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忆力真是个好东西。
记忆力指的是人们识记、保持、再认识和重现客观事物所反映的内容和经验的一种能力,它代表着一个人对过去活动、经验、感受和所掌握知识的印象积累。
记忆属于昨天和前天。人不能永远活在记忆里,但记忆里那些美好而珍贵的东西却通过记忆而永久存在,滋养着、丰富着人们的今天和明天。
一个优秀的秘书,不能不具备过硬的记忆力。无论积累知识、起草文稿,还是掌握情况、承办事务,都需要过硬的记忆力做支撑。
具有超强记忆力的人,总是让人叹服和敬慕。
有资料说,人的大脑记忆力相当于1500亿台电脑,只要开发利用得好,能够存储海量信息。这说法未免有点儿玄乎,但具有超强记忆力的“高人”的确大有人在。据说文学巨匠茅盾能将《红楼梦》倒背如流,学界泰斗钱钟书看书一遍即能成诵,列宁能准确记住国民经济统计资料的繁杂数据,列夫·托尔斯泰看了两遍就能一字不差地说出某饭店的400多道菜名。古今秘书界也有不少博览群书、过目不忘的奇人。如我们党的优秀秘书田家英,据说能背诵贾谊所写《过秦论》这样长篇的古文,对许多诗词名作也能信手拈来。有一次,毛主席突然深夜叫他查找“雪满山中高士卧,月明林下美人来”这句诗的出处,他凭着良好的记忆力,一下就查出是出自明代高启的《梅花》九诗之一。每当读到这些故事,我们在惊叹和艳羡之余,总是忍不住抱怨自己的无知和渺小。
但是,也不必妄自菲薄。记忆力是可以通过训练、开发而得到强化和提高的。至于如何提高记忆力,这属于心理学和脑部科学的范畴,专家们有很多的权威说法,更有营养学家开出了多吃牛奶、花生米、鱼、鸡蛋之类食物的“灵丹妙方”。不过从我和秘书同行们的实践来看,至少这样几条是可以努力做到的。
一是积累记忆法。即通过做笔记、做卡片、剪贴、网上下载等方法,把认为重要的资料积攒下来,这有利于写作时利用,也有利于加深记忆。有人说,我发现有用的东西多看几遍就可以了,非要积累吗?是的,要积累。我们都有这样的体会:有些东西哪怕用眼睛看十遍二十遍,也不如用笔抄写一遍那么印象深刻,除非你也有那种过目不忘的非凡本领。所以,当秘书的人看书学习,必须做到手不离笔。即使不记,在重要的内容下边画横线、着重号或写批注,那也可以让印象更深刻一些。列夫·托尔斯泰就是这样做的,他说:“身边永远带着铅笔和笔记本,读书和谈话时碰到一些美妙的语言,都把它记下来。”这种积累记忆法有点像往银行里存钱,日积月累,积少成多,最终就会使自己“才”大“气”粗。
二是兴趣记忆法。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也是记忆力最亲密的“恋人”。也许你对那些深奥的理论、严肃的政策条文、枯燥的专业知识和报表数字本来毫无兴趣,但是没办法,既然你干了秘书这一行,就必须努力培养对它们的兴趣,迫使自己去认识它们、了解它们,然后拥有和利用它们。说起来这真的有点“残酷”。我们开始看这些东西时,看得眼花缭乱、迷迷糊糊,有时翻来覆去看几遍也没记住说的是什么。这时就给自己下死命令,不记住就不准吃饭、不准睡觉!同时努力钻进去,把它们与工作所需紧密联系起来,并将某些枯燥抽象的东西形象化、通俗化,使之变得“可爱”、易接受。时间一长,慢慢习惯了,特别是写稿需要时突然想起了它们,觉得它们原来是那样的重要、那样的“给力”,于是没有兴趣也变得有兴趣了。兴趣一来,就容易记住。
三是理解记忆法。不言而喻,自己理解的东西就容易记住,不理解的东西就难以记住。党政综合部门的工作涉及方方面面,需要文秘人员掌握的相关知识、政策、法律很多很多,而且有的专业性还比较强,光靠死记硬背是难以记住的,即使记住,一时也难以记住久远。只有下苦功夫去啃、去钻、去弄懂它们,才能真正记在心里、运用到写作上。所以说秘书岗位很累人,也很锻炼人,这也是一个重要方面。一些秘书正是经过这样的长期锻炼,才成长为学识渊博的“通才”和“杂家”。
四是重复记忆法。歌曲创作中有一句行话,叫作“重复就是力量”,意思是指某个乐句在全曲中反复出现,能起到突出主旋律的作用,让人容易记住和传唱。提高记忆力同样离不开重复。德国著名心理学家艾宾浩斯经过长期反复试验,绘出一条记忆遗忘曲线。该曲线表明:遗忘的规律是先快后慢,第一天的遗忘速度最快,达66.3%,以后遗忘速度越来越慢,一个月以后遗忘量为78.1%。他还在学生中做了一个试验,结果表明,学到的东西如不复习,一天后记忆率仅为36%,一周后只剩13%,再往后就彻底遗忘了。所以要提高记忆力,就离不开重复,即通过复习加固记忆。毛主席一生中多次精读《资治通鉴》和“二十四史”,并且与其他史书对比着读,直到临终前还在读。正是这种多次重复带来的深刻记忆,使他能够洞察历史变迁、熟谙替兴规律,从而批判性地继承优秀历史遗产,为中国革命和建设的现实服务。在公文写作和其他一些服务性工作中,有些经常需要用到的规范性提法、政策性法规条文和当地基本情况、重要数据等,也是需要不断重复才能记牢的。
五是重点记忆法。无论记忆力多好的人,也不可能把所有学到、看到的东西都记住,所以要突出重点、抓住要点。即根据实用、管用的原则,把那些你认为重要的、经常要用到而你又不太熟悉的东西牢牢记住;其他实用价值不大的东西,知道个大概即可。这样既节省精力,又提高效率。
此外,还有一些记忆的方法,比如把互不关联的东西编成歌诀,把松散零碎的材料理出条理,等等,都有助于加深记忆。当然,现在有了电脑、手机,存贮、收藏功能非常强大,给我们的记忆带来了极大方便,但我认为,人脑的记忆力还是不可替代。我当秘书那些年,就是按照上述“土”方法来锻炼自己的记忆力,并在实际工作中体会到了提高记忆力带来的种种妙用。
首先,对于公文写作,特别是那种综合性大稿的写作,起草者的记忆力强不强,是起着重要影响作用的。我看过两位写作“快手”,提纲确定之后,提起笔来几乎不假思索,行云流水,一气呵成,着实让人佩服。这固然与其文字功底、实践经验有关,但与平常的知识积累和较强记忆力也是密不可分的。要是腹中无“货”,哪来如此速度?几年后,“快手”们先后高升了,轮到我和另外两位同事上阵。那时人手少而写作任务重,一天到晚忙得像打仗,经常一个人同时对付几篇稿子,加上地委书记对文字工作要求高,碰上他对某篇稿子不满意、而稿子第二天就要用的时候,就叫我们连夜搞突击。吃过晚饭我们便躲进办公室,搭好架子分好工,看看资料、理理思路,便一口气写下去,写完就送打字室,打完送秘书长审改,审改完送书记审定,审定后又返回打字室改正、校对、印刷、装订,如此一番紧张的“流水作业”,一篇稿子就出笼了。虽然不能说稿子质量有多高,但能有这样的速度,其实与记忆力大有关系。因为我们平时注意了知识和信息积累,注意了记忆力训练,所以写作时用不着东找西翻、左思右想,它们自己在脑海里“排队待命”,召之即来,写作速度自然快多了。
其次,秘书要为领导提供优质服务,记忆力也能帮上大忙。比如陪同领导向上级汇报工作,或者与记者、专家学者和外宾交谈,对方突然提出某个问题而领导答不上来,这时如果秘书能恰到好处地提醒一下,给领导解了围,领导准打心眼里喜欢你。我的同事A秘书就曾碰到这种情况。有一次他陪地委某领导向省委分管农业的领导汇报工作,省委领导问情况问得特别细,问着问着突然冒出一句:“你们这地方的地理坐标是多少啊?”地委领导一愣:“地理坐标?这个……东邻××,南靠××。”省委领导有点不高兴了:“这个我还会不知道?我问的是地理坐标!”这下坏了,眼看地委领导额头冒汗,说时迟那时快,A秘书在小纸条上飞快地写下“东经113°××′~116°××′,北纬24°××′~27°××′”递到他手上,这才答上了。A秘书是我们科记忆力最好的,想不到这次有机会露了一手,还受了领导表扬。
再次,过硬的记忆力不仅对秘书工作有益,而且对担任领导职务也十分管用。我刚担任县委书记那年,有一次常务副省长来县里视察工作,适逢县长不在家。我得知这位副省长偏偏是记忆力超强的“数字高手”,据说他背圆周率能背到小数点后第30位数字,记全省经济发展各种数据那更是不在话下,到下面检查工作也特别喜欢抠数字,经常把市长、县长们“抠”得脸红耳赤下不来台。这可把我吓坏了,虽然有个汇报稿,但天晓得他会问哪些数字,要是答不出来那可怎么交代!于是运用前述有关记忆方法,用了半个晚上把几百个数字全部塞进脑袋里。结果还好,第二天汇报时虽然紧张得满头大汗,但省长问到的所有数字我都能不看稿子而对答如流,连农产品商品率、税收结构、农民人均纯收入构成、人口性别比和医院病床数、在校学生数等一般很少问及的数字也没能把我难住。省长听完哈哈一笑:“好,看不出你这个县委书记还记得住这么多数字!将来可以去当统计局局长!”我嘴上说感谢感谢,心里却说省长大人您就饶了我吧,这些数字把我脑袋都快挤爆啦!
上述几例,都说明了记忆力的重要性,同时也说明记忆力是可以通过锻炼得到提高的。
如果你想成为一名出色的秘书,请打造你的记忆力。
如果你想在政界成就一番事业,也请打造你的记忆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