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话稿语言与法定公文语言有所不同,那么与其他常用的机关应用文稿有无异同呢?回答是肯定的。
作为机关文秘人员,我们除了经常起草领导讲话稿外,还经常要起草调研报告、政论文章、经验体会文章和领导署名文章等文稿。它们虽然均不属于法定公文范围,但是在党政机关却经常用到,而且都是比较重要、写作难度较大的文稿。它们既有共同点,又有不同点,其中最大的不同就在于,讲话稿是口语体文稿,而其他文稿都属于书面体文稿,故而在语言运用上,有着不同的特点和要求,需要加以区别,认真把握。
(一)讲话稿与调研报告在语言上的区别
调研报告是根据调查研究结果写出来的反映客观事物的书面报告,其作用是实事求是地反映情况与问题,在思考与分析的基础上提出对策与建议。它不要求生动细腻的描述,也不需要强烈的情感渲染,客观实在、有理有据、有实用价值即可,一般采用夹叙夹议、叙议结合的表达方式。而讲话稿则可采用叙述、议论、说明、抒情、描写等多种手法,特别是动员性讲话、演讲演说等,感情色彩较浓重,具有鲜明的艺术化审美特征。具体的区别有:调研报告以事例印证观点,侧重论证性、探讨性语言,而讲话稿多以观点带事例,侧重说理性、指导性语言;调研报告一般不用或较少使用比喻、拟人等艺术修辞方式,而讲话稿并不排斥并且需要适当运用艺术修辞方式;调研报告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是以建言献策的口吻提出,讲话稿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则是以要求、希望的口吻提出。
(二)讲话稿与政论文章在语言上的区别
政论文章是以论证为主体的说理性文章,是一种通过对具体事物(事实)的分析或理论推导,证明、阐述某个道理、观点,或批驳、否定某种认识、主张,从而传递自己的看法、见解并争取预期说服效果的文章。它侧重立论说理,阐述见解,启迪思维,语言严谨规范、厚重深邃,词语多采用社会政治词汇,并对其他各种词汇成分加以协调运用。表达方式以科学论证的逻辑性、说理性与语言运用的哲理性、针对性相交织为特征。领导讲话虽然也带有一定的政论色彩,也需要通过摆事实、讲道理以印证观点、阐明主张,统一人们的思想行动,但叙述方法更为灵活多样,语言讲究深入浅出、生动活泼,语气坚定有力,祈使性、推动力强。
(三)讲话稿与领导署名文章在语言上的区别
领导署名文章包括政论文章、调研文章、经验体会文章、学习心得文章等。它与讲话稿一样,也是用于表达思想、观点和主张,也能对实际工作产生指导和推动作用。所不同的是,署名文章的“自我”成分多一些,无论介绍经验还是探讨问题,无论建言立说还是抒发感想,都是以个人名义出现,所以语言上可以相对活泼、自由、直率一些,个性色彩更浓一些。而讲话稿就不一样了,尤其是正式会议上的讲话,它虽然出自个人之口,但讲话者是为行使职权而讲话,是代表一级组织发声,所以要融“小我”于“大我”之中,语言表达力求准确、庄重、规范,以体现施政权威。
下面举一个具体例子来加以说明。某市第三次党代会鲜明提出:“要像营造和保护山清水秀的自然生态一样,高度重视和营造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此言一出,各级干部高度认同,坚决拥护,普遍认为抓住了根本,击中了时弊,对于搞正风气、激励干部、凝聚民心、促进发展具有重大意义。于是,领导讲话反复强调,参谋部门调研献策,执纪部门肃纪正风,基层单位积极实践,新闻媒体宣传造势,搞得风生水起,很有成效。其间,出现了不少领导讲话、调研报告、理论探讨、实践体会文章,对开展这项工作起到了很好的启发、指导、推动作用。这里,我们就拿几篇稿子来对比分析一下,看看同一个主题,不同的文种在结构、语言表述上有哪些差别。
A.市委书记在领导干部会议上的讲话:
必须加快建立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
结构:第一部分谈目的意义,建设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是党要管党、从严治党、从严治干的必然要求;是搞好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应有之义;是凝聚人心、加快发展、造福人民群众的迫切需要。第二部分谈重点工作,包括:对照“照镜子,正衣冠,洗洗澡,治治病”的总要求,认真查找官僚主义、形式主义、享乐主义、奢靡之风的具体表现,查找原因,制定整改措施并狠抓落实;深入开展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坚持查办案件和源头预防一起抓,坚持“老虎”“苍蝇”一起打;教育党员干部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恪守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极大地激发敬业爱岗、理性宽容、团结进取、昂扬向上的精神正能量;进一步加强领导班子思想政治建设,严守党的政治纪律,着力提高民主生活会质量,增强自我约束、自我改造、自我调整、自我净化的能力,提高班子的整体战斗力、凝聚力。第三部分讲加强组织领导和督促落实,包括明确领导责任、建立相关制度、加强舆论引导、加强督促检查等。
语言特点:语意坚定,话风泼辣,令使性、推动力强。
关键表述:我们知道,良好的自然生态需要山清水秀、蓝天白云、空气洁净,容不得垃圾遍地、污水横流、雾霾笼罩,否则人类生存环境将严重恶化,人体健康将受到严重威胁;同样的道理,良好的政治生态也需要风清气正、干部廉洁、政通人和,容不得腐败横行、纪律涣散、作风败坏,否则党群干群关系将受到严重损害,改革发展事业将难以顺利推进。因此,我们每一个党员干部尤其是领导干部,都要从全局的高度、战略的高度,充分认识建设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的重要性和必要性,都要深刻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风清则气正,气正则心齐,心齐则事成”这一至理名言的深刻内涵,从现在做起,从自己做起,从每一件具体事情做起,严于律己,防微杜渐,率先垂范。要坚决扫除思想上的雾霾,始终保持坚定的理想信念;坚决扫除作风上的垃圾,始终保持为民、务实、清廉的本色;坚决扫除生活情趣上的污浊,始终保持高尚的人格、高远的境界。这里还要特别指出,班子团结不团结,是衡量政治生态好不好的重要标准,也是事业发展好不好的决定性因素。如果班子成员之间互不买账、互相斗气、互相拆台,搞得一盘散沙、乌烟瘴气,政治生态还能好到哪儿去?事业发展还能好到哪儿去?必须坚定不移地维护班子团结,必须把少数班子内部风不清、气不正的问题解决好,必须努力营造既有民主又有集中、既有统一意志又有个人心情舒畅、既团结协作又积极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既有严格纪律约束又有个人创造发挥空间那样一种良好局面。
B.市委政研室写的专题调研报告:
关于建立风清气正政治生态的对策思考
结构:第一部分从导语引出主题,围绕如何实现市党代会提出的“建立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这一目标,走访市级领导和县市、市直单位领导12人,下基层召开座谈会6次,收集到意见建议235条,了解的问题主要有:(1)为政不廉、以权谋私;(2)为政不为,作风漂浮;(3)为政不和,“内耗”严重;(4)为政不实,脱离群众。第二部分谈分析思考,剖析存在上述问题的原因及危害,一是理想信仰迷失,导致精神懈怠;二是教育、管理、监督不严,“好人主义”盛行;三是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不落实,“一岗双责”流于形式;四是受大环境影响,一些干部存在随大流心理、攀比心理、侥幸心理。第三部分谈对策建议,包括加强思想教育、强化制度约束、强化舆论引导、领导率先垂范、严肃查办案件等。
语言特点:平实、冷静、严谨,以事说理,思辨性强。
关键表述:调查情况表明,市党代会提出“建立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这一目标是完全正确、非常及时的。大家普遍认为:加快发展,确保到2020年与全国全省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需要风清气正;解决好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现实、最直接的利益问题,提高群众幸福指数,需要风清气正;树立干部队伍良好形象,保持党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需要风清气正。归纳分析大家的意见建议,我们认为,要使政治生态达到“风清气正”,除了教育、制度、监督、查处等措施外,最根本的,还在于各级党委要高度重视起来,认认真真抓起来。因为党委处于核心领导地位,是把总掌舵、管全面的,而政治生态又是涉及方方面面、上上下下的,如果党委不狠抓真抓,就难以奏效。现实情况也是这样,尽管“党要管党”“从严治党”的要求提了多年,但少数地方和单位的党组织负责人只说不干,泛泛而谈,把主要时间和精力放在抓发展、跑项目,放在对GDP和财政收入的追求上。调查中发现有的县乡党委书记,谈起经济工作来头头是道,非常熟悉,也非常投入,而谈起党的建设来却显得思路不清、话语不多,有的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有哪些基本要求都搞不清楚。过去组织上批评一些干部“谈农业大半天,谈工业一支烟”,套用这句话来说,如今有些党委领导是“谈经济大半天,谈党的建设一支烟”。座谈中不少同志谈到,抓经济建设固然没有错,发展是硬道理,不发展就没道理,但作为党委书记,如果只抓经济而不抓党建,那就是严重失职。有的同志说得更尖锐:如果一个地区、一个单位、一个班子风不清、气不正,腐败丛生,问题百出,干群对立,民怨沸腾,即使GDP、财政收入拿到全省第一,那又有什么意义?
由此可见,建立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要从党委抓起,从书记抓起。第一,建议各级党委建立健全相关议事制度,定期研究党的建设、反腐倡廉建设中的重大问题,坚决克服和防止抓经济建设这一手硬、抓党的建设这一手软的状况。第二,建议强化各级党委(党组)书记抓党建的责任。既然是党的书记,就必须切实负起主体责任,必须熟悉党建工作,必须认真解决思想建设、作风建设、制度建设、反腐倡廉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第三,建议结合这次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对查摆出来的种种作风问题狠抓整改,不整改到位决不放过。因为这些存在的问题实际上都是风不清、气不正的具体表现,整改到位,方能风清气正。第四,建议市委将建立风清气正政治生态的工作“项目化”,列出若干专项,实行责任到人,定期调度,加强督查,严格考核,凡落实不到位的,要追究相关领导的责任。
C.市委党校某教授写的政论文章:
建立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势在必行
论据:(1)从政治上看,符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党的十八大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的要求;(2)从现实看,符合全面深化改革、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要求,符合人民群众的迫切愿望和共同利益;(3)从历史的经验教训看,符合风清气正则国泰民安、风气败坏则人亡政息的替兴规律。
结论:无论从历史看还是从现实看,无论从理论上看还是从实践上看,建立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已经到了非抓不可、非抓好不可的时候。
语言特点:准确、概括、厚重、缜密,注重逻辑推理和学术表达。
关键表述:所谓风清气正,即要求党员干部讲道德,重操守,严纪律,不谋私,顾大局,淡名利,讲友爱,重团结,多奉献,它与“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一致的。具体而言,风者,党风、政风、民风、学风、作风、文风之谓也;气者,骨气、志气、节气、正气、民气、人气之谓也。风气既体现于个体,更作用于社会,并在社会层面上形成一种普遍性品格和价值取向,从而在推进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中发挥重要作用。正因如此,古今中外,任何一个政党、任何一个国家,任何一个民族和地区,无不高度重视风气建设,无不把风清气正作为一种重要的价值标准,要求其成员大力践行,自觉遵守。历史上的“文景之治”“贞观之治”“康乾盛世”,为世人提供了风清气正之典范;现实中的东欧剧变,国家动乱,卫星上天,红旗落地,亦为世人提供了风浊气邪之殷鉴。由此可见,中国共产党要巩固自己的执政地位,地方各级党委要发挥好战斗堡垒作用,改革发展要不断取得新进展、新突破,各级干部要在民众中树立起良好的形象,就必然要倾力营造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并使之固化成一种恒久的社会风尚。
D.市委组织部部长的个人署名文章:
把好把严“风清气正”的用人关
结构:第一部分谈思想认识,建立风清气正政治生态的关键一环,就是选好人、用好人。第二部分结合干部工作的实际,谈选人用人应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防止单纯以“才”取人;应提高干部考察工作的准确性和科学性,量化“德”的内容和标准,防止“带病提拔”;应加强干部任后教育和管理,防止蜕化变质。第三部分谈切实加强组工干部队伍建设,以自身的风清气正,促进选人用人工作风清气正。
语言特点:真诚、实在,直抒己见。
关键表述:建立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组织部门责任重大。这是因为,一个地方或单位的风气正不正,首先在人,在党员干部,尤其在一把手。而组织部门作为选人用人的职能部门,选得准不准、用得好不好,又跟党风政风和社会风气正不正有着直接的关系。领导干部,特别是一把手是一个地方或单位的核心和标杆,其自身正,必定能带正一方风气;其自身不正,则必然带坏一方风气。这就要求我们,在选人用人问题上一定要慎之又慎,一定要坚持正确的用人导向,防止因用人失察、失准而导致风气败坏、事业受损。
由此我认为,作为一名组工干部,应认真思考以下几个问题:第一,建立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组织部门担负着怎样的责任?应发挥怎样的作用?第二,在干部工作实践中,我们哪些方面做得好,应该坚持和发扬?哪些方面做得不够好,应该克服和改进?第三,组工干部应如何自觉抵制用人上的不正之风,一切按规定、按条件、按程序办事,确保选人用人这个环节风清气正?
当然,在选人用人的问题上,组织部门只是起基础性作用、参谋助手作用,用谁不用谁,最终由党委集体讨论决定。但这并不意味着组织部门就可以放弃或者推卸自己的责任。一方面,基础性工作要做扎实、做周全,考察要全面,结论要准确,为党委决策提供充足的依据;另一方面,当党委领导尤其是书记由于某种原因而可能导致用人失准时,应当及时提醒,该解释的要解释,该坚持的要坚持,决不可唯唯诺诺,盲目服从。这正是组工干部难当的地方,同时又正是检验组工干部自身是否风清气正的地方。为此,作为组工干部,要坚持原则,敢于直言;作为各级党委的负责人,应当尊重组织部门的意见,充分发挥其源头把关作用,以最大限度地减少用人失误。