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去莫复问,白云无尽时 《送别》王维
王维,字摩诘,生活于盛唐时期,以山水田园诗著名,是山水田园诗派的代表人物。此人艺术修养极高,在文学、绘画和音乐方面都颇有成就,后人称其“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在泉为珠,着壁成绘”。
幼年的王维是幸运的,血统高贵,家境殷实,家教优良,有一位在朝中任乐官的父亲和一位信奉佛教的母亲。在文学、艺术和佛学的熏陶下,王维渐渐成长为才学出众、心境平和的少年。22岁时,王维考中了进士,此后,他的仕途开始变得坎坷,特别是安史之乱之后,王维的生活陷入了困境。仕途不顺,加之中年丧妻,让王维的内心开始焦虑,受到母亲信奉的佛家思想影响,他有了避世的念头,认为远离尘世,就可以得到内心的平静。当得知友人意欲归隐终南山时,他写下了这首《送别》,既表达了对好友的深情厚谊,也隐约透露了自己不满于现实,无奈悲愤,渴望归隐山林的心情。
送 别 下马饮君酒,问君何所之? 君言不得意,归卧南山陲。 但去莫复问,白云无尽时。
朋友,请停下你离去的脚步,从马上下来,与我喝一杯离别的酒。我问你要去哪里,你说,你看到了仕途的无望,决定不再强求。你说,你已选好了地点,就在那终南山边。你说,你打算找一处僻静之所住下,再也不会为
求而不得的功名利禄而烦忧。听你这样说,我知道,不必再去追问,也不必对你挽留。既然你心已定,那便去吧。这样也好,毕竟世间的荣华富贵都不会长久,总有一天会顺水东流,而那山中的白云,却是无穷无尽,时见时新。有它们陪着你,你应该能安逸且不寂寞地度过数十载春秋。
白云,因其来去无踪、变幻无穷的特性,常被诗人们用来表达隐逸的情趣。这不难理解,毕竟在深山里,一年四季,最为常见的景物,除了白云,怕是再无其他了。
夏日里生机勃勃的芳草,入秋便会枯黄;秋日里热情洋溢的红叶,不等秋季过完就会飘落一地,最后化作腐泥;冬日里纯洁的白雪,春季一到就化作春水,消失得无影无踪;春日里潺潺的泉水,遇到暑季容易干涸,入了冬又会冻结成冰。唯有那蓝天白云、日出日落,是山中永恒的风景,无论哪一时节都不会突然消失。
白云总是陪伴着隐者而居,我们或许不会每天都看到它,它却时常会来看我们,或高或低,或显或隐,或远或近,所以唐朝诗人李商隐曾在《题道靖院,院在中条山,故王颜中丞所置,虢州刺史舍官居此,今写真存焉》一诗中直接将山头的云称为“隐士云”。
太阳遵循着世间规律,起与落都有定时,形态也始终固定,最多因为远近之差,或是因为云层薄厚差距,呈现得略显不同。云则不同,它想来时便来,想去时便去,且形态不定,时而成朵,时而成团,时而成片,时而成丝,时而成网……我们常用行云流水来形容自在,其实,流水远不及行云自在。
流水虽可自在奔流,却也需要循着山势或沟渠,山势高则湍,山势低则缓,山势曲则曲,山势直则直。那山间的条条沟渠约束着流水,令流水从一而终,不得逾越,若没了它们,流水也就没了形态。行云则不需要任何规划好的路线,想行去哪里,便行去哪里,没有任何人阻挡得了,这种随性,可不是一般的事物能够达到的。
天上的白云,因其颜色纯洁,便常被人们用来比喻高洁的品质、淡泊的性情。人生无欲则无求,无求则无忧、无恼、无悲、无怨、无恨,方才得自在。白云无欲无求,故随性漂泊,行得自在,来去无牵挂。人若淡泊名利,淡泊物质,淡泊欲望,就能如白云般不受约束。
南朝的陶弘景在梁武帝萧衍诏问他“山中何所有”时,曾以“山中何所有?岭上多白云。只可自怡悦,不堪持赠君”回应。自此时起,白云便成了归隐之人常用来明志的事物。而后,文坛上借白云而明高洁之志的作品也越发多了。比如杜甫的“上有无心云,下有欲落石”,柳宗元的“回看天际下中流,岩上无心云相逐”,杜牧的“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等。
白云生处,远离尘世。那些喜欢与白云为伴、以白云明志的人,心中都渴望着一片净土,无须虚与委蛇,无须昧己瞒心,无须弃清附浊,无须以假面示人。有人说,这是懦弱,是逃避,是消极,若是真的性情高洁,就应该在浊流中恪守初心,巍然不动,怎可因为环境不合己意就逃走?可若是身处于浊流之中,想改变时世却有心无力,强行保持本色又处处碰壁,被打击得疲惫不堪,远离乱世隐居,岂非一个不错的选择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