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手笔是怎样炼成的·修订升级版·修改篇

十四、领导认为稿子信息量不大,怎么办?

字体:16+-

领导有这种看法,有时是有所指,即针对某一篇稿子;有时是泛指,即针对部分稿子。这里我们首先要搞清楚:什么是信息量?联系到写作来说,信息量就是一篇稿子能向读者提供多少信息。读者获得的新知识越多、得到的启发越多,就说明稿子的信息量越大。由此来看,领导觉得某篇稿子信息量不大,他的具体感觉可能是:视野不广,思路不宽,见识浅陋,停留于就事论事;材料不充分,语言不丰富,显得单薄,干瘪、有骨少肉,欠缺厚实、丰满;分析事物、表达见解流于表面,知识含量不高,启发、指导作用不明显等等。

的确,出现这些问题,除了因为思想认识水平的欠缺外,很大程度上都与信息量不大有关。信息,指音讯、消息、通信系统传播和处理的对象,泛指人类社会传播和运用的一切内容,人们通过获得历史与现实、自然界与社会、内部与外部的不同信息来区别不同事物,从而认识和改造世界。体现在文稿写作中,信息就不仅仅是我们所理解的包括动态、事例、数据等在内的各类写作素材,而是包括素材和所需的各种知识、见闻、经验在内的一个复杂的知识系统。同时要看到,进入信息时代,领导同志无不十分重视及时掌握各种信息,并通过对信息的综合研判权衡利弊、抢抓机遇、作出决策,因而也会通过文件、讲话稿尽可能多地传播他认为有价值的信息,以帮助人们拓宽眼界、增长见识、统一思想,实现既定目标。这在讲话稿中体现较为明显。比如,谈到领导干部如何加强思想作风修养,有的喜欢引用经典论述、古训格言,或者引用有关典型案例,以增强说服力;谈到提高发展质量,有的喜欢引用有关经济理论、专业知识和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以强化指导作用;谈到对事物的认识和看法,有的喜欢由表及里、与此及彼地进行观察剖析,以揭示事物的本质和发展规律;谈到思想政治工作,有的喜欢从国际意识形态领域的激烈对抗、特别是西方敌对势力亡我之心不死的严峻现实,来阐明意义、指明路径,以解疑释惑、形成共识。这些,都反映出当代知识型领导视野开阔、博学多识的鲜明特征,也说明为他们起草讲话稿必须力戒就事论事、见识浅陋等种种不足。不过要看到,有的领导喜欢信息量大,跟他本人的风格爱好有关,有些稿子本来不需要太大的信息量,他也要求写得周全一些、容量大一些,那又另当别论了。

解决信息量不大的问题,就某一篇文稿的修改来说,就是采取缺什么补什么的办法,通过充实、挖掘,使之完整、丰满、厚实。比如,研判形势视野太窄,可以充实一些观察分析;阐述道理说服力不强,可以充实相关理由;提出新思路、新观点的依据不足,可以充实必要的佐证材料,等等。但这毕竟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从根本上讲,还是要靠平时的努力,不断充实自己的大脑“内存”。这种“内存”多了、丰富了,信息量就大了,写作中才能左右逢源、得心应手,写出来的东西才能合乎领导要求。而要做到这一点,就要把视野放宽一点,把“胃口”张大一点,只要对写作有用,不管直接的还是间接的、书本上的还是实践中的,都尽可能多了解、多掌握,多积累。具体来说,要做到“六看”:

向上看,丰富“上情”信息。“上情”即党和国家工作大局、宏观形势、大事要事。特别是中央大政方针、上级决策部署,包括各种各样的文件、领导讲话、政策法规等,我们要认真学习掌握。学有不同的学法,有些人可能只是浏览性地阅读,或者选择性、重点性地阅读,而文秘人员则要通读、精读,主要精神、关键提法、重要条文等必须记熟于心,记了还要消化吸收。这方面,我甚至觉得文秘人员比领导同志还应懂得更多、更具体一些,因为领导同志日理万机,不可能有太多时间来钻研上级文件,而我们本来就是干这个活的,先“啃”上面的文件,再写自己的文件,当然是知道得越全面、越具体越好。“上情”信息丰富了,就能更好地把握大局,认清方向,并在写作中准确运用。

向下看,丰富“下情”信息。“下情”就是本地本单位实际情况,包括民情、社情以及经济社会发展情况等,这都是需要我们全面掌握并予以运用的。需注意的是,“下情”的获得,不能只凭会上听来的、汇报材料上写的、报表上填的、报刊上宣传的,还要通过深入基层调查研究,尽可能多地掌握第一手材料,特别是干部群众普遍关心的难点热点问题、改革发展中的深层次问题、社情民意方面的重大敏感问题等,这些材料才是真实的、鲜活的、有较高利用价值的材料,是最需要我们下功夫去了解和掌握的“下情”。“下情”信息丰富了,就能更充分地占有材料,使文稿切合实际,血肉丰满。

向后看,丰富史料信息。一个不熟悉历史的文秘人员是不可能写出好稿子的。向后看是为了更好地向前看,为了让我们在写作中做到鉴往知今、以史资政。这包括:了解历史变迁、历史重大事件、历史文化,把握时代进步及社会发展规律,发掘其现实意义;了解党史、国史、军史,搞清楚我们党为什么出发,为什么能走到今天,让党的历史经验和红色基因在我们的笔下得到传承;了解本地区、本部门、本系统的事业发展史,包括重大转折、重大成就、主要经验教训以及政策举措的更替衍变等,使我们表述的思路、举措既承接以往,又不断有所创新和完善。史料信息丰富了,就能使写作更有底气,使文稿更有内涵,更具厚重感、穿透力。

向前看,丰富前瞻性信息。放眼未来,谋划长远,这似乎只是领导者的事情,其实这也是文秘人员必做的功课。因为很多文稿都涉及工作思路、目标任务、政策措施的提出,如果缺乏超前思考、科学预测,就有可能误判形势、妄下定论,失去指导和推动实践的价值。这就要求我们,要跳出应付式、滞后式思维的圈子,自觉养成主动性、前瞻性思维习惯,通过占有相关材料,全方位、多角度地审时度势、权衡利弊,弄清楚下一步工作面临的挑战和机遇是什么、有利条件和不利条件是什么、可能遇到的问题和困难有哪些。前瞻性信息丰富了,就能使思路更开阔,更贴近时代脉搏、顺应发展趋势,多一些预见性和创造性。

向外看,丰富时势信息。时势即一定时期事物发展的状况和态势。外面的世界很精彩。在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条件下,各地区、各部门、各行业的事业发展都不是孤立的,而是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的,有合作也有竞争,有共同进步也有优胜劣汰。作为决策者,他必然要考虑思路上、决策上、方法上如何高人一筹、快人一步,同时借鉴他人之长、借助他人之力,创造优于他人的业绩。由此也决定了,文稿写作不能局限于本地本部门的“一亩三分地”,而要打开眼界向外看,及时地、尽可能多地了解掌握国外、省外、地区外的发展动态、先进方法和成功经验,了解掌握经济全球化浪潮给我们带来了哪些机遇和挑战。时势信息丰富了,就能更好地帮助人们拓宽视野,把握机遇,取长补短,竞争取胜。

向内看,丰富知识信息。知识就是财富,知识积累也就是信息的积累。向内看,就是经常地、自觉地检视自己的知识“内存”,针对存在的不足,及时补充、调整、更新。实际上,每当修改文稿觉得吃力的时候,也是发现自己“内存”不足的时候,比如:发现某方面内容单薄,想补充有关素材,但手头上没有;发现某个认识问题谈得不深透,想引用某方面的经典论述或有关资料,但一时不知从哪里去找;发现某种思路和目标缺乏可行性,需要依据宏观环境、客观条件和现实基础进行调整,但不知如何准确判断;发现某种创造性政策举措不够妥当,需依据上级总体方针政策予以修正,或者借鉴他人的成功经验予以完善,但由于知之不多、不深,觉得分寸上难于把握;发现某些语言干涩生硬,想予以润色加工,但找不到合适的词儿,脑子里的词汇量不够用。在这些情况下,如果交稿的时间比较宽裕,我们还来得及通过调查了解或者查阅资料,补充所需要的东西,但如果是应急赶时的稿子,往往会把我们弄得手忙脚乱,仓促应对,深感“书到用时方恨少”。有这种感觉,是好事,它会逼着我们自觉加强学习积累,以适应写作需要。知识信息丰富了,写作就有了滚滚而来的源头活水,文稿的指导、启发、教育和促进作用就会大大增强。

除了上述方面,文稿修改中还会有许许多多意想不到的“怎么办”需要我们去面对和解答。打个未必恰当的比方:修改如同一次次苦恋,既要善于察言观色、投其所好,又要心诚、意笃,扛得住挫折,经得住考验,还要勤于学习磨炼,不断提升自我,方能最终得到那心仪已久的“同意”二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