,”以后亲情拓展游戏又持续了4次,亲子之间的关系开始变得越来越融洽,母亲开始不相信孩子的进步比较持久,后来也越来越投入游戏中去,现在,每周一次的亲情拓展游戏已成为这个家庭的惯例。
这项活动对晓琳的心理调节效果很好,她在日记中写道:“我现在感觉到,无论成功与否,他们永远是我的爸爸妈妈,无论自己学习成绩如何,爸爸妈妈都是爱我的。”
2、提高社会适应能力
晓琳内向、孤僻、不愿主动与人交往的性格特征是人际交往障碍的内在因素,进入新的学习环境和人际交往领域不合群又加深了负性心理印痕,因此让患儿学习生活技巧,可以帮助其在现实生活中获得一点一滴的成功;让晓琳学习交友技巧,给孩子创造交友机会,可以提高其人际交往的自信心,引导孩子寻求适当对象交朋友,运用适当方法表达自己的情绪,有利于从根本上消除上学时的孤独感,在详细了解了晓琳的成长背景并对人际交往方面的一些方式方法做出必要的指导后,医生为其制订了社交能力训练计划:
(1)要求孩子做一种家务,后经商量确定为洗袜子,每天坚持做。
(2)外出办事的能力:到邮局取邮包、寄挂号信等,培养社会交往能力,增长社会经验,要求孩子主动到学校交一到三个好朋友,互相常串门,一起玩耍,认识对方的父母或家人,并要求父母改变态度,鼓励其交友。
(3)情绪:每天坚持写观察日记,着重描写与周围人交往时的快乐感觉。
(4)参与集体活动,鼓励其报名参加运动会等。
以上要求看起来简单,家长甚至觉得有点难以理解,但实施起来效果不错,晓琳开始觉得自己“有能力,不再什么也不会了”,“今天很开心,我喜欢的很多东西,×××也很喜欢,我们多么相像啊,我不再孤独了”。
“我以前太偏激,原来生活里高兴的事情也不少”。
3、加深自我认知,重建自信
为了使晓琳彻底摆脱抑郁情绪,必须寻找她的优势,激发她自己的潜能,因此培养和重塑孩子的自信十分重要,晓琳原来学习成绩一直较好,升入重点中学,一次未达到家长和自己的预定目标,便开始怀疑自己,认为自己无用,这样便出现了紧张、焦虑等症状,学习成绩自然越来越差,因此,应该首先表扬其日记文笔优美、情感丰富,建议将文章修改投稿;其次让她回忆小学时的情况,让孩子认识到自己本来是有能力的,然后让她回忆进入中学后的学习环境和学习方法有什么不同,这时,孩子有所领悟,意识到问题并不像所焦虑的那样严重,并不是自己没用,最后总结自己小学是死记硬背,上中学后,增加了抽象概括性思维的课程,小学时的学习方法不再适用,所以才感到力不从心,还要求她认真观察一下别人是如何读书的,最好是和学习好的同学一起讨论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