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宗元一生仕途多舛,因参与了“永贞革新”而被贬至永州后,他的生活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永州在当时有“南荒”之称,生活在此地,柳宗元的心中有悲愤,有孤寂,有哀伤,但他没有因此消极处世。在零陵西南游览时,他被冉溪四周的秀丽风景所吸引,于是将居所安在了此处,并给此处起了一个新的名字——“愚溪”。他的《溪居》一诗所描述的便是他在此处生活时的情形。
秀美的草木,清澈的溪水,幽静的山林,这里的一切都是那样的美好、安静,让柳宗元心中略感舒坦,可那些悲愤和郁闷的情绪始终压在他的心头,让他的心情难以真正舒畅起来。他并非不喜欢自然风光,不喜欢田园生活,恰恰相反,他和很多诗人一样喜欢这些,也渴望这些。只不过他所期望的是在理想实现、社会改变之后,安然归老的田园生活;而不是明明应该在朝中施展才能,有所作为,却无奈英雄无用武之地,被迫放弃理想和热情,勉强接受的田园生活。
从礼部员外郎到区区永州司马,柳宗元的心中十分悲愤。他并非贪恋官职和荣华富贵,而是因无法再参与朝中大事而悲,因朝中黑暗令他不得志而愤。可是他没有明确地将这种情绪在这首诗中表露,而是采用了正话反说的方式。诗的前两句里,柳宗元称他能够远离朝堂,过上自得其乐的田园生活是一件“幸”事,然而只要细品,便会发现这是一句反话。看似在写自己对被贬之后的田园生活很享受,实则在抒发自己对朝廷的强烈不满。
之后的四句采用的也是同样的方式,表面上看是他过得非常自在舒适,非常喜欢这样的田园生活,其实是在表达他的才能无处施展,不得不强作欢愉,假装对现有的生活感到欣喜的无奈。若是真心喜欢这样的生活,便不会只是“偶”像真正住在山林中的人了。
最后两句写出了诗人的孤独,那既是一种空间上的孤独,也是一种精神上的孤独。说明诗人希望有人能够理解他,朝廷能够支持他的主张,以便他实现自己的抱负。现实却是只能一个人在这样偏僻的地方自我安慰地生活下去。
通常我们读描写田园生活的诗,读完之后往往会对这样的生活产生向往,即使是贫苦的生活,也能读出些苦中作乐的味道来。而柳宗元的这首诗意味深长,令人读过之后满是惆怅。
溪 居 久为簪组累,幸此南夷谪。 闲依农圃邻,偶似山林客。 晓耕翻露草,夜榜响溪石。 来往不逢人,长歌楚天碧。
做官太久,总是被官职所束缚,无法自由自在地生活。幸而现在被贬来到南夷,有机会过一下山村生活,落得个轻松自在。闲来无事时,我可以和农田菜圃种菜的农民相伴,偶尔也像是一个在山中隐居的人。
清晨起来,前往田间除杂草,那杂草上还带着晶莹的露水。夜晚乘上小船,沿着溪石缓缓地前进。每一天都是独来独往,不会遇到那些庸俗的人。我的心情如此舒畅,于是仰望天空,向着那碧蓝的天空唱起了歌。
志向远大的人,他们不怕过程有多么漫长辛苦,不怕每一次跌倒有多么疼痛,只怕看不到希望,无论怎么努力,都拨不开前方的阴云,冲不出前方的迷雾。拼尽全力也是无济于事,挣扎得头破血流也是无济于事。
理想是美好的,现实是残酷的。人生在世,总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阻碍,让想要实现的抱负无法实现。有人才情满怀,只因难遇伯乐,于是心生郁结,故作洒脱。写诗作画,挥毫泼墨,下笔却皆是无奈。举杯畅饮,对酒当歌,唱出的却也皆是无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