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手笔是怎样炼成的·修订升级版·修改篇

五、领导对稿子不满意,但又没有明确的修改意见,怎么办?

字体:16+-

领导对某篇稿子不满意,一般都会指示怎么修改,有时还会亲自动笔修改。但有的领导或者由于工作太忙,来不及具体考虑,或者相信起草者的悟性和能力,其修改意见不明确不具体,这种情况下怎么改呢?别急,只要领导没说把那倒霉的稿子“枪毙”掉,就还有一线希望。领导没有明确的修改意见,可能有两种情况。一种是,他简单地点了一两句,而且是有所指的,比如他说:“太空了点,再充实一下吧!”哪个地方需要充实?你就检查一下,是整篇显得“空”还是局部显得“空”,找准了就充实一些内容进去,尽量讲得实在一些。比如他说:“需要讲得这么具体吗?”虽然是商量的口气,但意思明明是讲你写得太具体琐碎了,没有突出重点。你就分析一下,哪些工作是当前的重点,是重点的就保留下来并予以扩充,不是重点的就尽量压缩或干脆删掉。如果他说:“太长了!”那更好办,你就把无关紧要的内容统统砍掉,只保留精华部分或估计他会感兴趣的部分,不过要砍得准,不能不加选择地乱砍一气,砍了还得衔接好。类似这样的情况,领导的意见虽不很具体,但毕竟也是重要的依据,只要我们领会得准、把握得好,修改起来并不是太难。

难的是后一种情况:领导的意见没有明确的指向,只是笼统地觉得稿子写得不怎么样,要你再改。改什么呢?这就不太好把握了。倒回去问领导吧,显然不妥,弄不好还会挨批评;自己改吧,又怕乱改一气越改越糟糕,谁知道领导肚子里想的是什么呢?我有一位同学就经常遭遇这种困惑:他给一位领导起草讲话稿,每次看完稿子,领导一个字不改,也没有具体修改意见,却在稿子头上批上几个字叫他改。有一次是这样批的:“本事不强,熬夜应当,再练三年,赶上一般。”我这位同学真是哭笑不得,批评就批评呗,您老人家别总是打哑谜呀,得告诉我怎么改呀!后来他学“聪明”了,不管领导作什么批示,他口头上答应好好好,实际上压着稿子一个字不动,顶多在题目或者小标题上改动几个字,直到快要用时才交上去。这回领导不批字了,因为要改也来不及了。

这种例子当然只是极个别。碰上领导修改意见不明确的情况时,首先要看是否违背或偏离了领导原本交代的写作意图?如果存在这个问题,就要按其意图来改;如果不存在这个问题,就要依据不同文稿的不同情况来改。

如果是领导讲话或个人署名文章,就要从领导的文化素养、思想观念、思维习惯、行为方式等方面找到修改的突破口。因为这些方面不仅构成他的施政风格,也或多或少会影响他对文稿的质量评判,值得我们细心揣摩。比如,该领导的思想观念是开放型的还是保守型的、创造型的还是稳妥型的?他做工作习惯于抓大事、抓重点还是大事小事一把抓?他表达思想见解和处理问题习惯采用何种方式?他经常谈到哪些观点、关注哪些问题、喜欢说哪些个性化语言?把这些特点综合起来,然后找出文稿中与之不相适应的地方进行修改,使内容与形式尽量往这些特点上“靠”,就有可能合乎他的要求,至少不会差得太远。

如果是以一级组织名义出现的重要文件,如决定、决议、意见等,就要从内容表述的准确性、完整性及实用价值等方面找到修改的突破口。一般来说,除了搞文秘工作出身的领导会对结构、观点、文字等各方面都予以关注外,多数领导所关心的只是:与上级方针政策和部署安排是否相符?目标任务和主要政策措施是否符合本地本部门实际,针对性和可操作性强不强?重点突出不突出?在重点突出的前提下,是否兼顾到了其他各个方面?文件下发后能否达到预想的效果?根据这些关注点进行对照检查,哪方面不足就修改哪方面,就不难达到领导要求。

其实,在上述两种情况下,要想把稿子改好,相当程度上要靠我们去“猜”。当然,不能凭空瞎猜,而要依据客观实际、依据领导思维活动的一般规律、依据自己的经验积累,科学地猜、合乎逻辑地猜。就是说,猜,也需要智慧,需要艺术。不过,无论猜得准不准,如果是重要的稿子,在动笔修改之前最好先拿个计划,到领导那儿请示一下这样改行不行。你别紧张,这时候哪怕性子再急的领导也不会发火,因为他原本也没有考虑清楚具体该怎么改,你给个想法,他也有了下达指示的基础。如果他说“可以吧!”那不就行了?如果他认为还不行,还要怎么改,这样他的具体意见也就被“套”出来了、明朗化了,改起来也就有了明确的方向。

此外还有一些无须领导事先交代意图、由文秘人员按照惯例或特定需要起草的稿子,当领导不满意时,就要从实际内容和表述方法上查找原因。比如工作总结,是否全面、准确、客观反映了工作情况和取得的成效?向上级请示解决或答复某一事项,依据、理由是否充分?向上级报告某一决策部署贯彻落实情况,重点是否突出、特色是否鲜明、做法与经验是否得到全面反映?领导所关注的无非就是这些。如果存在这些方面的不足,就改正过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