婚姻中的亲密关系

夫妻教育观念要保持一致

字体:16+-

有孩子的人都知道,在养育孩子的问题上,夫妻之间很容易发生争执和分歧。有的时候,甚至会演变成为一场家庭战争。其实,夫妻之间原本就是完全不同的陌生人,根本不可能做到绝对一致,所以在教育孩子这种大问题上存在不同的意见也就是正常的了。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教育孩子的时候有不同意见是好的,因为大多数人都没有做父母的经验,有不同的声音可以开拓人们的思维,使人们在考虑关于孩子教育的问题时能够更加周到全面。有的时候,人们的思维会受到一定的局限,不同的声音和意见恰巧能够使人们形成发散性思维,也许会有意外的收获呢!

尽管如此,夫妻还是应该在教育孩子的问题上达成一致,而且切勿当着孩子的面就教育问题发生争执。很多时候,我们会发现,孩子瞠目结舌地站在一边,而父母则面红耳赤地争吵着,全然不顾孩子的感受。这么做的结果会使孩子不知所措,不知道该听谁的。在教育孩子的问题上,最好的方法是夫妻之间先在私下沟通,等到达成一致、形成共识之后,再和孩子沟通,使孩子按照双方都觉得合适的道路发展自己。当然,假如孩子大了,除了要夫妻之间取得一致,还要征求孩子的意见,考虑孩子的心理需求。

人们常说:“三岁看大,七岁看老”,意思就是说孩子小时候形成的一些品德、性格和习惯,将会影响孩子的一生。细想起来,对于大多数人来说,那些至关重要的习惯品行的确都是在7岁正式入学以前养成的,而且,他们在学前所受的教育很大程度上都源于生活,来自父母的言传身教。所以说,生活就是教育,父母必须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因为这些都将对孩子的一生产生深远的影响。由此可见,家庭教育对于孩子的一生至关重要,作为家庭教育的承担者——父母,必须在教育孩子的问题上达成一致。

王献之是王羲之的第七个儿子,天资聪颖,很擅长草书隶书,而且也喜欢画画,他七八岁时就开始跟父亲学习书法。有一次,王羲之看献之正在聚精会神地练习书法,就悄无声息地走到他的背后,突然伸手去抽献之手中的毛笔。想不到,献之握笔很牢,父亲没能抽掉献之的笔。见此情形,父亲非常高兴地夸赞说:“此儿后当复有大名。”听了父亲的话之后,小献之心中窃喜。又有一次,羲之的一位朋友让献之在扇子上写字,献之挥笔就开始写,不小心滴下墨水污染了字,小献之非常聪明,赶紧画了一只栩栩如生的小牛。众人不由得对其赞不绝口。渐渐地,小献之开始骄傲了。见此情形,王羲之夫妇若有所思……

一天,小献之问母亲:“我只要再写上3年就能够学有所成了吧?”妈妈一语不发地摇摇头。献之接着问:“那么5年总可以了吧?”妈妈还是摇头。献之急了,说:“那您说到底要多久?”“你必须记住,只有写完院里的18缸水,你的字才能有血有肉、有筋有骨。”献之一回头,发现父亲站在他的背后。他虽然心中不服,但是却咬牙又练了5年。他把自己辛辛苦苦写好的字给父亲看,想不到的是,父亲非但没有夸奖他,反而一个劲儿地摇头。掀到一个“大”字,父亲随手在“大”字下添了一个点,就把其他字稿全部都退还给了献之。

小献之心中还是很不服气,又把自己所有的习字抱给母亲看,问:“我又苦练了5年,并且全都是按照父亲的字样练的。您觉得我和父亲的字还有什么不同?”母亲非常认真地看了3天,把献之所有的字都看了一遍,最后指着王羲之在“大”字下加的那个点儿说:“吾儿磨尽三缸水,唯有一点似羲之。”

献之听后彻底泄气了,说:“难啊!我什么时候才能有所成就呢?”母亲见他已经不再骄傲了,所以鼓励他说:“孩子,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你只要像这几年一样坚持不懈地勤学苦练,就一定能够成功!”

献之在母亲的鼓励下继续锲而不舍地苦练下去。功夫不负有心人,当他用尽了18缸水的时候,终于在书法上取得了突飞猛进的进步。后来,王献之的字练到了力透纸背、炉火纯青的程度,和父亲一起被人们称为“二王”。

当发现献之存在骄傲自满的情绪之后,王羲之和妻子达成了共识,用了整整几年的时间才把献之身上的傲气打磨掉。正是因为他们夫妇在教育孩子的问题上达成了一致,所以献之才在书法上取得辉煌的成就,与父亲一起被人们并称为“二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