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帝是这样炼成的:朱棣的成功之路

二、夹河战役,坚持到底才能胜利

字体:16+-

三月十二日,朱棣听说盛庸主力进驻单家桥,立即准备由陈家渡过河迎战。但盛庸并没有出现在那里,情报显然出了问题。燕军没有遇到盛庸,却发现了一只猛虎。

打虎英雄武松的故事家喻户晓,但人家是孤身一人,用拳头打死的老虎。今天朱棣带着大队人马,碰上了一只饿虎,出于保护稀有动物、维护生态平衡的需要,朱棣应该把军粮拿出招待老虎,但他却想到了另一点,命令将其射杀。

当士兵们把血淋淋的老虎尸体拖到他面前时,朱棣立即拿出了道衍的腔调,客串了一把星相专家,向大家讲述了一番天降祥瑞的道理,告诉各位兄弟,敌人再可怕,也不如猛虎可怕,我们一定会像消灭老虎一样消灭他们。

三月二十日,朱棣收到了准确的情报,盛庸主力驻扎在了夹河(今河北武邑县南),于是立即命令部队开赴那里,两军的营地相距仅有四十里,一场大战一触即发。

对于朱棣来说,这是报他上次差点被捉的一箭之仇,这是还张玉为自己惨死的债,也是清理阻止自己南下的最大障碍。

这一次,朱棣的军队里没有了他最依赖的老将军张玉,却多了一个年轻人张辅,张玉的长子。张辅知道的是,老爸就是被这个盛庸害死的,仇是一定要报仇的;不知道的是,老爸是为救朱棣才冲进埋伏的,而朱棣其实早已经出来的。

作战需要双方的推动力,频繁互动,才能激发参与者的热情。如果双方的实力过于悬殊,只是一边忙着攻城拔寨,一边消极防守,被动挨打,则战争进程也会让人感觉索然无味。所以,有了盛庸这样的对手,总比李景隆来有意思得多。而对盛庸来说,上次让朱棣跑掉非常可惜,他希望能毕其役于一攻,永久性地解决问题。

其实对盛庸来说,东昌之战的获胜何尝又不是侥幸呢,他真以为自己的临战指挥能力已经高出朱棣了?

朱棣非常清楚这场战役的重要意义。他不得不一次次耐心地向军官们面授机宜。

他说:“贼兵每次列阵,都会把精锐部队放在前面,较为羸弱的部分放在后面。明天我们跟他们交手,必须把最好的士兵放在前面,先消灭了贼兵的精锐,剩下的不攻自败。中军距离敌人五六里布阵,我带着小股精兵,先靠近贼兵的主力,绕到他们的后面,就像关门一样,推着他们走五六里。贼兵一定会相当疲劳,我们的主力等他们过去一半之后,就动手修理他们。然后我也跟着回来,与你们形成合围之势,敌人主力必败。一定不要把贼兵逼得无路可走,让他们置之死地而后生。”

理论虽好,但直接把这帮兄弟听傻了,没办法,要是这帮粗人一听就明白,还能举一反三,那就不是朱棣的帮手,而是威胁了。

朱棣对于这次的战斗非常重视,当时没有高科技设备,没有PPT演示,朱棣因陋就简,拿出一支箭,就在地上画出了个地形图,给军官们现场指导。为了让这帮老粗彻底明白,他还把军官们实际组织起来,让他们模拟场景,现场演练一番,直到自己比较满意了,才安排大家休息。

时间来到了三月二十二日,朱棣的军队来到了夹河,朱棣知道盛庸不善用骑兵,他的强项在于火器,喜欢用上千只火铳手来招呼客人。为了对敌方情况进行了解,他决定派出三人三骑,对盛庸的战备情况进行现场侦察。

不过朱棣这个侦察小分队的组成人员,级别有一点高,因为其中有一个侦察兵,就是他本人。这可不是朱棣活得不耐烦了,因为朱棣知道,只有他最安全,只有他明军不敢开火,只有他随着携带着朱允炆颁发的免死金牌!

为了怕人搞不清他的身份,朱棣特意穿上了朱元璋赐给他的金盔铠甲,两个亲兵不干别的,就在他后面打着北平燕王的旗帜,让南军一眼就知道,这个留着长胡子的就是皇帝的四叔!可不能打哟。朱棣对于表明自己身份的态度如此认真,就差拿根毛笔在脸上直接写四个字“我是朱棣”了。

对于朱棣用这种方式来对自己进行火力侦察,盛庸多亏是参加战斗工作多年的老将军,有着很好的定力,不然非得当场吐血,昏倒过去不可。

既然还没有接到朝廷的新通知,那么就一定不能杀朱棣,否则就是抗旨了。于是,人类历史上最荒诞的一幕,就在夹河上演了。

成百上千端着火铳的明军,从家乡千里迢迢来到河北,就是为了追杀一个人,而当这个人就站在面前,一枪就能把他轰下马之时,你却只能对自己说:“不能冲动,打不得!”

于是,朱棣就带着两个手下,在盛庸的阵中潇洒地走了一圈,对敌人的阵地进行了认真的观察,虽然没有DV,没有数码相机,没能把关键细节录下来,但朱棣对于对方的人员布置,火力安排,营盘分布等等,都有了相当程度的了解。对于如何发动进攻,朱棣心里已经有了一定的规划。

朱棣三人没有久留,觉得看得差不多就撤,临走前,嘴里嘟囔着什么,好像丢下了一句:“你们的秘密我都知道了。马上我们就要进攻了,你们要小心哟!”

盛庸实在是忍无可忍了,你可以不尊重我,但不能污辱我!他传令,派一队骑兵,把那三个人给我抓回来!

对方是几百号人,而朱棣他们只有三个,并且没有火器,眼看敌人就要冲上来了,朱棣不慌不忙,在马上拉出了长弓。朱棣天生神力,在真定城下,他就有两百步外射杀敌兵的惊人纪录。这一次,他要让追赶的人付出代价。一箭射过去,追在最前面的人应声而倒。

后面的人一愣神,朱棣他们就跑开了,这帮人接着追,跑开了一段距离,朱棣又是一箭,又有一人惨叫着从马上摔下来了。这样一来一回搞了三次,吓得没人敢追了,眼睁睁看着朱棣完成了侦察任务。

戏弄了盛庸,重新回到本方阵地,朱棣并没有太过得意,他提醒自己的手下,必须打起十二分的精神,决战的时刻就要来到了!

朱棣决定从左翼发动攻击,他派出的是一万骑兵和五千步兵。步兵这次携带了一种新式武器,后来的历史学家给起了个名字叫木欑,用木头制成,长有七八尺,末端带有铁制的倒钉。不过这玩意打不死人,战场上又没有现成的庄稼可收,有什么用呢。

两军一交手,木欑的作用可就发挥出来了,因为盛庸的步兵喜欢用盾牌,燕军步兵就把手中的木欑纷纷丢过去,大多都能命中对方手的盾牌,盾牌虽然都是铁制的,但外面都要包皮革,木欑上面的倒钉,正好能扎进皮革表面。有些心急的士兵想取下木欑,但这些东西一旦钉上,真不好取下来,还直接妨碍了旁边的士兵,导致整个队形都受了影响——朱棣要的就是这个效果。

官军只有扔掉盾牌投入战斗,由于局面混乱,火器发射也很不方便,不但难以命中目标,反易误伤自己人。在这种情况下,燕军骑兵的威力就发挥出来了。

朱棣这一次又任命自己担任突击队队长,带着几百骑兵转了个大圈,绕到盛庸中军的背后,开始了疯狂进攻。搞不清对方实力的官军,居然被这几百人逼得直向后退,而在他们前面,朱能和张辅已经列好了阵势,一切似乎都按照昨天朱棣的规划进行,一切都在掌握之中。

谭渊看到左边的官军出现了溃败,兴致勃勃地带着几百个弟兄去清理门户,把朱棣昨天交待的任务完全忘了。他的骑兵追击那些扔了盾牌的步兵,当然是占了不少便宜,杀得正高兴时,冷不丁碰上一将前来阻挡,谭渊根本没有在意,习惯了拿刀砍人的人,根本意识不到有什么危险。

两个人上来打了一个照面,只交手了一个回合,就分出了胜负,而且分出了生死。

燕军中仅次于张玉和朱能的大将谭渊,就这么被人干掉了,对于朱棣当然是个重大的损失,但是他现在还顾不上悲伤,两军正处于最激烈的战斗时刻。

一刀杀掉谭渊的,是南军中的猛将庄得,他是盛庸派来帮助左军的,现在左军已经平安,但中军在朱棣与朱能的合围之下,显得阵脚有些慌乱。杀得兴起的庄得看到这种情况,立即又带人冲向了朱能的燕军主力。

庄得的加入,改变了战争的走向,让双方基本上处于一个平等的位置。打到这个份上,差不多算贴身肉搏了,朱棣的花样玩不出来,盛庸的火器也没有优势,双方完全是凭借意志力在拼命,谁要是先服软,等待他们的就会是无底的深渊。双方的死伤都非常严重,战地救护又很不给力,很多人不是当场被杀,而是因伤流血过多而死。

刚刚杀了谭渊的庄得,也很不幸运地收到了死神的通知,也许这就是宿命。

天慢慢黑了下来,已经很难看清双方盔甲上的标志,双方还在凭感觉搏杀,谁也不愿在气势上输给对手。无奈天太黑,现场没有照明条件,天上也没有月亮,最终战斗慢慢地停歇下来,双方各自回营,准备明日再战。

朱棣清点自己的队伍,发现跟在身边只有几十个弟兄了,眼看与其他人联络不上,他们就找了个平坦的地方露宿,让两个人担任哨兵,其他人席地就睡了。好在三月底的天气已经比较暖和,半夜的风吹在脸上并不扎人,辛苦了一天的他们,睡得都很踏实。

朱棣和这些士兵不同,他睡得很浅,在一个陌生的环境中,他保持着本能的警惕。东方出现了鱼肚白,一轮红日从云层中慢慢地钻了出来。远处传来了几声鸡叫,新的一天到来了,一股热血在朱棣胸中涌起,这一天,应该成为自己复仇的日子,这一天,应该成为改变战局的一天!

他抵制不住兴奋的心情,猛地站起身来,想观察一下战场。但就在这时,他突然发现,周围居然到处都是士兵,那些人的盔甲、武器和军旗,都和燕军的大不一样!

朱棣知道,昨天天太黑,自己和卫兵们居然与明军在一起休息,并且能和平相处。他马上悄悄叫醒了自己的手下,并告诉他们误入明军营中的事实。

朱棣的这些亲兵,当然没有主人的定力,一个个都紧张得不行。朱棣笑了:“你们觉得自己逃能逃得掉吗?”大家摇头。“你们敢不敢就这样杀出去?”大家又摇头:“恐怕凶多吉少,损失太多。”

朱棣这时候也不逗大家了,他又找了根木棍,在地上画了几画,告诉众人,应该这么这么办,大家一听,都非常佩服。

于是,朱棣带着众军兵整装上马,吹响进军的号角,摆好行军的队列,从军营中大大方方地奔驰而出。官军还没有搞清楚怎么回事,看着一队人马突然出发,而且其装束行头,不像自己这边的,带头的那位,胡子比关公还长,气度不凡,不对……怎么有些像叛军的头目朱棣呢?正愣神间,朱棣他们已经打马跑出去老远,再想追击,已经是鞭长莫及了。朱棣处乱不惊的领袖风范,又一次得到了最好的验证。

朱棣回到了自己的大营,与众将讨论下一步的战术。虽然谭渊已经为自己捐躯,可朱棣却依然要拿他当反面教材,他严肃地说:“昨天谭渊看见贼兵败走,出击的时机不对,动手太早,不仅没立功,反而丢了一条命。兵法上有重要的一条‘穷寇无遏’。我应当先告诉谭渊,让他耐心等待时机,等贼兵确实撤退时,再乘势攻击他们,一定会取胜,可惜啊,他不听我的话……”

众将都陷入了深思当中。朱棣猛地站了起来,声音也提高了:“昨天敌人虽然受了点小小挫折,但主力依然完整,今天必然要和我们拼命。大敌当前,我们必须做到随机应变,知道进攻与后退的时机,不能一味拼蛮力。”大家想起谭渊的教训,都连连称是。

朱棣最后布置了任务:“今天与贼兵交手,你们先要顶住他们的攻势,我带着精锐骑兵做机动,发现了敌人哪里有可乘之处,立即杀进去,给他们迎头痛击。两军相当,将勇者胜,这就是光武帝刘秀在昆阳大战中,用八千人击溃王寻一百万的关键!今天,我们消灭了盛庸,其重要性,不在昆阳大捷之下!”

朱棣在热烈的欢呼声中结束了自己的总结发言,但说归说,能不能做到呢,其实他自己也没有充分的把握。

这是一个普通的早晨,和煦的阳光照在大地上,郊外的空气十分新鲜,一阵轻风吹在脸上,让人感到很清爽很舒服,这样的天气,更适合情侣踏青,而不适合仇人火并。在这么和谐的背景下,几十万人却要为着他们主将的理想,进行一场最后的大决战。

两军摆开阵势,燕军在东北,官军在西南,这个阵势是双方默契的结果,双方的将领,也不会想到这个朝向会有什么深远的意义,更不会觉得能给自己带来什么灾难性后果。

朱能和张辅各领精兵,从两边同时对盛庸的阵营发起了猛攻。而朱棣自己,继续发扬从不正面出击,专门背后破坏的光荣传统,带着轻骑在战场上游弋,准备随时趁火打劫。

朱棣这种凡事亲力亲为的态度,在现代战争中当然没有任何必要,甚至会给军事指挥带来很大麻烦。但是在冷兵器时代,却对提升军队士气,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燕军士兵看着自己的老大都这么玩命地乱跑,自己不拼命杀敌也不好意思了。

当然还有一点,朱棣有朱允炆的免死金牌,可以有很大的活动空间,换成别人,就不能这么方便了。

这真是一场势均力敌的较量,据史书记载,从早上辰时(八点到十点)到下午未时(十四点到十六点),双方你来我往,互不相让,兵器碰撞发出的声音,把田里的老鼠,池塘里的青蛙都吓了出来,四散奔逃,还以为是唐山大地震提前发生了呢。阵前已经堆满了尸首,伤兵经过简单处理后继续战斗。

双方都已经是疲惫不堪,于是相当默契地各自休息片刻,然后起来再打。打着打着距离拉远了,又拉弓搭箭互相射击。一种无形的力量,支撑着双方的平衡,大家都知道,这种均势不可能永远持续下去,都咬着牙坚持,等着对方露出破绽。也许这时候,无意中飞过来的一只鸟,如果误啄了双方的指挥官,都可能改变战局。

平衡就是用来打破的,大家都渴望着这一时刻的到来,但它真的到来时,还是搞得人手足无措。大家都忙着战斗,根本没有主意,本来艳阳高照的晴天,已经慢慢变成了乌云密布的阴天。

转眼之间,猛烈的狂风卷起漫天的尘土,遮住了远处的风景,遮住了天上的云彩,甚至遮住了战士们的视线。只是,双方的感受并不相同,那是完全的两种感觉。

因为交战中的一方,正好站在下风口,猛烈的大风卷起的沙尘,直扑他们的脸颊,让他们根本睁不开眼睛,甚至拿不住兵器,而他们的对手,却站在上风口,借着风势,发动了更猛烈的进攻!

如果这是一场足球赛,还能有裁判站出来,果断地中止比赛,以保证竞争的公平,但在人命关天的生死决斗时,老天却很不公正地刮了场大风,让双方原来的平衡,在一转眼间的功夫完全破坏。

在白沟河大战时,就是因为大风吹倒了李景隆的帅旗,严重影响了明军的士气,造成了可怕的后果,但老天却从来没有搞平衡的意思,因为这风的风向,不偏不倚,就是东北风!简直就像和朱棣商量好的。

盛庸也许猜到了一切,却没有猜到大风,即使猜到大风,也未必相信,风居然准确地朝着自己的阵营猛吹,让敌人顺着风势猛攻。这场风实在是太诡异。难怪有人相信,是朱棣阵中有会作法的猛人,或者是道衍教会了朱棣,可以随心所欲地,像变魔术一样变出风来,那真的是太可怕了!

借着大风的帮助,朱棣下令发起总攻。燕军士气大振,高喊着活捉盛庸的口号奋力冲杀,官军抵抗不住,纷纷扔掉手中的兵器逃跑。最大的恐惧,就是恐惧本身。盛庸想证明自己比李景隆强,但面对大风的时候,他一样无能无力,当身边的部将不听使唤的时候,他一样干着急没办法。最后,他终于和前上司李景隆走上了同一条路——放弃大部队,带了几十个残兵,打马逃跑。这个溃败距离比马拉松赛跑还长,一直跑到德州,他们才停住脚。

借助风神帮忙的燕军占领了盛庸大营,不仅缴获了大量的武器装备,还在营中发现了大批的金银器皿和服装道具,原来这些都是盛庸特意准备的,经过东昌的胜利后,盛庸有些飘飘然,以为攻下北平,活捉朱棣已经为期不远,因此要带上这些东西,希望在彻底打败朱棣之后,在军中搞一个大派对。结果庆功会没开成,反而给朱棣留下了笑柄。

朱棣带着燕军,在风中忙活了大半天,当他们拖着疲惫的身子返回自己的大营时,居然被把门的拦住,不许朱棣进来。朱棣没有洗脸,加上战袍上全是尘土和血迹,年轻的卫兵当然认不出来。但是朱棣有自己标志性的大胡子,也有自己标志性的磁性声音,当他开口说话时,里面的人听了出来,大家看到朱棣这副模样,交换了一下眼色,都大笑起来。

朱棣用一场完胜,雪了东昌惨败的耻辱。而盛庸则为自己的骄傲和轻敌,付出了惨重的代价。当然,朱棣幸运地有了大风相助,但盛庸作为统帅,没有把天气状况考虑进去,恐怕也不能说就没有一点责任,你光说自己猜出中了开头,没有猜中结果,那是没用的。你打麻将,赢了大半夜,天亮时输了,那还是输了。

而且,盛庸急于和朱棣决战,没有和平安、吴杰的军队联手,也是失败的一个重要原因。他本来是应该等到援军到来之后,两面夹击朱棣才好。

平安和吴杰手下有十万兵马,驻扎在真定,他们本来已经在赶往夹河的路上了,听说盛庸已经失败,担心真定有失,中途又返回去了。这是两人犯下的又一个错误。燕军经过一场恶战,已经相当疲惫了,如果他们不是撤军,而是迅速投入战斗,很可能会给朱棣来个迎头痛击,甚至会改变夹河一战的结局。

当然,他们放过了朱棣,朱棣却一直惦记着他们。这个世界上被朱棣惦记过的人,大多数都没有好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