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协从登基即位的那一天起,就是有皇帝之名而无皇帝之实。但他毕竟是国家最高权力的象征,谁掌握了他,谁就能以皇帝的名义向其他地方割据政权发号施令。这个道理虽然简单,真正明白的人却不多,袁绍就不懂。
建安元年(196年),袁绍谋臣沮授曾劝说他,如果能“西迎大驾,挟天子而令诸侯”,就会收到没有谁“能御之”的功效。袁绍偏不听,觉得献帝是个废物,把他弄来还得养着,怪麻烦的。可见袁绍根本不是个政治家,虽然空有雄兵猛将,却不懂军事不过是政治的工具,最后难免失败。
同样的提议有人说给曹操听,曹操就早有此识。初平二年(191年),曹操做东郡太守不久,皇室刘邈在献帝面前称赞曹操忠诚,曹操为此十分感激。初平三年(192年),治中从事毛玠向他建议“奉天子以令不臣”,他觉得是说到了点子上。
献帝东迁后,曹操觉得机会来了,当时宫中食用困乏,曹操便经常向献帝进献食品和器物。献帝还在洛阳时,曹操就曾向他进献过缝帐两顶,丝线十斤,山阳郡所产的甜梨两箱,稗枣两箱。献帝到都许后,曹操更是经常进献,其中有桓帝时赐给他祖父曹腾的家藏器物,也有属下陆续搜寻到的一些宫中流失的器物。
迎接汉献帝来许昌,是曹操的另一个杰作。他最初提起此议时,只有荀彧赞同,并极力说明迎献帝的迫切性和对今后斗争的有利性,“奉主上以从民望,大顺也;秉至公以服雄杰,大略也;扶弘义以致英俊,大德也”。但最初的迎接由于董承等人的阻拦并未如愿。
后来董承为抵抗韩暹的势力暗召曹操到京都洛阳。董昭又提醒他只有把献帝迎到他的地盘许昌,方可成就大业,万事无虞。这样,曹操借口京都无粮,要送献帝到鲁阳就食,把献帝安全转抵许昌。
建安元年(196年),在谋士规劝、将士努力之下,风尘仆仆的汉献帝被曹操成功迎回许都(即许县)。当年九月份,曹操做大将军,封为武平侯。在经历多年颠沛流离之后,汉献帝终于可以暂时性的小憩一下。曹操在获得声名与官职的同时,也引来了无数非议与谴责。
曹操对献帝的物质保障和适度尊重,果然得到了他所期待的巨大回报。献帝授给曹操节钺,录尚书事,任司隶校尉,迁都许昌后,又任命他为大将军,实际获取了高出于所有文臣武将的地位,又封荀彧为侍中、守尚书令,在他身边伺候,并职掌文书、调度;又封董职为列侯,毛玠、任峻为典农中郎将,负责都督钱粮,程昱为东平相,董昭为洛阳令,夏侯惇、夏侯渊、曹洪、曹仁皆为将军,乐进、李典、吕虔、于禁、徐晃皆为校尉,徐禇、典韦为都尉,其余将士都有封赏。
汉献帝刘协在许都虽然衣食无忧,却也无所事事。虽然贵为天子,曹操也还算尊重自己,但他却时时感觉到一种无形的压力,这种压力来自曹操不断地诛除公卿大臣,不断地集军政大权于一身。
此时,曹操为了网罗一流人才,开始多次催促荀彧推举贤才,荀彧向他推荐了同郡人戏志才,此人很有才干,也深受曹操重用,无奈,此人英年早逝。
后来,曹操又给荀彧写信:“自志才亡后,莫可与计事者。汝、颍固多奇士,谁可以继之?”《三国志·魏书·荀彧传》记载:“彧言策谋士,进戏志才。志才卒,又进郭嘉。”荀彧向曹操推荐了颍川人郭嘉。
郭嘉(170—207年),字奉孝,东汉末颍川阳翟(今河南禹州)人。
郭嘉出生于颍川,少年时已有远见,见汉末天下将会大乱,于弱冠(二十岁)后便隐居,秘密结交英杰,不与世俗交往,所以没有太多人知道他。
二十一岁时,郭嘉北行去见袁绍,对袁绍的谋臣辛评、郭图说:“明智的人能审慎周到地衡量他的主人,所以凡有举措都很周全,从而可以立功扬名。袁公只想要仿效周公的礼贤下士,却不很知道使用人才的道理。思虑多端而缺乏要领,喜欢谋划而没有决断,想和他共同拯救国家危难,建称王称霸的大业,实在很难啊!”于是从此离开了袁绍。就这样,郭嘉一直赋闲了六年。
直至建安元年,荀彧将好友郭嘉推荐给了曹操。曹操召见郭嘉,共论天下大事,讨论完后,曹操说:“能帮助我成就大业的人,就是他了!”郭嘉离开营帐后,也大喜过望地说:“这才是我真正的主人啊!”
从此,郭嘉便当上了曹操参谋军事之官——军师祭酒,为曹操的四方征战出谋献策,忠心效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