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有限的时间内,为什么总有人能做好该做的事,还有空闲去提升自我;而有些人拖拖拉拉,效率低下,紧赶慢赶都完不成预先的计划呢?
加拿大学者皮特斯蒂,在拖延症研究领域颇有建树,他在《拖延方程式:今日烦来明日忧》一书中,用一个方程式形象地阐述了拖延的主因,顺带解答了上述的问题:
U(工作效率)=E(成功的期望值)V(工作收益)/I(分心度)D(拖延程度)
显而易见,分心度的大小直接影响着工作效率的高低,两者是反比关系。分心度越大,工作效率越低。习惯拖延的人,通常都是在分心的问题上栽了跟头。他们总是找借口,“我要做的事太多了”“有些要求我没办法拒绝”“朋友约我好几次了,我能不去吗”……可事实上,当你追问他们真正在忙的时间有多少时,他们会支支吾吾说不上来。
一个人的精力是有限的,一天24小时,一年365天,谁也无法让时间延长,我们也没有分身之术,顾此失彼是不可避免的。但顾什么、失什么,取决于我们的选择。
化妆师R的技术很好,但总是因为做事拖拉而被老板指责,为此,她自己也很苦恼。直到有一次,老板提醒她:做事别总是分心!她才意识到,自己在工作前总喜欢跟人聊天,化妆的时候也总是出岔子,有时还因为抹不开面子去帮同事而怠慢了自己的客户。为了跟客户打好关系,她还花了不少时间给客户讲解化妆技巧。
找到了拖延的原因,R立刻改变了自己的工作风格。她不再好为人师,也学会了说“不”,效率果然就提升了。相比我们内心的“毒瘤”,拖延其实并不可怕。如果我们的心足够安定、足够专注,拖延也就没有生存的空间。
管理学上有一个理论叫“背上的猴子”,说的是如果把大事小事都揽在自己身上,就像是给自己背上了一只只猴子,那样的话,你还能活动自如吗?这就在提醒我们,做事时要把注意力收回到自己身上,而不是去帮别人照顾他们的“猴子”。
如何才能把注意力放到自己的身上,减少分心的情况呢?
·控制自己随时想“出轨”的欲望
克制自己的情绪,收服自己的不安。做一件事情就要全力以赴,不要左右摇摆、左顾右盼,也不要被什么事情中途打断,更不要主动去中断正在进行的事。大脑处于高度集中的状态时,突然间一下子分散,想要重新收集起原来的信息是很困难的。而被打断后,恢复平静又需要一段时间,这样白白浪费时间,根本就没有办法做好任何事情。
·避免被外界的事物干扰
训练自己的心理素质,锻炼自己的控制能力,是十分必要的。无论外面发生了什么,只要你不回头,就没有什么能够干扰到你。拖延的人总是喜欢给自己的拖拉找理由,如果你是专注的,那么还有什么可以影响到你呢?
·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健康是生活的本钱,没有了健康,就没有了一切,身体垮了,精神自然也就垮了。再集中的精神状态,也不能够克服自身的生理因素。
·让别人来监督你
别人是你的镜子,当你需要帮助的时候,适当地请求别人的帮助也是很有必要的。一个人的力量是微弱的,当你得到了帮助,也许会让你明白一些道理,或者,给自己一些动力,这样你的计划会更容易实施。
当你想要达到一个目标时,请先把注意力收回到自己身上。因为,在实现目标的过程中,你会发现自己需要克服的困难很多。倘若你能够专注所做之事,达到“忘我”的境界,那么拖延的问题从此再与你无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