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官家来说,钱的问题还真不是问题。
就说太后回銮这件事,当然用度浩繁,但进项也不少,四面八方的献助,如天花乱坠,简直让官家应接不暇。拍马屁的诀窍,一个是要看得准,一个是要赶得早,这两点有幸都被江南东路转运使王包揽了。早在四月十八日,他就第一个站出来,“献本司银钱十万缗两,以助奉迎两宫之费”。这里顺便交代一下,不是奉迎韦太后吗?怎么变成了“两宫”呢?原来这次一起南归的还有一个郑太后,只不过不是人,而是棺材——她五年前就死在金国了,但名义上还是要说奉迎“两宫”。王是秦桧的大舅子,自会得风气之先;江南东路转运司又不差钱,拿公家的钱来博取皇上的欢心和个人的荣华富贵,比把钱直接放进自己的口袋还要合算,这种世界上最保险的投资,何乐而不为呢?官家当然很高兴,但还是说了一通冠冕堂皇的话,要求下面献助的钱须在正常的赋税之内,不得另外取之于民、增加群众负担,“庶几副朕爱民之意”。这就有点自欺欺人了,转运司的钱是从哪里来的,不取之于民,难道他王某人还会掏自己的腰包不成?但不管怎么说,此门一开,“自是四方率皆献助矣”。各级州府自然都要有所表示,而出手又大都在三五万之间,因为谁也不敢抢了王?的风头。这就是说,即使是拍马屁,也还有个资格问题,王?献了十万,你钱再多也只能矮他一头,等而下之。
半个月以后,朝廷发表了一批升迁的官员,其中有一个叫陈榷的人,原先是池州知州,这次“特迁一官”。在中央文件中,其他被提拔的官员都没有说明理由,只有在陈榷的名下多了一段奖谕,略云:“时四方皆以奉迎东朝之故有所献,并赐诏书奖谕尚书省言:‘池最小郡,而桷能体国。’故迁之。”东朝即东宫,亦指太后,汉代太后居长乐宫,在未央宫东,故有此称。陈榷到底献了多少钱,文件中没有说,但肯定是癞蛤蟆垫床脚——硬撑,和池州的经济实力严重不相称。这又一次雄辩地证明,用老百姓的血汗钱来谋取官员个人的前程,不仅放之四海而皆准,而且怎样做也不为过分。那么官家此举,是不是要把献助之风更加广泛深入地刮向基层呢?不好说。但其客观效果应该不用怀疑。
这样到了五月二十五日,各方面的献助已大体见底,可以告一段落了。官家在临朝时轻描淡写地作了个小结,叫户部把各地献助的钱放在一起,作奉迎之资,专款专用。如有结余,“则留以备他日缓急”。最后,他当然还忘不了自我表白一番:
盖朕念斯民常以横敛为戒也。
念兹在兹者,小民百姓也,真是皇恩浩**啊!
这期间还有一桩大事,五月二十一日是官家的生日——天申节。古时候没有国庆节,因为朕即国家,帝王的生日就相当于国庆节,每年的这一天都要大庆的,廷臣和地方官还要具表称贺并备办礼品。过生日送礼,这是人之常情。但人与人不同,给皇室送礼不叫送,叫献,这是恭敬庄严的意思,也是无代价无保留心甘情愿的意思,“献礼”这个词大概就是这样来的。每当献礼,便成了臣下竞相表演博取欢心的绝好机会,一时悠悠万事,唯此为大;衮衮诸公,各显创意,献礼成了一场用华丽的颂词和别出心裁的礼品精心包装的盛大马屁。
但颂词尽管华丽,都有固定的格式;礼品尽管别出心裁,都少不了一样东西:如意。这个如意原本是挠痒痒的工具,其原始形制和质地都很朴素。后来借助贵族和皇室的奢华,渐渐演变成了一种徒有其形、没有多大实用价值的案头清供。《晋书》中说东晋大将军王敦喜欢“咏魏武帝乐府歌,以如意打唾壶为节”。这种事情虽然很搞笑,但至少说明那时候的贵族是很喜欢把玩如意的,至于为什么要用它去敲击不大干净的痰盂,那就说不清了。如意的名字好,给皇帝进献如意庆贺生日,几乎成了定制。是啊,世界上还有什么比如意更“如意”的呢?直到现在,人们在过年过节互致贺词时,只一句“万事如意”,就什么都有了。
这一年的天申节有点低调,甚至有点冷清。四月下旬,金国通报了皇后邢氏的死讯。邢氏是官家在康邸时的元配,靖康之难后被掳北去。官家即位后,遥册为皇后。这个徒有其名的皇后在金人的洗衣院里苦熬了十二个年头,绍兴九年死于五国城。但金人也懒得通报一声——当时在他们奴役下的赵宋皇室成员有三千多人,隔三差五地死几个算不上什么事。但现在两国签了和约,金国突然想起来死鬼当中有一个是皇后,该向人家打个招呼。这个招呼一打,官家的天申节就不能大庆了。人虽然三年前就死了,但南宋方面只能“以闻哀日为大忌”,像模像样地举办丧仪。官家是个很重感情的人——至少他要表现得是这样的,现在皇后的丧仪刚刚过去,再接着举办自己的生日庆典显然是不合适的。他诏令下面的献礼活动一概减免。但随后又有内侍放出风来,说进奉如意不在减免之列。大概正因为有了皇后上仙这样的不如意之事,才需要下面进奉如意来冲解不祥吧。
那么就进奉如意吧。
如果有人认为这下官员们可以省心一点,那肯定错了。往年献礼,虽说都要别出心裁,但地方官员贡呈的礼品还是以本地的名优土特产为主,中央大员们则无非古玩字画,这些都是手到擒来的,并不太难。现在大家都进如意,要标新立异反倒不容易了。就那么个勾尾曲柄、头作灵芝或云叶状的小玩意,你还能变出什么花样来吗?那么所谓的出彩就只能在质地上做文章了。如意的材质可以是木头、竹片,或陶瓷兽骨,也可以是金银、玉石,或象牙犀角。这就是说,可以很寻常,也可以很华贵。甚至还可以镶嵌珍珠宝石,总之不管你有多少钱都可以往上面装,就看你的着意了。有一段时间,从融和坊到市南坊一带的古玩铺子冠盖云集,以至只能把打烊时间大幅度地推迟,平日里少有问津的如意成了最抢手的热门货。而且买主们走的都是高端路线,越是贵重的越是受到追捧。古董商们一个个比过年还要开心,整日里送往迎来,笑逐颜开。不用说,他们也是如意的一群。
此时是五月下旬,时近夏至。在这个季节,乡村里的农夫们正在收获麦子、油菜和蚕茧,而刚刚跨进三十六岁的官家则在宫中收获了一堆珠光宝气的如意。这就正如一句俗话所说的:萝卜青菜,各有所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