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我们要搞清楚标新立异的含义是什么。按照通常的解释,一是指观点、见解与他人不一样,新颖独到,富有创意;二是指故意用新奇的方式来显示自己与众不同,吸引他人注意。在主流看法上,一般是肯定前者、否定后者,但是我认为,后者也未必全错,只要他所表达的东西的确有创新、有价值,个人的动机就无可厚非。就像郑板桥作画追求“领异标新二月花”,他当然是想让自己的作品清新脱俗、独树一帜,显得与众不同。没那真功夫,他想与众不同还“不”不了呢!
领导同志要求文稿有新意、有创意,这是正常的、必然的。尤其在当代,很多领导同志思想解放,敢想敢干,开拓创新意识比较强,喜欢独立思考,喜欢用自己独特的方式表达思想见解,而不喜欢人云亦云、重复雷同。这是一种可贵的特质,也是我们写作中有时感到难以适应的地方。比如某篇稿子,按照领导要求作了修改,多了一些新意、新话,他又为何会觉得过于标新立异呢?这就要看,我们对“新”的认识和理解,是否偏离了领导的本意。一般来说,领导所要求的“新”,主要包括这样几方面:一是主题和观点新,这是最主要的。主题是全文的“灵魂”,观点是文中的“眼睛”,它们最能反映领导者看问题的立场和方法,也最能检验领导者的思维能力和认识水平,有新意,就意味着有创见、有特色,能够令人耳目一新,受到启发和教益。二是内容新,无论叙事还是说理、表述决策还是布置工作,要切合不断变化的实际情况,有新思路、新举措、新办法,有利于指导新实践、解决新问题、开创新局面。三是语言新,不照抄照搬,不咬文嚼字,清新自然,鲜活生动,为干部群众喜闻乐见。做到这几条,我想“新”的目的就基本达到了。
明白了这一点,我们就会看到,有时候我们所认知的“新”与领导所要求的“新”是不一样的。尽管文稿富有新意也是文秘人员的一贯追求,并常常为之冥思苦想、费尽心血,但自觉不自觉地,我们往往忽视文稿整体上的、内在质量上的“新”,而偏重追求语言文字上的“新”和外在表现形式上的“新”。特别是在语言文字方面,以为改造某些词句、变换某些说法,就能达到“新”的目的。比如:有的以发展思路提法的花样翻新为“新”,而不管是否切合实际,是否与过去提出的、并经实践证明行之有效的思路相衔接;有的以堆砌辞藻、文采绚丽为“新”,而不管内容表达是否需要;有的以措辞的生僻、离奇甚至生造词语为“新”,而不管是否自然、通顺;有的以搬弄深奥晦涩的新概念、新名词、新术语为“新”,而不管人们是否能理解和接受;有的以运用某些尚未普及的时髦网络语言为“新”,而不管是否符合公文语体特点。凡此种种,不可否认,其中都包含着求新的动机和努力,表面看去也的确能给人们带来一些新鲜的感觉,但文稿的内在质量并没有得到实质性改变,就像一个人长相本来有缺陷,无论怎样精心装扮,也不会有多大的改观。
下面看一个例子。某篇文稿部署今后一个时期的经济工作,开始提出的战略性口号是“实施赶超式发展战略,奋力实现经济腾飞”。领导阅稿后认为,“赶超发展”这个字眼都老掉牙了,好多地方都这样提,我们自己过去也提过,能不能换一个更有新意、更切合当前实际的说法?起草者就琢磨着如何变换字眼,“跨越式发展”“跳跃式发展”“超常规发展”等过去也有人提过了,再后来“弯道超车”“变道超车”“换车超车”也不新鲜了,那就来个“飙车超车”如何?这个提法还比较新鲜,而且很有气魄。领导一看,又觉得太离奇,既不符合经济发展规律,也不符合当地实际情况,我们这地方基础差、底子薄、传统产业比重高,应当从优化结构、推进科技进步和产业改造升级这些方面来考虑问题。这些问题不解决好,还飙什么车?不飙出个车毁人亡才怪!起草者这才明白过来,把这句话改成“以转变发展方式为突破口,奋力推进高质量发展”,领导才予以认可。由此就可看出,文字与实质相统一的“新”,才是领导同志所看重、所追求的。
语言文字的“新”当然也是重要的。新颖鲜活的语言如同清晨的空气、草叶上的露珠、雨后的虹霓,让文稿充满清新活泼的气息,但前提是,不能与机关文稿语体特点离得太远。我认识一位知识面宽、思维活跃、很有才气的年轻文友,他就经常为此而纠结:按通用的套路和语言写稿改稿吧,有些领导不满意,其实自己也不满意;搞几个新鲜点儿、刺激点儿的词句吧,自己满意了,领导还是不满意。他写稿子,常常不按规矩出牌,写着写着就冒出几个新奇的词儿,比如讲到年轻干部要好学上进,他写的是“要经常自我‘清空’‘归零’‘重启’,把昨天的进步与成绩打包寄存起来,给自己‘恢复出厂设置’”;讲到加强班子团结,他写的是“手足一体,合力同心,力戒内耗,始终牢记‘雪崩的时候,没有一片雪花是无辜的’”;讲到加强调查研究,他写的是“要有间谍那种敏锐的嗅觉、侦察员那种犀利的目光,精准高效掌握真实情况”。有一次,他起草一篇关于加强机关党员干部思想作风建设的讲话稿,其中冒出这样一句话“作为领导机关的党员干部,必须廉洁守正、慎独慎微,情商不宜太高,人脉不用太广”,领导审稿时在旁边打了三个大大的疑问号。前几句没有问题,问题出在后面几句,其本意是不能有那种投机耍滑、巧言令色的情商,那种**朋友、拉拉扯扯的人脉,但领导觉得这说法太新奇,容易产生歧义。不管怎么说吧,大家都承认这小伙子很有才,只是对他这种语言表达风格,有的领导喜欢,有的领导不喜欢。有人甚至半开玩笑半认真地说,他不宜在一科工作,因为一科是专门对付领导讲话稿的,应该把他调整到负责调研的三科或负责宣传文化的四科去工作,他那种特殊才华才派得上用场。好在年轻人脑瓜子转得快,以后他就注意把握分寸,在遵循公文语言特点的基础上力求脱俗求新,所以凡是他写的稿子,人家都喜欢看,成为一名深得领导赏识的优秀笔杆子。
由此看来,要想把稿子改得既有新意新貌,又不至于太过标新立异,最根本的还是要从实际需要出发,把创新式思维与务实态度结合起来,做到“新”得实在、准确,“新”得恰到好处。语言文字方面,陈词滥调当然要努力避免,求新求活值得大力提倡,但要注意防止片面性,要追求那种雅俗共赏的“新”、而不是孤芳自赏的“新”,清新自然的“新”、而不是生编硬造的“新”,合乎常理的“新”、而不是怪诞离奇的“新”,恰如其分的“新”、而不是夸大其辞的“新”。不少年轻同志很舍得在词语的翻新改造上下功夫,有的甚至到了“语不惊人誓不休”的程度,精神固然可嘉,但一定要把握好“度”,以免弄巧成拙。正如前面所说这位年轻人所总结的:标新立异的语言固然可爱,但当它与“朴实自然”狭路相逢时,就要主动让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