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帝是这样炼成的:朱棣的成功之路

二、髯须长过于脐,即登宝位

字体:16+-

朱棣有了道衍,胜过拥有十万雄兵。军队可以无限扩充,而道衍只有一个;军队被打垮了可以重建,道衍如果不在了,没人能代替得了。

作为优秀的心理专家,道衍负责给朱棣稳定情绪,即使在最危险的时刻,他依然沉得住气,并还要给朱棣打气。

转眼到了十月,北平已经是冬天了,这天燕王府内,朱棣正在为如何冲破削藩困局而忧愁,道衍进来了。

朱棣突然来了兴致:“我出个对联,看大师能不能对上?”

“好啊,谁怕谁,来吧。”

“天寒地冻,水无一点不成冰。”其实冰是水旁边加两点,但当时的人习惯在水字左上角加一点作为冰字。当时确实是天寒地冻,水倒在地下都能结冰,但比天气更让人心寒的,是朝廷不讲情面的削藩政策。比冰冷的水更可怕的,是随时可能降临的冰冷的圣旨。

道衍那是多聪明的人,稍稍考虑了一下,就平静地对出一句:“世乱民贫,王不出头谁做主。”世乱民贫,确实是当时大明的实情,王字出个头,就是主字,主也可以引申为主人、主公、皇帝,道衍是又一次提醒朱棣:老大,你得要出头了,你不出头,谁为天下苍生做主哇?

朱棣和道衍打了十多年交道了,对他的性格也了解得很透,知道他有事没事,都要煽动自己造反,也不再多说什么。

过了几天,朱棣穿上普通士兵的军服,带着几个侍卫去北平某个酒馆喝酒,顺便想实地考察一下北平市民的动态。这也是朱棣的一个习惯,据说他从不愿意扰民。当时也没有电视台,没有照相机,除非亲眼见过朱棣的,一般人也不会知道大名鼎鼎的燕王的真实模样。

朱棣一行十人,小二给找了一张大桌子坐下,点好了酒菜就开吃了。酒馆里的客人已经相当多了,他们吃着聊着。朱棣和朱允炆的关系果然是群众讨论的热点,人们热爱八卦,从来如此。朱棣甚至听到有人熟练地背诵“莫逐燕,逐燕燕高飞,高飞上京畿”的儿歌,差点没笑出声来。

这时,酒馆里来了一个算命相士,身材不高,衣冠整齐,五十来岁的相貌,一双小眼睛相当有神,这哥们在酒馆里转悠了一会儿,好像是在找人。突然,他像是发现了什么,猛地摆了个造型,直直地朝着朱棣他们坐的那桌走了过来。

朱棣其实早看到他了,觉得这个人有点异常。现在,他更觉得,对方是针对他的。

手下的将士,都已经暗暗做好了准备,把手按在刀鞘上,如果他再近前,就要随时发动进攻了。

相士快步走到朱棣前面,猛地一撩衣襟……不好!难道,他是要发暗器吗?

只见他“扑通”跪倒:“参见大王!您为何这身打扮,委屈龙体?”

朱棣端详了一下这个相士,确认自己并没有见过他。于是笑着回答:“先生认错人了吧,我们都不过是北平护卫,谁是大王?”相士还在那磕头:“您就是大王,小人看得见,您头顶上有金光,大王,您何苦这么委屈自个儿啊……”

朱棣迅速和他的卫兵交换了下眼神。

难道你小子能看到这家酒馆有王气,才特意跑进来的?朱棣觉得这人有点意思,就问了他姓名,并告诉他:

“明天一早你还到这来,有人等你。”

“多谢大王!”那人磕了三个头,恭恭敬敬地走了。朱棣手下的卫兵,都好奇地看着朱棣,但是,死活也看不到金光在哪里。

第二天一大早,这个相士果然按时来到酒馆,朱棣的卫士果然在这里等候,他们直奔燕王府。

相士来到客厅,朱棣已经在那里等候,然后他屏退左右,只留下他们两个人。

相士跪倒磕头:“小人斗胆请燕王殿下站起。”

“噢,为什么?”

“小人要看大王的全身,才能判断您的未来!”

朱棣站在客厅里,相士起身,前前后后、上下左右地仔细观察燕王健壮的身体,突然,“扑通”一声,把朱棣搞得一紧张,只见相士又跪下了,连连磕头:“参见陛下,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

哎,朱棣苦笑了一下,北平百姓素质这么差,都喜欢当奴才啊。他心里很得意,表情却很严肃,嘴上也很坚定:“大胆奴才,休得胡说!你知道你这是死罪吗?!”

“小人知道,那请小人把话说完,陛下再杀不迟!”

朱棣做出一副很为难的样子:“好吧。快说。”

这相士又毕恭毕敬地磕了几个头(不知道头磕破了没有),说出了几句永远载入史册的名言:

圣上太平天子也,龙开而凤姿,天广地阔,日丽中天,重瞳龙髯……龙行虎步,声如钟,实乃苍生真主,太平天子也。年交四十,髯须长过于脐,即登宝位。

朱棣心中大喜,但他是什么身份,心事岂能让相士看出来,表面上还相当镇定,听完之后,依然要杀,相士苦苦哀求,这才保住一条小命。朱棣命令他离开北平南归,不能留下招惹是非。

等这哥们走到通州,来了一队士兵,又把他给抓回去了,直接送到了燕王府,你说这折腾的。

当天晚上,这个术士就在燕王府喝上了酒,朱棣和道衍居然陪在他身边。讲起这两天的故事,三个人都乐得哈哈大笑。

原来这术士不是别人,就是当年给道衍看相的袁珙,而袁珙这一番表演,也都是道衍和朱棣事先策划好的,他不是表演给朱棣看,而是表演给北平的军官看的。

在那个科技文化不发达,人们普遍迷信的年代,大多数普通人还是相信这一套东西的。所以,朱棣需要这些装神弄鬼的花活。但是,本来是用来忽悠别人的把戏,他自己听多了,慢慢也真相信了。

朱棣认为,要让别人相信,自己首先得相信;自己越相信,事情就越可能变为现实。

从此以后,朱棣的胡子再也没有剪短过,而是用个黑纱绣囊,很小心地包藏起来。

道衍又推荐了一个名叫金忠的半仙。朱棣知道道衍是个大忽悠,就把金忠叫过来,要他给自己占一卦。金忠看了朱棣抽出的签之后,二话不说,纳头就拜。

朱棣乐了,问他这是为何啊,金忠首先请朱棣屏退左右,然后又跪下了,说要饶恕自己死罪。

朱棣看他这么郑重其事,当然也就答应了。

眼看四下无人,金忠这才毕恭毕敬地解释说:“这个签贵不可言,只有真龙天子才能抽到。”

说什么当然很重要,更重要的是,还得看你得怎么说。

得,不愧是道衍带出来的,留在身边忽悠人吧。

中国人没有全民族性的宗教,但我们有悠久的迷信传统。

历代农民起义,都把装神弄鬼的把戏玩到了极致。就拿第一次起义说吧。

秦末时,陈胜和吴广准备造反。他们一合计,让吴广给鱼肚子里塞上写有“陈胜王”的丝帛,然后故意交给卖鱼的,然后故意让卖鱼的卖给自己队中的厨师,然后故意找一帮人来吃鱼,然后故意对鱼肚子里的“陈胜王”大惊小怪,制造气氛。

大半夜时,吴广又毅然放弃了休息,以饱满的热情,投身到制造封建迷信的活动之中。他在大家休息的丛祠外,点上篝火,模仿狐狸的叫声,并高呼“大楚兴,陈胜王”。结果,陈胜的威望就这样一点点被提起来了。

现在,雄心勃勃准备造反的朱棣,也学会了从民间的传统中借鉴一些东西。真正的智慧在民间,朱棣一直这样认为。

时间来到了建文元年二月初八,据说当时劳累了一天的朱棣,躺在**却总也睡不着。他想起了自己的父亲,从一个淮右农民,一路奋斗到大明开国皇帝的传奇经历,不禁对自己的处境感到伤心。迷迷糊糊中,他梦见了朱元璋,父亲告诉他,这江山本来是要留给他的,但他当时不在自己身边,因此非常遗憾啊。随后,朱元璋赐给了他一个大圭,大圭上刻着“传之子孙,永世其昌”八个大字。

这大圭在古代,可是权力的象征,朱元璋亲手赐大圭给朱棣,难道他也要暗示朱棣造反吗?天亮了,朱棣醒来之后,正琢磨这个梦呢,突然有人来报,王世子妃张氏生了!这也是朱棣的第一个孙子。

朱棣一愣,立即把孙子的出生和自己的梦联系在一起,认为这不是简单的巧合。他来到了张妃的房间,亲手抱起了小孙子,看到这小家伙,眉宇间似乎有一股英气,不像他那个胖子老爸,倒更像自己,朱棣没学过生物学,也不知道有隔代遗传这回事,但他非常高兴。

徐王妃问:“小孩起什么名字呢?”根据朱元璋的规定,孙子必须是三字名,中间必须有个瞻字,最后一个字中还得有土——这够难为人的了。

朱棣突然心中涌起一股能量,他似乎看到奉天殿就在脚下,群臣在向自己下拜。“就叫朱瞻基。”他脱口而出。这个基,正是登基坐殿的基。

当然,我们有足够的理由怀疑,朱棣的这个梦,是后人编造出来的,既为了给朱瞻基的出生制造神秘色彩,也是为了给朱棣叛乱制造合法性,但是,我们却有同样的理由相信,这个瞻基的名字不是随便起的,这是有政治寓意的。

有一个孙子算什么,我要当上了皇帝,满朝的文武都得在我面前装孙子;让一个人叫爷算什么,我要是当了皇帝,全大明几千万人,都得管我叫万岁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