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言有“道”
为学之要,只在着实操存,密切体认,自己身心上理会。切忌轻自表暴,引惹外人辩论,枉费酬应,分却向里功夫。
“明”言今说
做学问的要点,在于认真学习和实践,切实探求真知,追求切身的学养。切忌轻易炫耀才华,招来外人的争辩,为应酬浪费时间,分散增进学养的精力。
今人得“道”
一个悟道的人,往往不屑于卷入无聊的争辩中,那不过是浪费时间,白费力气,根本不可能争出真知、辩出道理。
王阳明少年求学,四十岁时,在龙场顿然悟道,那是一个夏夜,他忽然从石**一跃而起,欣喜若狂地大呼道:“圣人之道,吾性自足,不假外求。”那一刻,非常奇妙的,像电脑自动整理文档一样,他头脑中的知识、经验、见解自动排序,形成了他独到的思想,他的“心学”正式形成体系。
于是,他也知道了“为学之要”以及辩论的毫无意义。
一个悟道的人能清醒地判断:什么是重要的或不重要的,什么是有价值的和没有价值的,什么是真实的和虚假的,什么是有可能把握的和暂时不可能把握的,那都是客观存在,你或者能看见,或者看不见,用不着争论,如果需要争论,只能说明双方都看不见。
吃到肚子里的不一定是营养,滋养身心的才是营养;赚到手的不一定是钱,花出去让自己身心快乐的才是钱。同样的道理,讲得头头是道的不一定是学问,对身心事业有所补益的才是学问。所以,一个悟道的人,不事虚言,只求实在。王阳明非常清楚这一点,所以他指导学生们“着实操存,密切体认,自己身心上理会”,因为这才是悟道的可能途径。
但是,不要争论,不等于不要沟通,人与人之间的真情实感,以及各自掌握的真实情况、真知灼见,都有必要通过沟通彼此分享,相互补益。沟通有无效沟通和有效沟通之分,对方拒不接受或无法理解你的话,沟通便无效,如果对方非要跟你争论,沟通不仅无效,反倒有负作用。对方欣然跟你交换意见,互通有无,沟通的效率就很高了。一个聪明人,积极沟通,但只进行有效沟通而回避无效沟通。孔子说:“可与言而不与之言,失人;不可与言而与之言,失言。知者不失人,亦不失言。”大意是:可以对某人说那些话而不说,等于失人;不可以对某人说那些话,你管不住嘴巴,等于失言。智者既不会失人,也不会失言。
王阳明是智者,也偶有失言的时候。有一次,他陪几个老儒谈了半天,毫无效用,最后客客气气地将老儒送走,回来坐在椅子上,面有忧色,半晌无言。弟子钱德洪过来询问他们的交谈情况,王阳明说:“方圆凿枘,格格不入,圣道本来坦易,世上的俗儒自加荒塞,终身陷于荆棘场中而不悔,我不知怎么说好啊!”
老儒们读了一辈子书,守了一辈子旧,内心的偏见执念像花岗岩一样坚硬,如何入得真道?王阳明跟他们谈学论道,不过是白废口舌而已。
一般而言,功夫很差的人,往往喜欢争论,他们并不太在意自己所讲的是否真的正确,但一定要在争论中获胜。你说南方比较暖和,他一定会说北方比较暖和,因为北方人烧暖气;下回你顺着他的意思,说北方人比较不挨冻,他又说北方人冻得厉害,而且也能讲出一大套道理。总之他并不太在意事实和逻辑,只想在争论中获胜。这是为什么呢?功夫很差的人,往往缺乏真正的自信,需要得到别人的肯定才敢相信自己真有本事、真有学问,在争论中获胜是他们获得肯定的一种重要方式,一旦争论否则自信心会受到严重挫伤。他们就像《盲人摸象》中那些瞎子,摸到一只耳朵,就说大象像一把扇子;摸到一条大腿,就说大象像一根柱子,摸到鼻子,说大象像一条蛇;摸到肚子,说大象像一堵墙,然后,坚持认为自己是对的,并且争论不休。其实他们心里隐隐约约知道,自己所知有限,也许不明相象,只是不敢承认而已。假设他们真的清楚了大象的全貌,又何须争论呢?
王阳明深知争论毫无意义,所以他指导学生“切忌轻自表暴,引惹外人辩论”。俗话说“树欲静而风不止”,你无意争论,只是想发表一点见解,但别人喜欢争论,偏要跟你理论一番,你想躲都躲不开,不如少发表一点意见,麻烦少多了。
假设遇到了一个喜欢争论的人,该怎么办呢?耶稣曾经告诉过人们一个圆通的方法:“赶快赞同你的反对者。”对喜欢喋喋不休的争论者,脱身的最好方法是一句“你是对的”。这不是虚伪,而是承认事实。我们每个人对世间事都一知半解,正如一位西方哲人所说:“我们不是看到事实,我们只是对看到的东西加以解释并称之为事实。”正因为大家都没有看到事实,所以,“对世界上任何事情,都有两个以上的观点存在”。也可以说,我们每个人都是《盲人摸象》中的那个盲人。当那个盲人说大象像一把扇子时,有一定正确性,即使错了,也错得有理。所以,你可以对他说:你是对的。然后,从争论中抽身而出,花更多时间去摸那只大象,以便知道得更多。
悟道和未悟道的差别在于:悟道者知道自己是“盲人”,未悟道者一辈子都不知道自己是盲人。两者的差距只是一丝缝隙,连一根头发都放不下,境界却有天壤之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