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衍(1900—1995),浙江余杭人,祖籍河南开封。现当代著名文学、电影、戏剧作家和社会活动家,中国左翼电影运动开拓者、组织者和领导者之一。早年参加五四运动,编辑进步刊物《浙江新潮》。从浙江省立甲种工业学校毕业后,公费留学日本。1927年被日本驱逐回国。1930年同鲁迅等创建中国左翼作家联盟。1994年被国务院授予“国家有杰出贡献的电影艺术家”称号。建国后历任上海市委宣传部部长、中国文化部副部长、中国文联副主席等职。代表作《包身工》《法西斯细菌》《上海屋檐下》等。
1920年夏衍一口气写下5篇小说,寄给创造社,结果都被退回;从此改弦易辙不写小说,后以剧作家雄踞文坛。
夏衍年轻时以快写闻名文坛。他说郭沫若比他还要快。两人曾比赛一天,结果郭写了一万四千字,夏写了一万二千字。夏说过,在他的创作生涯当中,各种文学体载都尝试过,唯独没发表过诗,以为诗这种文体是最难写的。他建议青年朋友们应先练写散文、随笔。
夏衍留日后,母亲挂念着他,尤其是他的婚姻,于是开始为其物色对象,最后选中后来升任杭州纬成丝织公司驻上海总经理蔡某之长女蔡淑馨。蔡原在老家读书,后转入浙江女子师范学校。1924年暑假夏来到杭州正式相亲,两人彼此心仪。1925年从女师毕业的蔡,在校长鼓励下也去往日本,进入奈良女子高等师范学校学习。于是夏在京都租了套小木屋,以后每逢假日,便常与蔡及朋友们来这里小聚。
1930年夏衍和蔡淑馨在上海举行婚礼。婚后,蔡为支持丈夫的工作与事业,即放弃自己所学专业。在以后的峥嵘岁月里,于各个历史时期,她都默默地协助着夏,殚精竭虑,风雨同舟。
夏衍擅长写报告文学。他的第一篇作品《泰兴染坊底调查》发表在1920年《浙江甲种工业学校校友会刊》上。夏曾说此文谈不上有什么文学性。
夏衍出于对政治的热情和对信仰的追求,一心想要自己的创作介入政治生活领域。但他并未简单地以艺术图解政治,而是以自己日臻成熟和明晰的创作个性,以自己对政治与艺术关系的独特理解,化开了僵硬的政治外壳。 可以说, 夏衍正是以其敏感多思、善于冷静观察和剖析的艺术气质,将作品的政治倾向性与艺术审美性完善地结合在一起,形成了他富有个性的戏剧艺术风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