货币的真相:货币规则如何改变你的生活

第二节 货币可以无中生有吗

字体:16+-

今天,绝大多数主权货币是无法兑换黄金的。你拿着美元也是无法到美联储兑换成黄金的。即使是在黄金市场上,1美元所对应的黄金数量也是变化的,当黄金价格上涨时,1美元所能买到的黄金就会减少。货币与贵金属之间不再挂钩,这就是信用货币。

你在银行的存款代表什么?当然是代表钱啊。钱太抽象,不好理解,好吧,我更正一下,你存折上的数字代表什么?我们还是从会计分录的角度看这个问题。当你拿着100元存进银行,对于银行来说,它的资产方增加一笔现金100元,而它的负债就是你的存款!如果一定要有所体现,那就是你存折上的数字。你的存款就是银行的负债,相当于银行给你开出一个借条,承诺任何时候(活期存款)或者一定期限后(定期存款)你可以兑换成钞票。

老板给你发工资,如果不是给你现金而是通过银行转账,银行的操作就是在你的银行户头上增加一笔钱(数字),老板的户头减少一笔钱。从这个简单的过程看,银行总负债没有变化,只是老板用银行负债(存款)支付了你的工资,银行对你的负债增加。整个过程只需要计算机上点几下就可以完成。

如果情况再复杂一点,如果你和老板不是在同一家银行开户,你在A银行开户,而老板是在B银行开户。好像也没多复杂,就从B银行划账到A银行嘛。但是这里涉及一个问题,老板的存款对应的是B银行的负债,而你的存款对应的是A银行的负债,看似简单的转账实质是将B银行对老板的负债转化为A银行对你的负债。A银行接受B银行的负债(工资从老板户头转到A银行),同时将对你增加负债(你在A银行存款增加)。显然银行之间不能交换各自对客户的负债,那怎么办?这时候就需要有银行共同接受的资产。

中央银行的一个作用就是解决这个问题。如果用政府负债(信用)来支持银行的负债(信用),也就解决了不同银行之间转账的问题。国家的信用是什么?就是你手上花花绿绿的钞票。一家银行规模再大,它都不能印钞,只有主权政府才有印钞的权力,而印钞的职能往往都是由中央银行承担。很多主权货币都有中央银行行长或者财政部长的签字,这就是欠条上欠款方负责人的签字。我们用现金交易,本质上是中央银行对我们负债的转移。但是与其他任何负债不一样的是,除了用它交税、偿还你欠国家的钱(相当于债务抵消)以外,这个负债是不用还的。你拿着印有美国财政部长签字的美元去找部长本人要求偿还,他偿还你的不过是另一张印有其本人签字的美元。大家可以登录中国人民银行的网站,查看“货币当局资产负债表”,记录中央银行发行现钞数量的“货币发行”一栏就是放在中央银行负债项下。

上面谈了,你在银行的存款对应的是银行对你的负债,这个债就是承诺随时将你的存款转化为现金,也就是将银行负债(信用)转化为国家负债(信用)。每个银行都在中央银行开有准备金账户,当A、B银行间发生转账的时候,中央银行会在B银行的存款准备金账户上减少一笔金额,在A银行的存款准备金账户上增加一笔金额。在这个过程中,看似是B的钱转给A,实际上则是中央银行减少一笔对B银行的负债,将这笔负债转给A银行。中央银行的总负债没有变,只是负债在A、B银行间发生了转移。对应的是,B银行的资产(存款准备金账户上的钱)减少,A银行的资产增加。

当你从银行取现金的时候,银行同样是将对你负债转化为中央银行对你的负债。你存折上的存款金额减少(银行对你的负债减少),手中有了一笔现金(中央银行对你的负债)。银行不能印钞,那么它付给你的现金是怎么来的呢?能印钞票的有且只有一个,银行的现金自然是找中央银行要的,中央银行提供给银行现金,同时在银行准备金账户上减少相应的金额。记住,银行是不能印钞的,所有的现金都是从中央银行那里获得的。

如果银行的准备金账户上的钱不够用怎么办?办法是有的,主要是三个。一个是银行将手中的资产卖给中央银行,比如将手中的债券卖给中央银行,中央银行就会在银行的准备金账户上增加一笔钱。从会计分录的角度看,中央银行资产增加一笔债券,负债增加一笔对银行的负债(银行准备金账户上的钱);而银行资产减少一笔债券,同时存款准备金账户上增加一笔相应的金额。而在这里,中央银行的负债(商业银行的存款准备金和公众持有的现金)就是前面提到过的基础货币。

中央银行通过买入(卖出)银行资产进而增加(减少)银行准备金的行为称之为“公开市场操作”。买入或卖出资产的价格就是一种利率调控行为。比如,当中央银行认为未来会有通货膨胀,就会低价卖出债券等资产,银行买入这些债券后,中央银行在银行的准备金账户上减少其卖出的金额,这样就起到回收基础货币的作用。同理,当中央银行认为未来会有通缩风险时,就会提高价格买入债券,并在银行的准备金账户上增加其买入的金额,进而起到投放基础货币的作用。与其他的货币调控手段相比,采用公开市场操作,中央银行具有主动性,买入卖出都是中央银行主动的行为。从量上看,买卖多少也是中央银行自主决定,因而可以对货币供应实行“微调”,不会对整个金融市场产生太大的影响。因此,公开市场操作是中央银行货币调控的主要手段,美国、日本等国的中央银行几乎每天都会进行公开市场操作。

另一个办法是找中央银行借钱,借钱分为有抵押的贷款和无抵押的贷款,其结果与第一个方法一样,银行的准备金账户上增加一笔金额。当然,根据借钱的期限不同,会划分为不同的货币政策工具。我们在财经媒体上常看到SLF(常备借贷便利,俗称“酸辣粉”)、MLF(中期借贷便利,俗称“麻辣粉”)就是期限不同的质押贷款。SLF的借款期限为1~3个月,是一种短期借款;MLF的期限则为3个月或6个月。他们的质押品一般为国债、中央银行票据、政策性金融债、高等级信用债等优质债券。此外,还有再贷款,这就是一种信用贷款。中央银行既可以通过对银行贷款的数量,又可以通过对银行贷款利率来调控货币供应。从这个角度看,中央银行可以说是“银行的银行”,充当“最后贷款人”的角色,而这一角色在危机中显得尤为重要。

最后就是找其他基础货币(准备金)富余的银行拆借。银行间的拆借并不涉及中央银行,基础货币总量并没有变化,只是在不同银行间发生变化。银行间相互拆借的市场叫做银行间同业拆借市场,资金拆借的利率叫做同业拆借利率。同业拆借的交易期限较短,属临时性的资金融通,我国同业拆借期限最长不超过4个月。

那中央银行的钱哪来的呢?是无中生有创造出来的!中央银行只需开动印钞机印就是,而在绝大多数情况下,银行如果不提取现金,连印都不用,只需按一下计算机改变银行准备金账户上的数字就可以了。这是在胡说八道吗?没有,真的没有。2009年3月12日,美联储主席伯南克在接受哥伦比亚广播公司电视采访时,记者问:“美联储使用税收收入进行支出吗?”伯南克回答:“不是税收收入。商业银行在美联储拥有自己的账户,就像你在一家商业银行里拥有账户一样。所以,如果要借钱给银行,我们只需使用计算机在它们的美联储账户上标注一笔款项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