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曼倒闭后,金融市场的混乱及其对实体经济的打击,使得美国政府最终决定对市场全面干预。对于摇摇欲坠的保险巨头美国国际集团(AIG),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宣布,授权纽约联储银行向陷于破产边缘的美国国际集团提供850亿美元紧急贷款(美国国际集团曾表示需要400亿美元的资金,仅一天后,这个数字就上升至850亿美元)。当然贷款不是白给的,公司股东必需为之前的冒险行为付出代价。作为贷款条件,美国政府将持有美国国际集团近80%的股份,正式接管这家全球最大的保险巨头。2012年12月11日,AIG正式对外宣布还清了全部美国国家援助,美国政府出清其所持有的AIG所有股票并盈利151亿美元。
不仅金融机构受到重创,美国大型企业也因无法在货币市场发行高等级票据融资而陷入困顿。2009年6月1日,美国通用汽车公司向纽约南区美国联邦破产法院申请破产保护,这是美国历史上第四大破产案。通用开始快速重组,美国政府将提供约300亿美元的资金援助确保其继续运营。重组后的新通用,美国政府和加拿大政府共持有72.5%的股份,汽车工人联合工会持股17.5%,债权人将获得10%的股权,通用成为名副其实的国有企业。此后随着汽车行业复苏,通用汽车走出困境并连续盈利,美国政府逐步出售手中通用汽车的股票,并于2013年12月9日出清了通用汽车最后一部分股份。与出售AIG股份不同的是,整个出售过程,美国政府亏损约105亿美元。
从2007年9月开始到2008年12月,美联储将基准利率由5.25%降到0,但是这依然无法抵消危机的冲击。美联储祭出“量化宽松”的大招,“量化宽松”此后成为财经界的高频词汇。
在实行零利率或近似零利率政策后,美联储通过购买国债等中长期债券,增加基础货币供给,向市场注入大量流动性资金,以鼓励开支和借贷。量化宽松被形容为人类史上最大的“货币实验”。其实最早提出这个概念的不是美国,而是日本。最早在2001年由日本央行提出,并于2001年到2006年首次使用。当然最引人关注的是美国的量宽。在此之前,中央银行主要通过商业银行间接地向经济体注入货币,然而商业银行由于风险规避并不会将美联储的钱拿到市场上购买资产,而是囤积在准备金账户上。
以2010年美国推出第二轮量化宽松的背景为例子。当时联邦基金利率接近零。自2008年第一轮量化宽松后,美国基础货币规模迅速扩大、增速大幅提高,基础货币规模从2008年9月的9124.23亿美元扩大到2010年2月的21404.72亿美元,增加了134.6%;基础货币同比增速也从危机前的2%~5%的水平,迅速提高到2009年5月的112%。但基础货币规模的大幅度扩张并没有引发货币供给的同步扩张,美国M1和M2余额仅从2008年9月的14585亿美元和78969亿美元扩大到2010年2月的17148亿美元和85457亿美元,分别增加了17.57%和8.22%,M1和M2增速也仅从2008年9月的6.37%和6.61%提高到2009年1月的14.76%和10.32%。2009年2月至2010年2月期间,基础货币仍保持高速增长状态,但M1和M2增速仍大幅度低于基础货币增速,期间基础货币月均同比增速为76.2%,M1和M2月均同比增速分别只有13.2%和6.8%。[21]
2010年2月以后基础货币增速下降,到2010年10月降为-1.9%,M1和M2再度进入低速增长状态,2010年3月到2010年10月期间M1和M2月均同比增速分别回调到5.9%和2.13%。与基础货币增速和M1、M2增速的巨大差距相对应,M1和M2的货币乘数(M1、M2余额与基础货币余额的比率)从2008年9月的1.6倍和8.65倍大幅度下降到2010年2月的0.8倍和3.99倍,分别下降了49.88%和53.87%。这种现象其实就是凯恩斯所说的“流动性陷阱”。
既然商业银行不愿意购买资产,那么美联储就绕过商业银行直接充当市场最大的“接盘侠”。信用货币体系下,中央银行是可以凭空制造货币的,在电子交易的情况下,甚至连钞票都不用印刷,零成本。央行通过量化宽松从金融机构处购买金融资产,这等于央行向金融机构提供了大量流动性机会,这有助于缓解在金融危机后处于去杠杆化状态下的金融机构面临的流动性紧缩,避免金融机构由于流动性匮乏而破产倒闭。加之,美联储在金融市场上大量购买长期国债与MBS等债券资产,一方面将会抬高这些债券的市场价值,另一方面可以降低这些债券的收益率。考虑到长期国债利率是一国金融市场上最重要的长期基准利率,而MBS利率直接决定了购房者的信贷成本,因此,量化宽松的一大目标是通过降低长期利率来鼓励居民负债消费与企业借款投资,从而刺激消费与投资增长。
美联储创新了对金融机构非常规性的流动性救助工具,如定期拍卖便利、定期证券借贷工具、一级交易商信贷工具、商业票据融资便利、货币市场投资者融资便利和定期资产支持证券贷款便利等。这些工具的作用主要有两个:扩大美联储可以购买的资产范围、增加美联储交易对手(不再限于银行)。创造如此多的货币政策工具的目的只有一个——向金融市场注入基础货币。
关于美国政府是否应该动用纳税人的钱去救助私人机构始终充满着巨大争议。普通民众觉得,华尔街因自身的贪婪以及不负责任的行为酿成金融危机,成千上万的普通民众因此失去工作、房子被拍卖,而华尔街的高管平日里拿着天价的年薪却无需为这次危机承担任何责任,政府的救助无异于对华尔街贪婪的纵容。这种愤怒和不满最终导致在2011年爆发了“占领华尔街运动”。但是许多经济学家和政府人士却认为救助市场是唯一的选择。因为如果任由这些机构倒闭,将会使美国陷入更深的衰退。2008年1~8月,美国非农就业总人数平均每月减少4万人,而雷曼破产后的半年间,非农就业总人数平均每月减少60万人。从成本上看,2009财年美国赤字总额为4500亿美元,仅仅6个月后,这一预测就上升到1.5万亿美元,足够救助10~15个雷曼。保尔森不救助雷曼的决定也一直被业内人士所诟病。
2010年7月,美国推出了《多德-弗兰克法案》,其要点包括扩大监管机构权力、设立新的消费者金融保护局和采纳“沃克尔法则”。“沃克尔法则”对商业银行从事自营交易进行了严格限制,规定商业银行从事私募股权基金和对冲基金的额度不得超过以一级资本净额的3%。资本充足率的要求提高了。新协议对核心一级资本充足率的要求从2%提升至7%,一级资本充足率由4%至8.5%,资本充足率由8%提升至10.5%。对流动性、拨备等监管指标也都提出了较高的要求。美国的确从危机中吸取了教训——有效期7年。2017年,美国总统特朗普签署了行政命令,要求全面重新审核2010年为应对全球金融危机而推出的《多德—弗兰克法案》。特朗普认为,这项金融监管法案是“一场灾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