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干部考察材料是一种格式化应用文,题目为“×××同志考察材料”;正文部分三个层次,即德能勤绩廉情况、不足之处、民主推荐和谈话情况;结尾处为考察人落款。
起草考察材料的基本要求,是全面、客观、准确地反映被考察人的情况。要防止出现以下问题:
一是对考察对象政治表现的表述概念化、雷同化。评价某人政治上行不行,几乎千篇一律:“该同志能认真贯彻执行……认真学习……理论,与……保持高度一致……”这些当然都是重要的,但除了这些话好像就没有其他的话好说了。本来,政治表现是具体的、多样性的,完全可以用多种方法、从多个角度来表述,比如“政治上忠诚、坚定、可靠”“政治意识、大局意识和党风党性观念强,能用共产党员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这样既避免了千人一面地说套话,又使政治表现更为清晰、具体。
二是对考察对象综合素质的评价失准、失真。评价一个干部,德、能、勤、绩、廉各方面都要涉及,应力求客观、真实。这方面常见的毛病有:(1)空洞,不具体,说服力不强。如这样的评价:“能认真履行职责,任劳任怨,埋头苦干,积极完成各项工作任务”“能认真学习政治理论和业务知识,不断提高自己的工作能力和水平”“能团结同志,助人为乐,热心为群众办好事”。下面没有实际内容,等于只给该同志脸上贴了些漂亮标签,叫人如何信服?(2)抓不住重点,面面俱到,反映不出一个人的主要特点。这与上面说的情况正好相反,写得太具体、太琐碎了,比如“能自觉遵守各项规章制度,不迟到,不早退,有时还主动加班加点”,能做到这一点的人还多着呢,难道就该同志一人够得上提拔?又如“待人和气,平易近人,基层的同志来办事、群众来上访,他都能做到笑脸相迎,让座、敬烟、倒茶水……”看来该同志的确是个难得的好人,但有必要写得这么具体吗?必须明确,写考察材料应当抓重点、抓特点,主要看他的素质与拟任的职务是否相适应,比如决策驾驭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组织协调能力等,对这方面的评价应当有所侧重。(3)言过其实,反映不出真实面貌。比如说该同志“理论功底十分深厚”“领导经验非常丰富”,未免评价过高,反而给人不真实的感觉,应加上一定的限制词;又如“在该同志艰苦努力下,经济取得了长足发展”,把集体的功劳记在一个人头上,也是极不恰当的。
三是对考察对象的不足之处缺乏恰如其分的判断和表述。任何人都会有缺点,考察干部更应找准他的缺点,看其性质、程度、表现形式如何,以此作为考虑任用的重要依据。但不少考察材料写到缺点时,要么轻描淡写,如“学习不够”“下基层较少”;要么在缺点前面加限制词,如“有时工作不够大胆”“有时不注意工作方法”;还有不少考察材料几乎都有这样一句:“性子较急,批评同志不注意方式方法。”好像大家都吃了炸药,一天到晚都在那里吹胡子瞪眼睛似的。性子急,说缺点也是缺点,说优点也是优点,有些工作不急一点、快一点,怎么能搞得上去呢?难道凡事慢吞吞、懒洋洋,左请示、右汇报反倒是优点了吗?当然,性子急并不都好,它有不同的表现:工作快节奏、办事讲效率是一种“急”,这当然很好;盲目冲动、草率从事也是一种“急”,这肯定不好。这就要求表述上要恰当,要分清是哪一种“急”,不能笼而统之地把性子急认定为缺点。同样的道理,有些材料指出某考察对象的缺点是“有骄傲情绪”,这也要分清是哪一种骄傲,如果是目中无人、自以为是的骄傲,当然是很严重的缺点;如果是那种有主见、有骨气、不唯书唯上、敢于发表不同意见的所谓“骄傲”,那当然不是缺点,反而是优点,而恰恰又是这种优点容易被某些同志视为缺点。这就需要写作者准确识别,得出正确的结论。
由此看来,考察材料写得好不好,不只是写作水平的问题,更重要的还是对考察对象看得准不准的问题。用得准基于写得准,写得准基于看得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