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荣是项羽分封后,首先起兵反对项羽的。齐国紧邻楚国,项羽又受到张良说刘邦不会再东进的欺骗,所以项羽在齐、汉、赵等国纷纷背叛的情况下,决定首先解决齐国的问题。
项羽出兵击齐前,要他最信得过的九江王黥布,亲自率军来参加战斗。但是这时黥布已经不那么听从项羽的指挥,他借口自己身体不好,只派几千人的军队,由别的将领率领,去敷衍项羽的命令,项羽因此对黥布很不满意。
项羽亲自率大军讨伐田荣,田荣在城阳(今山东菏泽市东)列队迎战,田荣战败,退守平原(今山东平原县)。因为田荣一贯好战,不关心百姓的疾苦,所以百姓都很痛恨他。平原的百姓趁他战败之机,将他杀了。
田荣得不到齐国百姓的支持,项羽本可以利用齐国百姓对田荣的不满,在击败田荣之后,安抚齐国的百姓,以取得他们的支持,从而稳定在齐国的统治。但项羽没有认识到这一点,他反而以胜利和征服者自居,不分青红皂白,在齐国的地方到处烧杀抢掠,活埋田荣投降的士兵,掳掠他们的妻女,因而激起了齐国百姓的不满和反抗。
田荣的弟弟田横,利用齐国百姓对项羽的不满,把各地反抗项羽的百姓组织起来,收集溃散在各地的士兵,组织起几万人的军队,又占据城阳反抗项羽。这部分齐国将士,因为受到过项羽军队的残害,又得到齐国百姓的支持,所以个个都拼命守卫城阳,项羽的军队久攻不能下。
这时刘邦的军队乘虚攻入项羽的都城彭城,项羽被迫留下一部分军队继续进攻城阳,自己率主力军回撤。田横趁项羽主力军撤退,消灭了留在齐国的项羽军队,并全部收复了齐国失去的城邑。
田横立田荣的儿子田广为齐王,自己为相,齐国的一切事情,都是田横说了算。齐国在田横的专权下,国力日趋衰落。
项羽出兵击齐,从当时的整个形势看,并不是最坏的选择。他如果采取速决战,击败田荣后,马上安抚百姓,另立一个亲近自己的人为齐王,然后立即撤兵,再对付其他的背叛者,便是一个上策。它既可作出一个对待和处理反叛者的榜样,警告其他的背叛者,又不会陷入齐国的战场,这一点项羽当时完全可以做到。但项羽的报复心太盛,他击败田荣后,还想报复一下齐国的百姓,结果反而使自己陷入了持久战的困境,造成了刘邦乘虚攻入彭城的后果。他击齐的目的没有达到,反而助长了刘邦的气焰。这是他与刘邦的斗争中,第一次大的失利。
从项羽分封后,诸侯王之间很快就发生了混战,破坏了项羽设置的政治格局来看,他的这次分封是失败的。分封的破坏者,首先是项羽自己。项羽一方面尊楚怀王为义帝,很快又把他杀了,这就是对自己原来行为的否定;项羽分封了韩王成,可又不让他去封地,接着又降为侯,很快又把他杀了,这也同样是对自己的否定。义帝和韩王成都没有什么力量,在当时都构不成对项羽霸主地位的威胁,项羽即使对他们不喜欢,也可以延缓一段时间再作处理。可他迫不及待地首先向这些弱者开刀,否定了自己的分封,这说明他自己就不相信那种分封的格局。
项羽分封之后,汉、赵、齐、燕等几个最有实力的封国,都很快就发生了战乱,这说明分封制已不是稳定天下政局的最佳选择。这其中固然有分封的不合理造成的混乱,但这并不是唯一的原因。因为分封的基础是实力的平衡,在彼此实力没有限制,而且并没有一个权威的力量能加以调节的情况下,各个封国的实力在发展中会互有涨落,这是使这种制度得不到平衡的内在因素。所以分封制是一种不稳定的制度,就是摒弃了分封中的不合理因素,它也必然会发生动乱。这在战国时期已经充分反映出来,秦始皇建立集权的专制制度,就是为了纠正和解决这个问题,但他集权过分,把它变成了一个暴政,因而又走向了其反面,引起了天下更大的动乱。项羽重新推行分封制,是想借历史的现成方案,解决秦始皇集权所导致的暴政问题。这当然是一种最省力简便的办法,但却是一种落后的政治制度。它不但没有解决集权过渡所产生的问题,反而退回到集权前分封制所带来的混乱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