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帝是这样炼成的:朱棣的成功之路

一、铁铉妙计,力保济南平安

字体:16+-

提起济南,我们马上会想到大明湖、趵突泉这些名胜,提到泉城大包和黄河鲤鱼这样的经典小吃,但我们也会记住,大明湖畔不仅有夏雨荷,还有一个铁公祠。里面供奉的这个人,虽不出名,却和岳飞、于谦同样伟大。他凭什么享受如此高的待遇呢?

就是因为跟燕王朱棣干过架,而且还把朱棣打跑了。

济南是孔孟之乡齐鲁大地的中心,从来都充满温情;济南培养造就了李清照、辛弃疾这样的大词人,从来不缺少浪漫。但这只是一方面。作为山东的首府,联结华北与江南交通枢纽城市,战略地位也非常突出,在历史上,济南也经历了多次战争的洗礼。朱棣也知道,如果拿下济南,就可以一路杀到淮安,进入南京的外围了。

李景隆已经逃跑了,高巍没有走。他离开北平之后,单人只骑南下回德州,但刚刚走到河北,就听到了李景隆部溃败的消息。一路之上,还能看到从白沟河逃跑下来的南军士兵,他看在眼里,急在心头。心说自己怎么跟了这么个没有胆的主帅,朱允炆怎么就选了这么个白痴。

在去德州的路上,他遇到了一个人,一个才子,一个壮士,一个能创造奇迹的人,而他,也愿意和这个人一起,去做一个忠臣必须做的事。

这个人不是别人,就是大明湖畔供奉的英雄,铁铉。

他们下定决心,要用自己的血肉之躯,挡住朱棣的十万铁骑,用他们的生命,捍卫读书人的最后的尊严与底线,燕军即使要过黄河,也要从他们的尸体上踏过去!

铁铉是邓州(今河南邓州)人,与唐朝名将张巡是同乡,六百年后,他也走上了与张巡相同的道路。

两个人都是文官出身,在国家危难的关头,却都勇敢地扔下了毛笔,果断地披上了铠甲,用自己全部的智慧、热情与血性,抵抗来自北方的叛乱者,并创下了一次又一次军事奇迹。

他们的敌人,居然也是来自地球上的同一个地方,唐朝叫范阳,明朝叫北平,今天叫北京。对手同样都是反对朝廷的叛乱分子,同样都似乎不可战胜。

而铁铉和张巡,同样都以书生的身份,创造了守城的奇迹。

对于济南这座名城,朱棣是志在必得,他并不急着动手,特意让手下的文官写了一封情深意重的劝降信,类似于《告济南人民书》,在信中,朱棣对济南人民的勤劳勇敢表示了深深的敬意,对涌现了李清照和辛弃疾的城市文化表示了高度的欣赏,对以齐泰、黄子澄为首的奸臣们表示了强烈的谴责,对自己的亲侄子建文皇帝表示了深切的关爱。他一再强调,他不与济南百姓为敌,不与朝廷为敌,只是想借道济南去南京靖难,为国家除奸臣,替新皇清君侧。你们放我过去,就是为大明做出了贡献,你们要耽误了我的靖难大业,这个责任谁也负不起……

朱棣的劝降书发出之后,给了济南城三天宽限期,正好也让士兵休息一下,出乎他意料的,城内也射出了一封《周公辅成王论》!

这封信满怀深情地回顾了周公姬旦在哥哥姬发不幸去世后,全心全意辅佐小侄子成王姬诵的感人故事,信中指出,周公不当国君,却比绝大多数国君更受后人尊重;他放弃了最高权力,却得到了永久的崇高历史地位。他立了不世之功,得到了后人永久的纪念,流芳百世,名垂千古。而朱棣这个建文的四叔,品德修为和周公相比倒是差了天远地远,打着靖难的旗号犯上作乱,贼喊捉贼,无非是重演汉景帝时吴王刘濞的故事,也注定要和老叛徒刘濞一个下场,永远被写进逆臣传里!

朱棣看了之后当然很不爽,心想真是给脸不要脸,我老人家想放你们一条生路,你们哭着闹着找死。那好,我成全你们!吩咐各营,做好攻城的一切准备。

朱棣是一个阵地战的高手,最擅长的是在敌人后心窝里捅刀子,但对于攻城,他却没有多少高招,无非是那些常规的招数,填平护城河,架云梯强攻,在城外修建塔楼,向里面放箭等。铁铉对付这一套很有心得,燕军显然占不到多少便宜。

经过十多天的战斗,燕军在济南人面前是无能为力,死伤人数增加了不少,进展却是非常不顺利。朱棣就很有些着急了,一个城市都这么费劲,要打到南京,中间得费多少周折,经历多少伤亡,自己这十万来人伤不起啊。

济南城外,就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黄河,由于地质原因,黄河到了山东,河岸总是高于周围的平地,黄河成为悬河,她高高在上,俯视流经的那些城市。好像说,要乖哟,不然我淹了你们!到了济南一带,更是如此。朱棣部下的谋士出主意说,可以把河口决开几道,直通城墙,让河水从高向低奔流,把整个济南城都埋在水下!

这个主意倒是不错,但朱棣是个顾及面子的人,毕竟有十多万的生命,他也不想让自己留下水淹平民的恶名。怎么办呢,有了!

朱棣立即组织了几千人的施工队,日夜加班干活,在济南城四周开出了几条明渠,与黄河大坝之间留下了一段不长的距离,做出随时要开坝引水、水淹泉城的架势,在兵力上处于完全劣势的铁铉,显然也不能派出兵马,破坏燕军的工程建设。

七条明渠没几天就全部落成了,朱棣亲自主持了隆重的竣工典礼,锣鼓喧天庆祝了一番。还特意挑选了几十个嗓门大说话冲的士兵,让他们站在岗楼之上,向济南城里的军民喊话,意思是你们已经无路可走了,燕王随时可以掘开黄河来淹没全城,不过我们燕王是仁慈之主,只要你们三天之内开城投降,就能保证城内男女老少的安全。铁铉不投降,就是害死全城的凶手。你们应该行动起来,把他绑了投奔过来,赏金相当丰厚!

济南城内算是乱翻天了,大人小孩都是惶惶不安,女人的哭声更是昼夜不停止。而负责保卫这个城市的铁铉和盛庸,更是要面对人生的一个重大抉择,当时又没有长途电话,想请示朝廷,根本来不及。

如果你是铁铉,你会怎么做?

铁铉头上的白发越来越多,脸上的皱纹越来越深,眼睛里布满了血丝,他已经几天没合眼了。谁都知道济南城的致命弱点,知道朱棣绝不是空穴来风,只要这个四王子挥一挥手袖,不用带走一片云彩,整个济南府就得变成济南湖了。

但为了城内平民的安全,真的这样投降了,也对不起朝廷,对不起自己的职业道德!

可是,你有什么办法吗,没有!十几万条人命,比你忠臣的名分重要!

铁铉写好了一封信,交给了自己信任的部将,此人没留下姓名,也不能随便编一个,就叫军官甲吧。铁铉对他又仔细叮嘱了一番。

当晚,军官甲带着两个随从,拿着铁铉的令牌叫开城门,说是有紧急军务,守城士兵也没拦他们。一行人直接就奔向了朱棣大营。到了营门口,军官甲说自己是奉铁铉大人之命,有要事求见燕王的,但卫兵不放心,把他们三个绑了,并搜出了一封给朱棣的密信。铁铉在信中说到,自己相信燕王仁慈,是不会水淹济南的,起兵靖难是上顺天意,下安民心。自己本来也想归降,但是有盛庸一直监视自己,做事很不方便,现在冒着生命危险,派出心腹来,就是希望能向燕王表明心迹:自己瞅准时机,就会捉拿盛庸,开城投降。约定在十八号,您带人到城下,如果我拿住了盛庸,就可以献城投降了。

对于此信,朱棣也是将信将疑,对手这么容易就投降,显然不太合常理。但是,自从自己起兵以来,已经有无数城池的将领不战而降了,他们都是经历沙场的武将,铁铉却只是一个文官,面临灭顶之灾,害怕也是有理由的。而且,白沟河那样的困难局面都能挺过来,朱棣对自己的运气不仅仅是自信,而是很有些迷信了。

他对军官甲说:“好,到时候你来引路!”

五月十八早上,朱棣按照信上约定的时间,领着张玉,只带几十个亲兵来到了济南城下,军官甲指着城上说:“铁铉大人已经在城上恭候了。”

只见城门之上,士兵当中,站着一个穿文官官袍的中年男人。他四十来岁,身材不高,皮肤略黑,眼睛不大,但显得很有神。在他的身旁,士兵们捆绑着一个魁梧的武官,那个武官嘴里喋喋不休,显然在咒骂什么。军官甲告诉朱棣:“这就是铁铉大人,绑着的那位就是盛庸。”

军官甲向城上喊话:“燕王殿下已经到了!”铁铉在城上慌忙行礼。

朱棣用马鞭指了指铁铉:“你为何不出城迎接本王?”

铁铉脸上带着谄媚的微笑,连忙解释说:“盛庸这小子狡猾得很,我怕他耍什么花招跑了,所以就得看着他,现在我打开城门,请殿下您进城,把他交给您处理……”

城门开了,吊桥放了下来。城上的士兵还喊起了口号:“燕王千岁千岁千千岁……”对朱棣的到来,表示出了热烈的欢迎。

朱棣一想,这样也行。他于是让军官甲前面带路,自己带着这几十个人,对方就算是有什么花招,我们就将计就计,杀进去再说!

军官甲已经打马越过了城门洞,朱棣眼看就要进城,突然,城上有人大喊一声:“燕王!”

朱棣猛然一惊,但更让他吃惊的事还在后面,一块巨大的铁板,从城楼上抛下,直直地向他砸了下来……

这块铁板足有一吨重,如果被它砸上,肯定不用麻烦大夫了——因为必死无疑。可惜,铁板并没有击中目标。如果它击中了目标,人类历史上就不会有永乐盛世了。

也许是出于本能,也许是多年军旅生涯练就的能力,朱棣迅速地做出了躲闪反应,这块铁板砸到了马头上,马一下子给砸倒了,把朱棣给掀翻在地。

朱棣猛地从地上站起来,撒腿猛跑,他已经明白,自己上当了,他们不是来投降的,而是来下套的,他们要的不是优待,是想要了自己的命!而这时候,城内一伙骑兵高喊“活捉燕王,为国建功”的口号冲了过来。关键时刻,张玉把自己的战马让给朱棣,让他骑上先逃,自己带着这几十人就地抵抗,掩护朱棣撤退。丢下十几具尸体之后,张玉他们终于杀出一条血路,逃回了自己的地盘。

因为轻信了铁铉的诈降,朱棣差点被铁板拍死。玩了几十年阴谋的人,却平生第一次被人玩了。朱棣的愤怒可想而知。他本来确实没想过真的水淹济南,只是想吓唬一下铁铉,让他早点投降。现在受了这个算计,他恨得那是牙痒痒的,真想马上把黄河挖开。但是,理智又告诉他,不能这么莽撞。

在占领德州时,朱棣收缴了不少战略物资,其中有近百门火炮,在那个冷兵器主导的时代,这玩意已经是武器中的巨无霸了。朱棣作为善打偷袭、善用骑兵的阵地战统帅,对于火炮的威力并不怎么认可,对于炮兵的作用并不重视。但这一次,他觉得有必要用一用了。

第二天,朱棣带着炮兵队重新包围了济南,铁铉还和昨天一样在城楼上站着。见到朱棣,他还一个劲地表示歉意,说昨天没砸准,很不好意思,下回一定砸准点,让燕王殿下早一点升级为阎王。朱棣冷笑着回答,你没这机会了。

随后他向身后一招手,示意炮手点火。朱棣心说,这下看你姓铁的还有什么招数。

但是,有人却叫住了朱棣:“殿下,万万使不得……”

朱棣回头一看,是军师道衍,他问老和尚:“为什么不行?”

“殿下请看城上。”

朱棣顺着道衍手指的方向看去,不看还不知道,看了以后气得差点从马上摔下来:“铁铉这个老匹夫,真的是太可恶了!”

他马上通知炮兵:“不许开炮!都给我撤回去!”

看着那些颇不甘心的炮兵,他火了:“赶紧撤,不然,军法处置!”

看到城下燕军的重炮营撤走了,济南城楼上防守的明军,忍不住爆发出了得意的欢呼声。这一幕也太有喜剧色彩了吧!眼看济南城就能轰开,朱棣却自己放弃了,是谁,能让朱棣不敢开炮呢?

当然只能是铁铉,但他又怎么能做到这一点呢?

铁铉的做法其实很简单,就是找几十个木牌,上面刷上漆,恭恭敬敬地写上“太祖开天行道肇纪立极大圣至神仁文义武俊德成功高皇帝灵位”,顺着济南城墙挂了一圈。这一下,就等于给济南城穿上了防弹衣,装上了保护伞,申请了免死金牌了。

这几十个木牌真的能管用吗?

其实铁铉自己比谁都清楚,这根本不是什么神牌,就是几十块破木头,根本没有魔咒,不具备丝毫法力。它们能不能起作用,取决于朱棣做事有没有底线。

朱棣既然敢公开否定老爹的人事安排,公开与老爹指定的接班人为敌,可见他对于老爹的尊重,不过是骗人的幌子。他一口一个先帝,无非是否定现任皇帝的施政方针,为他自己造反提供合理支持。

但是,真要他对着自己老子的牌位开炮,这等大逆不道的事情,朱棣做起来还是有顾虑的,如果他真的这样做了,这个恶名就传出去了,他这么多年苦苦维系的孝子形象,就会**然无存。谁都知道那只是几十块破板子,可能昨天还堆在某个角落里,上面满是灰尘,可是今天,老黄瓜刷上绿漆可以装嫩,旧木板刷上黑漆也可以装神位。

世界上最狠的招,就是用你的矛扎你的盾。

世界上最狠的人,攻击的不是你的军队,而是你的内心。

世界上最无奈的事,就是用自己的逻辑,把自己限制住。

而今天的朱棣,显然就遭遇到了这样的事。他不能为了一时的痛快,破坏了自己靖难的正义性,他不能为了收拾一个铁铉,搞得无数人对自己产生质疑。

怎么办?当然是停止炮轰,改为常规方法攻城。

整整三个月的时间,朱棣围着济南,发动了一波又一波冲锋,换来了一次又一次失败,增加了一堆又一堆尸体。当然,对方也没有少死人。

更让人头疼的是,铁铉不是那种关了门死守的主,他安排一部分人上夜班,白天燕军攻城的时候,他们待家里睡觉,晚上双方都累了,按理说应该和平相处,他却很不讲职业道德,让这拨人悄悄溜出来,带着杀人的工具和放火的材料,潜到朱棣大营,冷不丁地问候你一下。对于这种自杀式袭击,一贯重视士兵福利的朱棣是坚决反对的,也采取了足够多的防御措施,但还是防不胜防。

朱棣的老朋友平安也不给燕军面子,他率军进驻单家桥(在今河北献县南),准备从后方对燕军发动袭击。又挑选了五千名水性好的士兵,游泳过黄河,准备攻打德州。

朱棣被困在了济南城下,他非常非常不甘心,自己会栽在一个书生手下。这口恶气不出,真的是很不甘心。

但军师道衍却有自己的想法,他说:“主公啊,请暂还北平以图后举。”那实在是客气话,潜台词就是,你再打下去也是白搭,不如主动退出换个手气。

朱棣思考再三,终于点了头。无疑,朱棣的决定还是相当明智的。在金秋九月的一天早上,围困济南的燕军撤退了。

朱棣虽然不打招呼就走,显得不够义气。但铁铉和盛庸都是很有礼貌的人,他们舍不得老朋友朱棣离开,为他举行了隆重的欢迎仪式,一直送出了三百多里——跟在后面猛追一通。但没有占到什么便宜,朱棣也知道他们有这一手。于是主动放弃了德州,把兵马全部撤回北平。济南守军经过三个多月的艰苦守城,本身也相当疲惫,不然,凭着这股锐气,可以一直送朱棣送到千里之外,可以一口气追杀到北平了。

济南暂时安全了,全城紧绷了一百多天的弦可以放松一下了。捷报传到南京,朝廷上下是一片欢腾,朱允炆下令,提升铁铉为山东布政使,特进兵部尚书。

五个月的坚持,一百五十多天的努力,终于有了回报,铁铉不用像他的老乡张巡那样,搭上全城人的性命当烈士,而且还得到了朝廷的嘉奖,心情自然是十分激动。为了答谢泉城父老的支持,并慰问那些死难和受伤者的家属,这年九月,铁铉特意在大明湖的天心水面亭设宴,慰问全城将士及各界人士,并表达了坚守济南,消灭朱棣的决心与信心。

但是,虽然朱棣没有拿下济南,朱棣仁慈为本,不引水淹城、不用炮轰城的善举,也在济南一些区域传播开来了,这对于铁铉来说,显然不是什么好事。他也无法把传话的人都抓起来治罪,因为这确实是事实。

他只有继续加强自己的宣传,说朱棣是大逆不道的叛乱分子!

铁铉坚守济南,有位姓宋的参军出力不少,燕军撤退后,大家都很高兴,但宋参军表现出了难得的清醒与冷静,他不失时机地提醒自己的上级:

“济南是天下之中心。北兵南侵,留守者都是老弱,而且永平、保定虽叛,诸郡坚守的更多。铁公如果能出奇兵,从陆路直抵真定,把被朱棣击败的我军诸将稍稍收合,不出数日,就可开到北平。一路的豪杰,肯定有闻义而起者,您就便宜部署,广为招徕,定能攻破北平。而朱棣的军队都会顾家,必将不打自散。徐州、沛县一带民风素来骁勇,您向各路守臣发信,集结兵力,等朱棣的北军过来时,与朝廷军队两路夹击。朱棣腹背受敌,他们的末日就到了。”

利用敌人的低迷士气乘胜追击,给他们以毁灭性的打击,这个思路当然有一定的道理。如果铁铉真的拿出这样魄力,历史也许会重新改写,但铁铉却认为:

“守卫济南城五个多月,士卒都非常辛苦,而南方将领才能有限,不能大用。不如固守济南,朱棣率北兵来作战时,使江淮一带早做准备。北兵过不了淮河,回来时一定要过济南,我引诱他们来打我,以逸待劳,这必定是个全胜之计。”

铁铉这个分析,也不是没有道理。历史是不能假设的,不能说铁铉的做法就一定不正确。只能说,冥冥之中,似乎真有定数。

这年九月,朱允炆命令大将军盛庸集合三十万兵马,再次北伐。同时派吴杰进兵定州,徐凯驻屯沧州,形成掎角之势,准备对北平发起合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