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上最强县令

第24章 劝学

字体:16+-

“林宋,凡事都要将证据的,你有证据证明我干了你所说的那些事情了吗?”钟有良一副死猪不怕开水烫的样子。

林宋摇了摇头,其实他是有证据的,就是钟有良床板下的白银。

而且那些白银,钟有良完全说不清楚来历。

一抓一个准。

“钟有良,奉劝你这几天安安心心地做好你自己的本职工作。”

撇了一眼钟有良后,林宋就带着刘青竹走了过去。

钟有良不过跳梁小丑,在他看来完全没必要放在心上。

这几天,第一位的,肯定是等待郑克云过来。

第二位的,是等待粮铺那边的线索。

……

两天转眼过去,林宋带人征税不成的事情,逐渐在太平县内流传了开来。

一时间,针对林宋的各种污蔑,都传扬了起来。

甚至还有不少士子,跑到灵清阁专门写诗骂林宋这个县令。

最后收集众人骂林宋的诗作,弄了一个诗集,小范围地传播了起来。

林宋心里门清,这些人的所作所为,肯定是受人指使,四大家族、钟有良,都有份。

但他现在地操心粮铺的事情,以及和李二虎制定在有了兵力后的计划,所以都没顾得上去管。

“那粮马车,还停在那里?”

几乎每过几个时辰,林宋都要找李二虎问一遍。

即是心急,也是担忧。

两天的时间,那两粮车在搬完粮食后,马就被牵了进去,而车架一直留在外面。

车夫的身影,安排盯梢的人也能时常见到,但对方却没有任何的动作。

要么不出现,要么就是充当小二。

林宋甚至也偷偷过去看了一眼,最后无奈地打道回府。

难道是被发现了?

但不应该啊……

盯梢的人,都是李二虎找的信得过的人,有时候甚至找的是他的亲朋。

而且半天一换,没理由会被发现。

“回大人,那马车终于动了。”李二虎都差点要喜极而泣,实在是等了两天,耐心都要等没了。

“拉了十多袋粮食,最后停在了张家门口。”

“张家门口?”

林宋一愣,张家这是在搞什么?

自家粮铺给自己家运粮?没吃的了?

不可能啊,张家那大宅院,本身就修了一个不小的仓库,屯的粮食肯定不会不够用。

事出反常必有妖,这里面绝对有问题!

不过信息太少,一时间林宋也得不出什么结论。

“禀告大人,指挥使大人登门拜访!”

“快请,不,我亲自迎接!”

盼星星盼月亮,他这是终于把郑克云给盼来了。

如果郑克云再不来,他都有心直接去灵清阁了。

“郑大人大驾光临,我这县衙是蓬荜生辉啊!”

嘴上说着客气话,林宋笑逐颜开地迎了上去。

“哈哈,林大人说笑了,隔了两天才来,还请林大人不要见怪!”

看郑克云这态度,估计是药没有问题,而且也起了效用。

今天,应该就可以敲定好跟郑克云借兵的事情。

郑克云这两天的时间,可不仅仅只是在等待林宋开的药方有没有成效。

有鉴于之前对林宋的印象,和有人送过来的,关于林宋的黑历史,他专门派人去彻底地查了一下。

黑历史是真的,林宋在之前确实是一个贪图享乐,鱼肉百姓的贪官,但他最近突然就转了性,巧破案件,惩治恶徒,亲自视察秋收,又强硬去张家征税。

颇有励精图治的迹象。

所以郑克云此时才会表现的亲近随和。

“林大人,这是吾等后学末进为您所写的诗作,还请林大人不吝赐教。”

正待请郑克云去府内详谈时,一群身穿长衫儒袍的年轻人从旁边窜了出来。

为首的一个士子,手里拿着一本小册子,他说的话虽然谦恭,但态度却是颇为倨傲。

林宋一愣,下意识地伸手接了过来。

不过很快他就后悔了。

这帮读书人,这两天一直在灵清阁作诗抨击他。如果他没有猜错的话,这本小册子,就是眼前这帮人写的那些讽刺他的诗。

犹豫了一下,林宋还是翻开小册子,粗略地看了起来。

总共十三首诗,有讽刺他贪财的,有讽刺他鱼肉百姓的,有讽刺他在其位不谋其政的,有讽刺他贪恋女色。

更过分的,还有嘲讽他短小的。

林宋脸一黑,心里骂了前身无数句。

有心将那册子扔到地上,然后拂袖而去,但看到郑克云也是一脸好奇地关注着他,最后还是忍了下来。

林宋甚至猜测,这些读书人今日来这里,恐怕少不了郑克云暗地里派人推波助澜。

“林大人即已看完,还请不吝点评一番。”

看到林宋看完,为首的读书人立即出言说道。

你咋就这么讨嫌呢?

林宋现在甚至都想搬出前世朱元璋的那首打油诗,好好地骂一顿这帮读书人。

叽叽喳喳几只鸦,满嘴喷粪叫呱呱。今日暂别寻开心,明早个个烂嘴丫。

很符合他现在的想法。

只不过也就是想想。

这种诗,也就只有朱元璋敢写,也敢传播出去。

他若写了,那以后在大周朝就没得混了。

此时这周围的人越聚越多,不少的百姓将这围的几近水泄不通。

交头接耳地议论声,吵得林宋脑海中一阵嗡嗡声。

看来今天,他必须得要做出一番应对才行,否则这件事情只会越闹越大,他先前积累的一些名声,必定会消散一空。

而最为关键的是,如果处理不好,就过不了郑克云这一关。

虽然郑克云应该不会食言,但借到的部队如果不配合,那也是一个麻烦。

暗自思忖了一番,林宋诚恳地说道:“这本书册,吾当常带身旁,日三省,明己身。”

林宋的话,说的很平静,但对于一众读书人而言,却有如雷霆震喝。

一时间,他们都呆滞在原地。

想过林宋会恼羞成怒,将他们赶走;想过林宋会拒不承认,说他们污蔑。

但从没有想过,林宋竟然会虚怀若谷地接受,还说要拿那本骂他的诗集,用来反省自己?

原先准备好的措辞,此时全都派不上用场了。

林宋心中暗笑,但依旧沉稳地说道:“本官当这县令的时间不长,一向未顾得上劝学劝桑。今日得空,也就送各位一首劝学诗。”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这是前世朱熹的诗,但这一世没有朱熹,林宋自然就厚着脸皮据为己有。

如果不是记得不太清晰了,他甚至都想把荀子的那篇《劝学》给搬出来,好好地装个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