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棣虽然顺利起兵,但现在掌握的,也只有北平和通州两座孤城,等于处在明军的四面包围之中,如果现在就贸然南下,明军完全有可能打下北平,并从后面追击堵截,与在南面抵抗的军队形成合围燕军之势,朱棣和他的弟兄们就让人给包饺子了。
对于这一点,朱棣有着足够清醒的头脑。经过与军师道衍的商量,朱棣确定了三个攻打目标。
一是东面的蓟州。
这是春秋战国时燕国的都城,是通往大宁的必经要道,地理位置十分重要。如果不占领,宁王朱权麾下精锐的朵颜三卫骑兵,就可以通过这里直捣北平。尽管宁王也受到削藩的威胁,但似乎与朝廷的关系还处得不错,况且现在削藩的重点已经转移到了燕王身上,朝廷完全有可能与朱权达成某种交易,甚至不排除用部分燕地交换宁王出兵。拿下了蓟州,就为防卫大宁多了一道有力的屏障。
二是北面的居庸关。
这是长城上最重要的关口,防备蒙古的咽喉要地,号称北国锁钥,“百夫镇守,万夫莫窥”。居庸关城的建设者,就是朱棣的岳父,明朝开国第一功臣徐达。
三是西北的怀来。
怀来紧靠居庸关,是关外最大的一座城池。一旦开战,怀来将成为朝廷反攻北平的一个重要基地。
攻打蓟州朱棣没有出场,他太累了,需要好好休息一下补充体力。这个任务交给了朱能。七月初八,朱能带兵杀到了蓟州,守城的是指挥使马宣。
朱能听说了朱棣劝人投降的先进事迹,想学习一下,但自己没有朱棣的口才,说得嗓子生疼,也不见城上树起白旗。
朱能火了,就要攻城,这马宣估计也是不知道朱能的厉害,居然愚蠢到开城迎敌的地步。他们一出城,就被半蒙古化的燕军打了个落花流水,马宣很无奈地做了俘虏。
朱能还在想朱棣说降的事,一心也想劝马宣投降,但这伙计不但不马上就范,还马上翻脸,马上用粗鲁的语言问候了朱能的老妈和老婆。朱能大怒,马上就把马宣的头砍下来挑在旗杆上,准备强攻蓟州。城里的副将毛遂一看不对劲,明智地开城投降。然后他又毛遂自荐,劝说遵化、密云守军都放下武器。朱能指示他们继续驻守,待遇不变(这是朱棣安排的),同时回师向朱棣表功。
镇守居庸关的是原北平都指挥使余王真。朱棣攻占九门时,他是被打跑的。这伙计对当初的事情还耿耿于怀,在这里集结了近万人马,叫嚣要反攻北平。
朱棣知道,要是不早点打下居庸关,朝廷如果增兵防守,再想占领就太难了。于是派徐安、钟祥等率兵前往。
七月十一日,当燕军出现在居庸关下时,余王真大吃一惊,没想到这些人动作这么快,好在他一向注意学习别人的先进经验。这一次,他学习蒙古人,全副武装地打开城门,坚决地——逃跑,一直跑到怀来才停了下来。
在燕王举兵前后,以三万大军镇守开平,一直监视北平动向的都督宋忠,准备带兵从居庸关突袭北平,捉拿燕王。不巧的是,走到半路上,居庸关就丢失了,巧的是,再走一段居然碰上了余王真的残部。
大敌当前,宋忠已经顾不得追究余王真的过失了,两支队伍合兵一处,都集中在了怀来,兵员超过了三万。这样一来,他们进可攻,随时有能力进军居庸关,退可守,对北平的燕军形成了严重的威胁。
为了解决南征的隐患,必须占领怀来,必须给宋忠送终。但让朱棣没有想到的是,多数将领都认为“贼众我寡,难与争锋”。说进攻怀来把握不大,不如固守北平,以逸待劳,等待朝廷军队的进攻。
朱棣要听他们的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