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心

第九章静心是一杯酒

字体:16+-

1.人生得意须尽欢

说到酒,尤其是刚刚说过茶,再说酒,仿佛一下子俗了起来。在很多人头脑中,尤其是那些不好酒的人头脑中,这种念头可能更浓烈一些。这不能怪他们,现实生活中的确有太多与酒有关的丑事、恶事、不雅之事。有太多的酒友,碰在一起,就喝酒,喝个天翻地覆、喝个杯盘狼藉,喝个斯文扫地,喝个锒铛入狱。

然而这并不是酒的问题。“酒是色媒人”,这不假,但很多“风流”不也都是茶“说合”的吗?关键看人。若是君子,醉死也是君子。只有小人,才善于借酒装疯。

常言道:“民以食为天,食以酒为先。”酒的历史即使不早于茶,但也不会太晚。茶有静心之功,酒也有保健之效。此外,在古代,酒还有特殊的身份——祭祀用品,用来通神、祈福。时至今日,亲朋好友之间、同事客户之间、情人知己之间,小聚小饮,仍是再正常不过。不得不品尝孤独时,也可以独酌。酒,比茶更能深入人心,更能抚慰那些孤独的人。

网友们说:“哥喝的不是酒,是寂寞。”这不是调侃。一杯杯佳酿入喉,便不再是甘洌的酒,而是人世间的风风雨雨,百态中的苦辣酸甜。

酒能抚慰人,也能彼此抚慰。北方人喝酒时常说:“什么都别说了,都在酒里头。”的确,一切都在酒里头,人生都在酒里头。是朋友,够爽快,就干了这杯“什么都在里头”的酒。在身体允许的情况下,切不可玩什么“以茶代酒”。

“不懂酒的人不懂人生”。这话说得有点绝。不过,不懂酒的人,至少不懂酒中的人生。“醉里乾坤大,壶中日月长”,人生如酒,需要一种浪漫情怀,去点缀,去升华。

人生如酒,酒如社会。种种包装,种种档次,种种口味,恰如人生,千姿百态。每个人都希望自己是陈年佳酿,入口芬芳。可佳酿是时间的积淀,是岁月的洗礼。世界上,假酒泛滥,假冒伪劣泛滥,假道学泛滥,假美女泛滥,缺的无非是酒一样的真性情,实胸怀——谁说酒与静心无关?

人生需要积极进取。但征战人生之前,没有美酒饯行,岂不欠缺些豪情?功成名就之后,没有美酒庆功,岂不更令人遗憾?更何况,人生无奈,世事无常,“黄金榜上,失龙台望”乃正常现象,谁也不想把浮名换作浅斟低唱,但失望之余,还能浅斟,还能低唱,无疑也是人间千百种无奈中最好的一种。

人生得意须尽欢——这是李白《将进酒》中的名句。表面看来,是在宣扬一种及时行乐、得过且过的生活理念。其实不然,诗人在这里表达的是一种积极的人生观——人生苦短,但快乐应永恒。“对酒当歌,人生几何”,人活百岁,不过三万多天,白驹过隙,忽然而已。人,一定要在生活中寻找快乐,拥抱快活。而快活的日子,怎能没有酒,怎么没有酒友?

李白是诗仙,也是“酒中仙”,一生与酒为伴。得意时,他喝的是皇上赐的御酒,长安市上的高档酒,落魄的时候,喝的则是普通农家酿制的水酒,或许也不免囊中羞涩、无酒可饮的日子。但这并不重要。有酒的李白,是“尽欢”的李白;没酒的李白,也是得意的李白。不然怎么叫“仙”?你见过哪个神仙愁眉苦脸?

酒,在李白看来,不仅是杯中物,怀中物,更是自己欢乐人生的一种寄托。尽管他的人生也有莫大遗憾,但他懂得及时行乐,及时举杯,让快乐的日子更快乐,让不快乐的日子也快乐。

李白的诗篇,大多充满活力,洋溢着欢乐,用专业的话说,那叫“浪漫主义”,而所谓浪漫,其实就是理想,就是不现实。而现实中的李白,也并非无忧,他只是不把忧愁记挂心间。

李白有名句曰:“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后半句简直普及得成了顺口溜。但有了酒的李白想必不会如此。李白也说过:“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酒,是助兴的东西,而不是浇愁的东西。莫辜负了天地精华。

人们之所以喜欢李白,就在于他的作品中,少了些对“林花谢了春红,太匆匆”的感慨,多了些“人生得意须尽欢,莫待金樽空对月”的豪情。能欢乐时,就一定要欢乐。那样,在不欢乐的日子里,至少还有欢乐的回忆。

“人生得意须尽欢”,不同于“今朝有酒今朝醉”。人生在世,恰如李白,有得意,也有失意,得意的李白,我们或许不能比,但失意的李白,我们必须学。失意的李白,也是洒脱的李白,骄傲的李白。不能居庙堂之高,那就处江湖之远呗。对别人来说,那或许是一种无奈,是苦不堪言。但对李白来说,江湖不仅是精神的故乡,也是快乐的家园。官场与仕途,都是旅行。

假如真有时光隧道的话,相信很多人会选择穿越回唐朝,只为一睹李诗仙的风采,顺便问问他快乐的秘诀。但李诗仙多半会反问:找我干什么?赶紧去找自己的快乐家园。

2.壶酒兴国,杯酒亡身

在中国历史上,以酒误国、因酒亡国的例子不在少数,“爱美酒不爱江山”的人在更是史不绝书。在民间,也不乏贪杯误事、酒后乱性的教训,所以,提起酒,尤其是提起酒徒,人们很少有好印象。

不过,我们早就说过,这不意味着酒一定罪莫大焉。先人发明酒,绝不是让人们来误事的。有些人,不喝酒,照样误事、照样误国。

那么,有没有以酒兴国的呢?有。

这个唯一的反面教案的主人公就是以卧薪尝胆著称于史的越王勾践。话说公元前492 年,勾践被吴王阖闾打败,迫于无奈,带着妻子与大臣范蠡入吴国为质,卑躬屈膝,忍辱负重,终于让夫差相信了他的所谓“忠心”,放其回国。

回到越国后,勾践采纳范蠡与文种的建议,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发愤图强,一心报仇。其中很重要的一项措施就是“十年生聚”,简单来说就是鼓励百姓多生孩子——生男孩者,奖酒两壶,外带一只狗;生女孩者,奖酒两壶,外带一头猪。同时,对变相不生孩子即晚婚晚育者给以相应的处置,女子十七不嫁、男子二十不娶者,其父母皆有罪……就这样,在酒的号召下,越国人丁兴旺,粮库丰盈,兵强马壮,上下同心,不仅打败了吴国,血洗前耻,还一举灭亡了吴国,将吴国并入了越国的版图。越王勾践,也由此成为春秋时期的最后一位霸主。

必须承认,勾践最终得胜,靠的不是酒。正如酒本身并不会误国一样,酒本身也不会强国。关键要看酒在谁手里,怎么用。这正是兵法中所谓的“运用之妙,存乎一心”。

当然,“善泳者溺于水,善战者死于兵”。善饮者,也难保不醉,一醉,就难免误事。所以,对于酒,我们还是应该保持神经清醒。如果不善于自控,那么最好别喝。

关于酒,我的一位酒友有个高论。有一天,他大着舌头指着一个“二锅头”酒瓶说:“这人,还不如一个酒瓶。一斤白酒放到酒瓶里,它稳稳当当,啥事没有;可一斤白酒装到人肚子里,没事儿他也能给你找点事儿,降不住,嗯,降不住……”

人不如瓶——这个看似有点意思的理论,其实并非原创。中国古代先贤们早就认识到了酒精的巨大魔力,甚至早在夏朝建立初,当仪狄把中国第一杯酒奉献给大禹品尝之后,大禹就说:“后世必有以酒亡国者。”夏朝与商朝的覆灭,都与末任统治者嗜酒甚至嗜酒如命脱不开干系。因此,周朝代商后不久,实际领导人周公就发布了一项严厉的戒酒令,也即《尚书》中的《酒诰》。周公给出了N多个必须戒酒的理由:浪费粮食、有损威仪、荒废政务、上天震怒等等。

国外有一个关于酒的经典寓言:当初,当人们栽下葡萄树但葡萄树长得并不茂盛且不开花不结果时,魔鬼便来到人们面前说:“如果想让葡萄树长得茂盛,开花结果,就要允许我宰杀七种动物,然后用它们的血来浇灌葡萄树。”得到允许后,魔鬼便宰杀了狮子、狗熊、老虎、狼、狗、公鸡和狐狸。当这些动物的血液灌溉在葡萄树根上时,葡萄树立即焕发出勃勃生机,并随即结出了七种颜色的果实,世界上从而有了各种各样的酒,而喝醉酒的人们,就会有前述七种动物的丑行。具体说来,是酒醉之人混勇如狮子,野蛮似狗熊,蛮不讲理的嘶吼时像老虎,说话狠毒如豺狼,搏斗起来像疯狗,狡猾且极具报复心似狐狸,贪色如同公鸡——不管公鸡身边有多少母鸡,它还是会去侵扰、霸占邻居家的母鸡。

同样,我们在前面也讲过,酒并非没有一点好处。“古来圣贤皆寂寞,唯有饮者留其名。”尤其那些能饮又能写点什么的文人,在历史上可谓大大有名,比如据说有“百觚之量”的孔子,标榜“众人皆醉我独醒”也没少借酒浇愁的屈原,“对酒当歌”的曹操,“纳酒收学徒”的扬雄,唯愿“座上客常满,樽中酒不空”的孔融,“酒熟吾自斟”的陶渊明,“斗酒诗百篇”“举杯邀明月”的李白,“白日放歌须纵酒”的杜甫,“酒饮三杯气尚粗”的白居易,“把酒问青天”的苏东坡,“今宵酒醒何处”的柳永,“举家食粥酒常赊”的曹雪芹,“一壶浊酒尽余欢”的李叔同……个个都是酒徒与文学家气质兼备的大家。书法、绘画等传统艺术,也与酒密不可分,吴道子、黄公望、王羲之、怀素、张旭、徐渭、郑板桥,个个都是好饮者。

饮酒的另一个好处,是能激发人的豪情。用老百姓话说,那叫“酒壮怂人胆”;用张飞同志的话说,则是“厮杀汉怎能不饮酒?”荆柯刺秦王,有酒;关公斩华雄,有酒;梁山一百零八将,顿顿少不了酒……大军出征,要以酒壮军威;大军凯旋,要摆酒庆功勋;至于打醉拳,那更是离不了酒。

在上古时代,酒只是贵族阶级的专利。相应的,酒也就成了普通百姓的追求。在今天,还有一句话经常被人们挂在嘴边上:“吃香的,喝辣的。”香的大家都知道,但辣的是什么呢?自然是酒,难不成还是辣椒水?正是因为酒尤其是好酒难得,因此以酒待客,是中国家庭皆知的礼仪。有句话说得好:酒越喝越厚,钱越耍越薄(赌博)。在中国,凡是能坐到酒桌上喝酒的人,都可以称之为朋友,尽管这种“酒肉朋友”往往说过了就算,但至少比陌生人强;然而,再好的朋友一旦坐到赌桌上,一旦赢走朋友哪怕一分钱,这朋友估计是难做了。

酒就是这么一种神奇的**,它能让文人更文人,让艺术家更艺术家,让男人更男人,让陌生人变朋友,让酒肉朋友更进一步。当然也有人用酒浇愁,结果起了反作用,愁上加愁。但这不是酒的问题,而是人的问题。现代还时不时有些人渣以酒为名,帮犯罪犯子逃脱法律制裁,这更是对酒的亵渎。

话说到这个份上,自己都觉得像在给酒企做广告了。其实不然。我们的广告词永远都是——美酒虽好,不要贪杯!酒纵有千般妙处,终究还是可有可无的东西。没有酒,固然会让某些人提不起兴致;有了酒,也难免被某些人败了兴致。酒能激发文人的豪情,但不代表没有酒文人就写不出好东西。酒能激发将士们的血性,但有了酒不等于就能打胜仗。即便酒真的是艺术的催化剂,那也有其前提:你是不是个艺术家?

3.一杯酒,一杯人生

就从那首被无数人翻唱过的名曲《酒醉的探戈》说起吧:为什么是跳探戈?而不是跳交谊舞、霹雳舞、狐步舞、街舞?因为探戈最符合我们的生活之道。必须两个人一进一退,才能跳出感觉来。不然,你进他也进,撞头;你退他也退,没得跳了。为什么要跳酒醉的探戈呢?因为人生无非进退,但作为一个正常人,谁愿意一退再退呢?没有一种醉酒的情怀,微醺的状态,还是跳不下去,勉强跳也跳不了多久。

一杯酒,一个舞台。跳得好,皆大欢喜,兼济天下;跳不好,独善其身都难。中国历史上的大名人寇准,史书上说他生性豪放,热情好客,经常在家中设宴,与同僚夜宴。由于寇准的酒量不是一般的好,而且劝酒时往往先干为敬,因此经常喝得客人一塌糊涂。有一次,寇准向枢密副使曹利用敬酒,曹利用却不肯喝。寇准说:“我劝太尉饮酒,太尉怎么不喝呢?”曹利用却铁了心,就是不喝。寇准面子上挂不往了,他生气地说:“你这小子,竟敢如此无礼!”曹利用一听也火了,他站起来厉声回答:“皇上拔擢我曹某人在枢密院担任副使,相公却称我为小子,明天上朝时,我倒要当面问问皇上,这是何道理?”众人赶紧把二人劝开,但劝开的只是尴尬场面,从此以后曹利用把寇准当成了死对头,后来寇准被贬海南岛,就是曹利用罗织的罪名。

生活中,这样的例子也屡见不鲜。本来关系不错,但喝着酒、聊天天,却翻了脸,好事变成坏事,甚至酿成悲剧。其实,美酒当前,朋友环伺,拼得一醉又如何?当然,作为主人,也应明白,“热情好客”不等于让人一饮再饮,更不等于让人“敬酒不吃吃罚酒”。朋友不饮,也还是朋友。朋友不饮,或许是朋友身体或心情不适。是朋友,就该为朋友着想,而不是光想着自己的面子。

一杯酒,一杯社会。“诗佛”王维有诗云:“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这首诗,讲的是友情,讲的是真友情,讲的是别离在即的真友情。没有应酬,没有伤感,有的只是作者倾注在酒中的昂扬乐观。这首诗名唤《送元二使安西》,谁是元二?哪里是安西?不重要。元二可以是任何一个人,可以是古代人,也可以是现代人,可以是我们的朋友,也可以是即将成为朋友的人;安西也可以是任何一个地方,一个朋友即将去的地方,一个即将有朋友的地方。这样的酒,这样的友情,岂不快哉!

遗憾的是,生活中,那些“劝君更尽一杯酒”的人,往往不是我们的朋友,而是一些别有用心的人。他可能是有心把你灌醉看你出丑的人,也可能是出于生意上的考虑对你大献殷勤的人,还可能是对你怀有某种肮脏的目的的人。所谓“醉翁之意不在酒”也。对此,即使心知肚明,也不必过于激动。别人做得“醉翁”,你也做得。置身“酒友”之中,观酒场众生,看酒桌百态,看人们在酒精刺激下的真性情与酒局遮掩下的假嘴脸,这样的人生体验,岂是在别处可以体会的?

一杯酒,一杯哲学。什么是哲学?简单来说就是理性的思考。人生不过一杯酒,有时候苦,有时候甜,有时候寡淡,有时候醇香;有些人能够淡定地饮,慢慢地品,有些人却动辄摔杯砸碗。人生不过一杯酒,有些人小醉,有些人烂醉,有些人醉得不知今夕是何夕,有些人酒不醉人人自醉,有些人明明醉了还嚷我没醉。只有少数人,该醉时醉,该醒时醒,看似糊里糊涂,实则醉身不醉心。

一杯酒,一杯人生。在“无酒不成礼仪”的中国,中国人几乎从一出生就掉入了一张绵密的酒网。刚刚满月,就得摆“满月酒”;此后,逢年过节要喝酒,朋友小聚要喝酒,婚丧嫁娶要喝酒,金榜题名要喝酒,升官发财要喝酒……你可以不喝,但你难逃酒网,因为中国人凡事讲究个关系,社会就是一张巨大的关系网,而酒桌、酒局,就是这张网的关键节点。这样的酒局,恰如棋局,每个人都是棋子,一言一行,一举一动,举杯碰杯干杯,敬酒罚酒喝酒,都是落子的艺术,都是布局的艺术。一不小心,一着不慎,都有可能满盘皆输。

一杯酒,一座江湖。著名作家林清玄曾经在文中写到,有一次,他去探访病重的武侠小说大师古龙,见其书桌上摆着一幅字:“陌上发花,可以缓缓醉矣!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字的下方盖着一个古龙自刻的印章,上刻“一笑”二字。这个自刻的印章,古龙曾经把它送给了另一位武侠小说大师——倪匡,如今,又向倪匡要了回来。为什么呢?古龙解释道:“这幅字最能体现我这些年来的心境转变。过去开怀痛饮,是要掩饰内心的空虚,是‘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说是‘忍’,其实是‘不忍’,不情愿;后来身体不好,不能喝酒了,但看到陌上的花开,也可以醉了,境界高了一层。现在呢,只有‘一笑’,对任何事都能‘一笑置之’了……”

的确,每个人心中都有一座江湖,每个人身边都有一座江湖。有江湖,就有风波恶,风雨疾。不过没关系,人生不过一杯酒,能醉时,只需醉;世上难免烦心事,能笑时,一笑最好。

4.莫作人间第二杯

“莫作人间第二杯”一句,源自明代作家冯梦龙的《古今笑史》。冯氏在书中记载:明成化年间,汝宁有个姓杨的太守很清廉,但他的下属刘知县却很贪婪。有年冬天,杨太守微服私访,走到一百姓家中,这家的老太太招呼她的女儿给客人倒酒,说:“天气寒冷,喝杯酒暖暖吧。”酒瓶里的酒不多了,女儿先倒出了一杯清酒,说:“这一杯是杨太爷!”接着再倒出一杯,有些浑浊,说:“这个是刘太爷!”此事传开后,有人赋诗道:“凭谁寄语临民者,莫作人间第二杯。”

既然说到了诗,不妨来个古代戒贪诗大集锦:

唐代是我国诗歌史上的黄金时代,我国戒贪史上最著名的戒贪诗人陈璠也出生在唐代。史载陈璠出身“卒徒”,说白了原先就是个小卒,后来陈小卒靠着溜须拍马、曲意逢迎,逐步混到了太守的高位。由于大肆贪腐,陈太守最终被判处以极刑,临刑前,本不以文墨见长的他竟向狱卒索要纸笔,写了一首绝命诗:“积玉堆金官又崇,祸来倏忽变成空。五年荣贵今何在?不异南柯一梦中。”此诗言简意赅,而且称得上“功夫在诗外”,然而没有丝毫的觉醒,没有意识到自己的“祸”正是因为“积玉堆金”所致。

第二位出场的是北宋奸相蔡京,关于他的贪,单是《水浒传》中就令人发指:每年都过生日,旁人不说,其女婿梁中书都送了十万贯钱的“生辰纲”。但由于宋徽宗与他是艺术领域的知己,他又擅长奉承拍马,因此在徽宗没倒台之前,蔡京是想贪多少就贪多少,除了梁山好汉能打劫他,旁人都是敢怒不敢言。然而历史是最严明的审判官,出来混,总是要还的。公元1125年冬,金兵大举南侵,徽宗在金兵兵临城下时,慌慌张张把帝位传给儿子钦宗,带着蔡京等一帮宠臣南逃。他们前脚刚走,开封的太学生陈东等人便联名上书钦宗,要求严惩以蔡京为首的“六贼”。钦宗迫于情势,下令把蔡京流放到海南岛。蔡京在流放途中死于潭州(今长沙)。在潭州,蔡京留下了自己生命中的绝笔——《西江月》:

“八十一年住世,四千里外无家。如今流落向天涯,梦到瑶池阙下。玉殿五回命相,彤庭几度宣麻。止因贪恋此荣华,便有如今事也。”

且不论这首词写得如何,至少蔡京找到了自己人生悲剧的原因,那就是“贪恋荣华”,尽管这种反省失之肤浅——他岂止是贪恋荣华,他是如假包换的祸国殃民!

说到贪官,必然绕不过清代大贪官和珅。仗着自己的才华和圆滑,和珅深得乾隆宠信,大清国上上下下,里里外外,没有一处不是他和中堂发财的地方。嘉庆帝上台后,光是白银,就从和珅家抄出了八亿两之多。而这位大贪官在等待处死的时光里,也写下了一首绝命诗:“月色明如许,嗟尔困不伸。百年原是梦,卅载枉劳神。室暗难挨暮,墙高不见春。星辰环冷月,缧绁泣孤臣。对景伤前事,怀才误此身。余生烊无几,辜负九重仁。”与前面提到过的陈璠一样,和大人也是至死不悟,并不认为是贪心害了自己,而是觉得自己满身是才,以致“怀才误此身”。

关于中国古代究竟有没有清官的问题,坊间一直争论不休。纵观史册,我们应该客观地承认,历史上的清官尽管很少,但终究是存在的。会写诗的清官也不乏其人,如明代监察御史吴纳,他曾受朝廷之命巡视贵州,考察“三司”吏治。在贵州考查之际,一切如常,但等返京的吴纳行至四川境内时,后面送来了一份姗姗来迟的大礼——黄金百两。吴纳不肯收受,而是命随从取来文房四宝,即兴在礼盒上赋诗一首:“萧萧行李向东还,要讨前途最险滩。若有赃私并土物,任从沉在碧波间。”

当今时代,古体诗早就不流行了,不过擅长古体诗的贪官比例却是不小。有着广西第一贪之称的玉林市委原书记李乘龙在临刑前曾写过一首诗:“钱遮眼睛头发昏,官迷心窍人沉沦。只因留恋名利地,终究成为犯罪身。功名利禄如粪土,富贵荣华似浮云。如君能出赉赦手,脱胎换骨重卧薪。”这首诗,除了首联略显垃圾外,应该称得上对仗工整,甚至可以说是旁征博引,朗朗上口,然而给这个敲骨吸髓的巨贪以机会(赉赦手),让他“重卧薪”,岂不是让全国人民都没了活路?!

号称“红包书记”的福建省政和县原县委书记丁仰宁,不仅以 “当官不发财,请我都不来” 为座右铭,身陷囹圄后也写了一首诗:“三年光阴似飞梭,断送前程一瞬间,不该当初图名利,党的重托抛一边。”也许是贪腐败额度“较小”,身在牢房还在为自己的“前程”深表遗憾。“当官不发财,请我都不来”——你的“前程”不就是发财吗?如此前程,岂有不断送之理?!

至于那些不会写诗的现代贪官们,也各有各的才艺表演。如2000年3月被依法执行死刑的原江西省副省长胡长清曾说:“我是书法家,求你们不要杀我,我就留在这里,免费给你们写字,天天写。”如果“书法家”可免罪,当初蔡京还用得着写《西江月》?人家的字不比你写得好?!另一玉林贪官徐炳松则说:“我受贿这么多钱,官是不能当了,希望能给我几十亩试验田,我做个农民,用高科技来种田,为国家做点贡献。”用网友们的话说:他把善良的农民看成什么呢?这是对农民的作践!最有意思的是贪官李雄,他说:“如果法律允许戴罪立功,比如上前线扫地雷什么的,我将毫不犹豫地前行。”慢说中国现在不需要扫地雷,就是需要,也有的是大好男儿,作为贪官,该接受什么惩罚就接受什么惩罚吧!

上述这些,跟酒有关系吗?读者不禁要问。当然有。笼统地说:但凡贪官,鲜有不胡吃海喝之辈。古代的商纣王,顶多是建个酒池,现代某些贪官的策略,则是直接建个酒厂,想喝了,随时去到厂里“指导工作”。另外,无论是官场,还是民间,普遍存在着“吃点喝点不算啥,只要不往自己口袋里装就不算贪”的思想,受此影响,不管是有钱的地区,还是没钱的地区,甚至贫困地区,拿着国家的救济款,也照吃照喝,还美其名曰“工作需要”。实事求是地说,在“无酒不成礼仪”的中国,不管是不是为公事,吃顿便饭,喝杯薄酒,都并无不妥,我们也远没苛刻到让所有公务员与酒严格划清界限的程度,我们只是提醒:很多贪官,并非一开始就是贪官。他们正如某些原本不想喝醉且对自己的酒量非常自信的酒徒一样,过于相信自己的“定力”,结果一杯一杯再一杯,从浅尝到痛饮,从微醺至烂醉,直至烂到骨髓,无药可治。

5.与往事干杯

网上有一个寓言:

一个失意的美国青年,接连好几天去一家酒吧喝闷酒。酒吧老板是个善良的中年人,他找了个机会,走上前去小心问道:“小伙子,你遇到什么烦心事了吗?说说看,或许我能帮你。”

年轻人淡淡地扫了他一眼:“我的问题太多了,没有人能帮我解决。”

老板并不介意,进一步解释:“我十几岁就出门打天下,年轻时也有过你这种感觉。后来一位高人指点过我。明天,如果可以的话,我带你去一个地方。他曾带我去过那儿,到那里能解决你所有的烦恼……”

年轻人终于点了点头。

第二天,他们如约出发。年轻人做梦也没想到,酒吧老板竟把他带进了一座墓地。老板指着一座还摆着花圈的新坟,感慨地说:“躺在这里面是没有任何问题的……人生就是不断遭遇问题并解决问题。有些问题可能解决不了,但它们都已经过去了,过去的就让它过去,别让它成为今天的问题……”

年轻人豁然开朗。

的确,人生如河流,逝者如斯夫。过去的日子,不能重来,无法改变,睁开眼,又是灿烂的一天,何必为过去唏嘘不已?

姜育桓在歌中唱道:“人生就像就像酒,有的苦,有的烈,这样的滋味,你我早晚要体会。”既然伤心总是难免的,为这难免的伤心而伤心,岂不是很不明智?我们都从昨日的风雨中走来,我们都饮过各自的苦酒,但过去已经过去,苦酒已经饮下,再次回顾,只能是徒增伤悲。

我们也不乏美丽的过往,但过往再美丽也是过往,多么留恋,也无法放到今天。而且,忘不掉过往,只会影响你对今天的感受。所以,如果不想自己的人生充满惆怅,无论过去好与不好,都不要再去回忆。

在中国,人们普遍称计算机为“电脑”,这着实比它的原名更贴切。我们的大脑,就像电脑一样,随时随地都在生成着一系列的文件,有开心的,有不开心的,也有介于两者之间的,还有两者兼而有之的,这些文件,都是令人无法静心的杂念,让人悲观、痛苦、消极、沮丧,或者兴奋、亢奋、激动莫名。在电脑中,此类文件称之为“垃圾文件”,如果太多,就会影响电脑运行。同样,人脑中如果装了太多的事情,也会阻塞,导致心情郁结,智慧不通。有时候,我们明明很开心,但突然有些过往像“弹窗广告”一样蹦出来,让我们瞬间远离快乐、宁静的生活。所以,要想静心,第一步就是要随时随地清理头脑中的垃圾软件。

相比较而言,让大多人的生活运行不畅的,往往是那些不开心的过往。而一些开心的记忆,尽管也会影响生活的运行,但大多数情况下并无伤大雅。所以,静心的关键,在于放下不开心的往事。

“放下”是个热词,很多学者,很多书籍都在教人“放下”。那么,如何才能放下呢?有些东西之所以让人记忆犹新,就在于它们在当时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岂是说放下就能放下的?其实,这里所说的“放下”,并非生活中让人像放下一些东西那样放下,而是一种接纳。一个人,只有在完整地接纳过去及即将过去的一切的情况下,才能做到真正的放下。换言之,我们要接纳过去,放下对过去的不满与纠结,同时放下对当下及未来过多的期盼。做到了这一点,就能平静、安心。

笔者的老家有句大俗话:“早知道尿炕,就在筛子里睡觉。”与之类似,不知炕为何物的美国人也有一句俗谚:“别为打翻的牛奶哭泣。”人生免不了失意,因为人生除了得意就是失意。换言之,人生的一半是失意。如果总是对那些已经失去的机会、做错的事情、无法挽回的严重后果耿耿于怀,摆明了是跟自己过不去,自寻烦恼。用西方人的话说,很多事情由不得我们做主,很多错误都是上帝的错误。用中国人的话说,那叫老天爷不开眼。

很多人都听过《诺亚方舟》的故事:

上帝创造了世间万物和亚当、夏娃后,为他们在东方的伊甸造了一个乐园,让他们修葺并看守园子,但夏娃受魔鬼**,与亚当一起偷吃了禁果,犯了“原罪”,因此被逐出伊甸园。后来,亚当和夏娃的子女生生不息,遍布大地。但自从他们的长子该隐诛杀了亲弟弟之后,人类便拉开了罪恶的序幕。上帝看到这些非常后悔,决定发动洪水毁掉人类。但他有个虔诚的信徒——诺亚,上帝想让他活下来,便让他准备一条方舟,并把世上所有的生物都放一对在舟内,嘱咐他2月17日那一天驾舟逃生,并一再告诫他逃的时候绝对不可以回头看村庄。谁知在逃跑途中,诺亚的妻子忍不住回头看了一眼,立即化作石像。诺亚和三个儿子、儿媳跑进了方舟。一声巨响之后,大水四处泛滥,淹没了一切……

之所以在此复述这个圣经故事,就是要借它告诫各位:天若有情天亦老,世事无法按我们希望的那样安排。不管过去怎样,都已成为历史。既然已经幸运地逃离到了今时今日,就不要再回头看了。否则,我们的生活注定要变得石像般僵硬。

我的一位酒友也曾打过一个比方:人生就像一个大酒碗,当你走到了碗底的时候,无论选择往哪个方向走,都是向上走。但你若忘不了过往,待在碗底不动,结局只能是被过往溺毙。说得多好!古人也说:昨日种种昨日死,今日种种今日生。昨日已成历史,往事不必再提,人,只有痛痛快快地与往事干杯,立足当下,放眼今朝,才能活出一个生机勃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